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腔生角名宿
——靖正恭

2015-12-21文图王学秀

丝绸之路 2015年23期
关键词:钟子期伯牙白玉

文图/王学秀

秦腔生角名宿
——靖正恭

文图/王学秀

在秦腔艺苑的鲜花丛中,西北地区广大观众与一代著名小生靖正恭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举成名

靖正恭,字品三,1912年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西大村。14岁时,因家贫失学进西安正俗社学艺,应工小生,师承秦腔名家党甘亭、梁箴、高登岳、王兴博、王德荣、高天喜等人。他天资聪敏,学艺两个月便演出《五郎出家》,并赢得满堂彩。他与秦腔正宗李正敏是师兄弟,同为正俗社的佼佼者,一生一旦,默契天成,很早便蜚声西安剧坛。1940年2月,靖正恭应秦腔名家何振中之邀赴兰州演出。从此,他的艺术足迹便辗转于甘肃、新疆、宁夏等地。解放后,他曾任兰州新光社副社长,兰州市文光剧团团长,兰州市戏校校长,兰州市秦腔剧团团长和甘肃省、兰州市政协委员,兰州市文联委员等职。1955年,荣获甘肃省首届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并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靖正恭在60多年的粉墨生涯中,刻苦磨砺,造诣深厚。曾演出了100多本(出)性格各异、光彩熠熠的生角戏,对秦腔小生的唱、做、念、舞、化妆等有着独具匠心的创造,对秦腔艺术在甘肃、新疆、宁夏等地的交流传播和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秦腔表现现代生活的探索道路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其唱腔宽朗高亢,俏丽流畅,字正腔圆,具有清秀雅致和刚柔相济的内在美。他与李正敏联袂演出《白玉楼》、《白玉钿》、《白玉梅》、《二度梅》、《青年镜》等,二人被冠以“双璧”的美称。他的念白久为人们所称道,享有“兰州文小生第一”的赞誉,如《伯牙奉琴》、《白玉钿》、《详状》、《观诗》中的大段念白,底气足、喷口好、吐字清、韵味浓,似珠走玉盘,富有音乐美。他极负盛名的《伯牙奉琴》一剧,更与沈和中的《黄鹤楼》、苏哲民的《暗赠金》被合称为秦腔小生戏的“三绝”。他的表演潇洒细腻,规矩典雅,含蓄精稳,尤以贫生戏高人一筹。其在所演的《吃鱼》、《折桂斧》、《木楠寺》、《激友》、《戳纸墙》等戏剧中,把不同人物的身份、气度和思想感情揣摩入微,给人以洒脱飘逸的艺术享受。在秦腔贫生的化妆上,他一改旧时面抹尘土、锅煤等纯自然主义的常态,在20世纪30年代初,便开始用铅粉水调少许胭脂敷面,使人物形象于穷酸中透清雅,净化了舞台,增强了美感,被奉为“秦腔贫生大王”。著名剧作家王绍猷先生在《秦腔记闻》中夸赞其“声如铜钟,白口清灵;姿态从容,神情无懈”。

靖正恭在《折桂斧》中饰陈勋(1950)

一出绝戏

《伯牙奉琴》又名《子期论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高山流水》曲中以论琴相知,结为莫逆之交的故事。由于该剧大段语意深奥的宾白迭出,便久为秦腔小生行视为所谓“出力不讨好”的繁重念功戏。靖正恭遵照师辈“神不到,乐不妙”的教导,外练嘴皮功,内练精气神,在捕捉人物性格上下功夫。他认为,钟子期虽是个樵夫,但在郑国做过官,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因失落印玺才被削职为民。所以,艺术处理上既要表现出他埋名深山后的打柴煎熬生活,又要注意到其知识分子和曾为达官贵人的身份,严格与诸如《折桂斧》中勤劳豪爽、只字不识的陈勋一类的劳动人民形象区分开来。譬如,出场时,陈勋肩挑柴担亮相,着重表现日头西坠赶路回家的急切和满载而归的喜悦;钟子期却手持扁担上场,着意刻画其“披星戴月进深山”的勤恳悠然和自抒壮怀。气度上,陈勋属朴实憨厚风范,钟子期则显露满腹经纶的英气;念白上,陈勋偏重生活化,钟子期则采用韵白体;唱腔上,陈勋以遒劲高亢见功,钟子期以低回婉转夺人。靖正恭在念白技巧上处理精细,处处体现他的硬功夫。子期被邀船舱,伯牙责其无一头叩拜,子期即以“大人你——吗?今天奉的此琴,实难入雅人之耳乎——”相敬。这里“你”字用滑音念出,既突出主语,又使句子高低有致。“耳乎”二字以润音装饰,意在增强韵味,使钟子期以不同于一般山野樵夫的傲骨身份脱颖而出。接着,子期笑伯牙:“不曾看过琴书,你该从哪根弦上动、动、动手呢?”这里“动”字用顿音念出,以烘托子期矜才逼人的神态。继而,在子期引经据典地讲述桐琴的由来、制作依据、戒规与奥妙、因何又称七弦琴等大段对白里,靖正恭则念得顿挫分明,重音有方,夹叙夹议,语调朗朗,将钟子期精通音律、满腹博学的超人才华渲泄无遗。伯牙奏《高山流水》曲让子期猜度,子期边听边击拍高歌:“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意如流水!”这里的“巍巍”、“汤汤”采用拖音,将钟子期压抑已久的报国隐情激发而出,起到了一语双关的奇妙作用。不难看出,子期的论琴既回答了伯牙的提问,也抒发了本人的心绪,而他的心恰与这《高山流水》曲所深含的不畏艰险的远大抱负寓意相一致。这出文辞典丽、深奥难懂、侧重以大段宾白来描写人物情态和传达剧情的生角戏,靖正恭之所以将其演唱得如此通体活泛、有血有肉,秘诀就在他善于从生活出发,把主人公钟子期蛰居山林的农夫樵子风度和深谋远虑的品格有机结合,使人倍感情趣横生。难怪数十年来,一出《伯牙奉琴》绝戏,成为秦腔好家们谈论靖正恭先生的主要话题。

靖正恭在《伯牙奉琴》中饰钟子期(1985)

贫生珍品

《吃鱼》又名《渔家乐》,是本戏《刺梁冀》中的一折,讲述了打鱼老人邬洪慨然资助穷秀才简仁同的故事。该剧与《木楠寺》同为风雪当道的贫生戏,靖正恭却将人物演得性格各异。他说:“吕蒙正虽贫困懊丧,尚有相府的岳母周济,间以赶斋糊口,还勉强能揭开锅,故有踏雪、抱柴、吹火、作诗、吟诵、辨踪、倒饭等情节。而简仁同家贫如洗,为生计把自己心爱的一本书也得拿到大街上变卖,更谈不上有妻室,竟至辨别什么贞节可言了。但他贫而有志,很憨厚本份。”靖正恭也正是通过把握住这一性格特征,来精雕细刻地塑造简仁同这一穷秀才形象。譬如,简仁同刚上场,抱肩躬腰到九龙口,右手捂耳,浑身颤抖,描摹出衣单肚饥的穷秀才身份。进而抖袖转身,一眼盯见桌面上那本熟读的古书,不觉一阵心酸,遂拉二音子起唱“简仁同在茅屋满腔晦气……”【苦音慢板】,悱恻缠绵,哀婉动人。可身为秀才怎好持书长街叫卖呢?他左右思索,从窗破屋漏的墙外沿拔根枯草插入书中,出门半矮步跑圆场,接唱“将古书插标草大街去卖”一段【拦头板】,描摹出“不得时坐桥头卖书度饥”的窘迫寒伧相和十足的书卷气。邬洪热肠侠义,将其招至船舱厚待,简仁同难为情地接过鲜鱼粥汤猛吃猛喝起来,从嘴角接连掏出两三根鱼刺,这一情景描摹出读书人不肯随便吃别人东西,但冻馁难熬又不得不贪馋求食的矛盾心理。简仁同不会喝酒,听说“少吃点也无妨”,便忠厚地端起酒杯奉陪老伯,不想呛得喷嚏连连,嘴里还喃喃自语:“倘若忘恩降罪矣!”这里表现出简仁同知书达礼、朴实本分、感恩必报的憨厚劲。精美的艺术来源于深入的生活体察。靖正恭为了塑造好简仁同老实巴交的穷酸相,冬天穿单袜拖双烂布鞋,坚持在雪地里练跑步,跑时两只脚后跟不挨地,手中夹有枯草的书本还得颤动作响,形态殊为动人。为了求得吃鱼的真实感,他用的是几根一寸半长的真鱼刺。这样边刨碗,边吃鱼,边吐刺,边对话,稍不小心就会扎嘴走神,实属难哉。难怪他的一招一式都经得起细看,原来都是艺术家久经磨炼的结晶。

靖正恭在《白玉楼》中饰张彦(1979)

官生杰作

靖正恭的官生戏也别具风采。1933年,他与李正敏排演的《白玉楼》名震秦中,之后带往甘肃、新疆等地,愈演愈红,成为看家的官生杰作。《白玉楼》又名《苦节图》,讲述了书生张彦与被休弃的贤妻白玉楼团圆的故事。靖正恭认为,《白玉楼》中的主人公张彦与《花亭相会》中的高文举,虽同前为贫生、后为新科状元的官生戏,但人物性格迥然有别。高文举是不知温丞相偷改家书的底细,见诗文后则急于想弄清误会中的姐弟夫妻、恩姐张梅英下落之谜;而张彦亲自休掉旧糟糠,见画后内疚之心油然而生。靖正恭正是抓住这一人物个性特征,浓墨重彩地着力于唱情唱意。他仅仅以14幅画意为主线,以追忆妻子的坎坷遭遇为宗旨,用悲欢交替的唱腔、清晰恰切的念白,再配以丰富多变的灵活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身段,以及折扇的划、合、跟、搭、指、画、比、移、打、甩的点缀,把张彦观画时痛伤追悔、悲愧交集的心绪和情感变化表现得层次分明、淋漓尽致。譬如,当张彦观第一幅至第三幅画时,围绕强人中伤贫妇的情节,突出不解其意的“思”字;观第四幅、第五幅画时,围绕丑妇立逼写休书的情节,突出打抱不平的“恨”字;观第六幅画时,围绕观音庵贫妇遭弃的情节,突出始知贫妇原是恩爱之妻的“惊”字;观第七幅、第八幅画时,围绕恶人被推入水中的情节,突出不幸中之万幸的“喜”字;观第九幅、第十幅画时,围绕接彩的情节,突出替妻焦虑的“愁”字;观第十一幅至第十三幅画时,围绕贼人见财起意的情节,突出怎逃虎口的“忧”字;观第十四幅画时,围绕少妇自缢的情节,突出惊厥晕倒的“呆”字。这样顺理成章地时观时念,时思时恨,时惊时喜,时愁时忧,时痴时呆,哭天恫地,层层递进,从而把每幅画所引起的情感上的深刻变化描绘得细致入微,大有“苦节图”的真实感,收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值得提及的是,靖正恭在宾白中常将一些重点词分成若干细小的声音单位,拖长音量,加重语气,反复吟咏。譬如,“这是什么缘——故——啊?这是什么缘——故?这是什么缘——?噢——是了!”这里对重复叠句和感叹句的巧妙运用,更恰切地表现了张彦凝神思忖、自语不介的复杂犯疑心绪,生动地揭露出封建社会里白玉楼惨遭不平的社会现实,正如养廉在《小生硕果靖正恭》一文中说:“靖正恭所演《白玉楼》的张彦,最逼真,最动人,最精彩。像‘观画’那一回的表情、唱念、做派,都能做到极深刻的佳境。使观众的感情随着他的一举一动而发生波动,如嚼橄榄,趣味无穷。”

高尚品德

靖正恭精湛的艺术造诣,如同金光闪闪的明星,在解放前就映照着西北剧坛。与此同时,他在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上的追求,亦历来为广大观众和文艺界同仁所推崇和敬重。同时,他秉性耿毅,严以律己,正道直行,可谓昔日梨园界淡于利禄而重于公义之师表。1934年8月,上海百代公司邀请其灌唱片,靖正恭考虑到任阁臣刚主持西安正俗社社务不久,处境相当困难,毅然放弃灌唱片的机会。直到1955年10月,他才借机匆匆将所演唱的《激友》、《李亚仙》、《打虎计》等剧灌制了唱片。40年代初,在他任兰州众英社社长期间,别的名角月薪5000元,而他身为台柱子却甘守清苦仅取2000元。1953年11月,在他赴西安治病期间,李正敏先生挽留其到条件优越的原西北戏曲研究院工作,但靖正恭出于对当时尚属民营的兰州新光社的深情而婉言谢绝。1957年7月,梅兰芳剧团应邀光临兰州演出,靖正恭亲自赴北京接待,作向导。“文革”中,他蒙冤受屈,后来落实政策补发工资时,他一次性就交了上千元党费。1985年8月,他在左腿病残、双目近乎失明的情况下,以74岁高龄毅然参加了为重建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戏楼的义演活动,演出了《吃鱼》片断,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他待人处事最讲信用,无论到哪个剧团,怎么说就怎么做,从不失言、不节外生枝。他台风严谨,演出总是提前到场,从不误戏,有时还替别人应急救场。他演出时从来不讲条件,不因为自己的名家身份而挑剔。所以,艺人们都喜欢同他合作。1954年2月,秦腔名家刘毓中先生从西安莅兰。在一次晚会上,刘老特意提出要与靖正恭合演《激友》,并亲自配演苏秦。1956年9月,靖正恭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秘书长伊兵的亲切关怀下,赴北京治病,中国戏曲研究院韩力同志慕名拜访,借机专门为靖正恭撰写了一篇《艺术小传》。还有人评论说:“在兰州秦腔界艺人当中,以人格、艺术、修养三者综合来看,靖正恭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靖正恭不仅是位德高艺精的秦腔表演艺术家,还是位诲人不倦的辛勤园丁。50年代后期,他出任兰州市戏校校长,亲自登台讲课授艺,连同在新光社时招收的一班学生,共计培养了上百名秦腔演员。另外,他还培养了豫剧、话剧、鼓词学员百余名。他不仅为省内外的专业文艺工作者精心指导排戏,还对找上门来的戏曲业余爱好者一视同仁。所以,在甘、陕、新、青等地,到处都有他的学生。

1995年4月2日,当代“小生泰斗”靖正恭这颗巨星殒落了,西北秦坛因此失去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值得庆幸和宽慰的是,他已留靖艺垂史册,犹存大节勖秦坛。靖老精湛的艺术和高尚的品德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靖正恭与王定秦合演《吃鱼》(1985)

猜你喜欢

钟子期伯牙白玉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知 音
何谓“知音”
高山流水
华夏太白玉 丝绸之路情——陕西省首届丝绸之路“太白玉文化节”暨第二届“太白玉研讨会”盛大举行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A White Heron
Oliver Twist
Turbulent structure and bursting process in multi-bend meander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