APP下载

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2015-12-21李素蕾刘桂凤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3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李素蕾 刘桂凤

摘要: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全新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采用任意方式确定实验班和普通班,经过两个学年的实证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卓有成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以学为主;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83-02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并参考相关文献,本文提出了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知与元认知并重,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前绘制思维导图——以学为主,发现知识

大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对系里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7.5%的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预习,这也是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设计则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教师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预习绘制将学内容的思维导图。每次课开始,教师给定10~15分钟时间请2~3名学生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在讲台上展示,并说明、讲解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的思路和想法,体现对预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学生要完成思维导图,需要搜集、查阅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大量资料,通过思考、梳理、归纳才能自主的对预习内容加工整理。通过实践表明,多数学生预习中绘制的思维导图,主要是根据教材章节的编号画出一个类似“流水帐”的预习框架,欠缺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总之,通过要求学生预习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实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结构理论,使预习的目的和效果得以实现。

(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学互动画出思维导图——建构知识模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的逻辑习惯逐步铺垫,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并且对知识点进行层层分析,通过师生互动将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促使学生主动地逐步完成知识点的建构过程。在前述教学案例中,师生互动、共同总结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与学生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通过师生互动课堂上绘制的思维导图知识点更加详细,重点、难点更明晰,各个知识模块的结构一目了然,学生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就变得更加容易。每次课结束之时,教师以一张思维导图来总结本次课的重点,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和模块。

(三)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每个知识点有一张单独的思维导图,每次课有一张思维导图,每一章也有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在课后按照思维导图的脉络复习所学的知识点,可以使知识点的加工和整理更加简洁和有效率,并将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模块,逐步与教学目标之间搭建“阶梯”。既能帮助学生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有总体的把握,又能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还可通过思维导图来检查自己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二、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本文提出的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根本,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只是认知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者,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过程如下:将四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类,一班、二班作为实验班进行基于思维导图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设计,三班、四班作为普通班仍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分别就学生的学习计划性、主动搜集资料、充分预习、课堂积极参与度、考试不及格率五個方面进行统计,其统计数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思维导图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其具体优势如下。

(一)从教师角度

教师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不再是真理的唯一持有者与阐释者,而是课程与教学的统一者。教师在教学中担负着“引导”、“组织”、“参与”、“控制”、“检测”、“提供帮助”等角色,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仅依靠老师,还需要通过师生互动、交互作用共同完成。

1.有利于教师整理教学思路。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良好工具,利于教师整理教学思路、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加强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在头脑中创造出知识框架的全景图。

2.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它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具体合理的调整;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整体,关怀个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能够换位思考,教学相长,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思维模式,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从学生角度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过程中通过制作、运用、修改思维导图,锻炼了记忆思维,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计划、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进行自我评价及改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2.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整合,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作为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之一,用简练的文字和图像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将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有效的整合并形成思维导图,使枯燥、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和系统化,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整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整合、思考,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加快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4.扩充学生的认知图式,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该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乐于学、学于乐”寓学于乐的课堂平台,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不但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更激发了学习乐趣。

(三)从师生互动角度

思维导图在大学课堂中可以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师生间、学生间进行自由的课堂讨论与交流,教师与学生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课堂认知建构氛围。思维导图具有的发散性,利于激发思维和产生联想,从而支持“头脑风暴”式的课堂互动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以图示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思想的空间指导,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创新。

三、结语

本文是在作者参考大量有关思维导图的文献,并结合自己运用思维导图这种辅助工具进行了两个学年的教学设计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进行随机访问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思维导图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设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基于思维导图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设计存在很大优势,它弥补了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印证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结构理论;实现了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它能够使教师、学生从一种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思维能力,并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但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设计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现在上课班级学生数量过多、课堂时间的局限,缺少对数据的定量研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采集相关数据,开展以思维导图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为大学教学过程设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9-62.

[2]杨昌周,范蔚.论思维导图在教育性视域融合中的辅助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4):45-47.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