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容量问题与调控
——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2015-12-20潘丽丽孙玉勤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环境容量西溪游览

潘丽丽 孙玉勤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容量问题与调控
——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潘丽丽 孙玉勤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自旅游容量的概念提出以来,学者们提出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方面的若干容量指标,其中游客满意水平一直备受关注,表明容量既取决于环境指标,更取决于游客体验亦即人们的价值(Manning, 2002)。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由数值测算转向了容量管理研究与对策探讨,其中著名的旅游容量管理模式有“可接受改变的极限”(Stankey et al, 1985)、“游憩机会谱(Clark et al, 1979)、“游客活动管理规划”、“游客影响管理”(Arnberger et al, 2007)、“旅游管理最佳模型”(Manidis, 1997)等。国内对旅游容量的研究相对较晚,首次研究出现于1983年对苏州园林容量问题的探讨(赵红红, 1983)。随后许多学者对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保继刚(1987)在探讨旅游容量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颐和园旅游容量的现状并做了相应计算。旅游容量概念体系、量测随之被系统提出(楚义芳, 1992)。旅游容量的个案研究比较广泛,漓江(李丰生等, 2003)、九寨沟(章小平等, 2007)、龙门石窟(吴晓昊, 2010)、华山(严春燕等, 2013)等景区均有学者进行了容量的相关研究。总体上看,我国学者对旅游容量的研究偏重于测算和调控策略,容量的控制更多地体现在旅游供给角度的调整和游客行为方面的限制,对于游客体验质量关注较少。

容量涉及自然环境和游客体验质量,容量研究即是寻求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之间的动态平衡,合理的容量可使自然环境损害降到最低,同时不降低游客体验质量。随着旅游需求日益旺盛,节假日景区人数拥挤成为常态,尤其是知名度高、区位优越的景区容量超载问题突出,但目前对于容量问题并没有良好的措施解决,研究景区容量调控的有效措施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湿地公园景观吸引力较强,面积大、距离城市较近,且不同于大众公园和国家自然保护区,但生态系统也相对特殊,容量问题更需要研究,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适性。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林业局第一个湿地公园试点,于国内开园最早,其景观、区位和发展在中国都有一定代表性。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园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近,且在空间布局上有近1/10的面积为公众开放区,由于景观、知名度和空间距离优势,接待游客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免费区出现之后,外地游客、本地居民到访人数激增,游客相对拥挤和时段性、区位性超载现象时有发生。

本研究基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行为长期累计调查数据分析进行。研究小组于2009-2013年旅游高峰时段采取问卷、观察和访谈方式,累计调查有效样本1 024份,调查内容涉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行为、容量及景区发展问题。

表1 游客拥挤感知程度调查结果

2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解析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较大,整体园区容量大,但由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和园区自身属性之间的矛盾,时段性、区段性的容量问题显著。调查显示总体拥挤程度一般,近30%的游客未感知到任何程度的拥挤,33%的游客感知到了程度较高的拥挤,而近40%的游客认为拥挤程度一般(表1)。但各游览景点的拥挤感知程度有较大区别,游客普遍认为河渚街为最拥挤地段,其认同比例达到44.44%;其次为深潭口和售票处,其比例分别为21.74%和16.91%;总码头的拥挤感知比例为6.28%,其余地点拥挤感知程度较低。

2.1 游客出游时间相对集聚,导致时段性超载严重

根据2011年10月和2013年5月的调查结果显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每年平均游览次数在3次及3次以下的游客占总人数的72.9%。而且现场访谈发现,多数游客选择“五一”和国庆节假期出游,长假期集中出游现实直接造成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节假日必然出现高峰。游客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停留时间平均为3~4小时,其中停留时间在4小时及4小时以下的游客占总人数的68.3%。相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可游玩的景点和游步道设置,游客在景区内停留时间相对不长,且出入园的时间相对集中。现场实地观察结果表现为上午10点至下午2点之间游客人数最集中,游客全天时间分布明显不均。由此,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出游时间相对集聚在节假日,一天内相对固定时间点参观游览,加剧了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时段性超载的情况,不仅对景区旅游容量造成极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游客旅游体验质量。

2.2 游客游览景点集聚,导致局部空间超载现象严重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虽然景点众多,但游客分布差异较大。团队游客游览线路统一,散客根据景区线路图只会选择部分景点游玩。通过游客行为特征调查统计分析可知,虽然游客选择入口不同,但景区收费景点游客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4个游船码头周围景点,如深潭口、烟水渔庄和茭芦田庄及高庄入口处的高庄景点,免费区游客主要集中在河渚街、蒋村满生活街区、福堤等地(图1)。根据课题组2012年10月的调查结果(有效样本178个),超过55%的游客表示游览过这几个景点,95.1%的游客表示未游览过泊菴、洪钟别业、厉杭二公祠、杭州湿地植物园、水下生态观察廊,其它收费景点游览的游客只有20%左右,绿堤只在花期有较多游客进入,形成游客集聚,全年其他时间游客稀少,甚至长时间无游客进入。福堤公众开放区通常形成游客、居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集聚现象,尤其是在收费区和免费区交接的河渚街游客高度密集。整个园区游客空间分布极度不均衡,局部空间超载现象十分严重。

表2 游客感知景区最拥挤地点

图1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客流空间分布示意图

2.3 湿地主题景观感知程度不高,加重园区局部空间容量超载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资源独特、国家公园和5A景区是游客出游的拉动因素。73.0%的游客认为资源独特是吸引其来西溪湿地的重要因素,认为是受到国家公园和5A景区吸引的游客分别占63.7%和60.6%。而考察湿地生态系统和学习湿地科普知识则未在游客动机和期望中有较大比例,90.2%的游客只是期望可以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图2)。大部分游客来西溪国家湿地游玩是想通过旅游达到放松的目的,对有关湿地内容感知程度不高,兴趣不大。这种特性导致游客流集中分布在设施与服务相对集中的地域,码头、商铺、标志性建筑与景点游客高度密集,加重了深潭口、烟水渔庄、河渚街、蒋村满生活街区、福堤等地的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而且由于对于湿地景观知识学习动机较弱,当景区出现拥挤现象时,调适行为不明显。

2.4 景区布局导致的环境容量问题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由一期开始发展,由图1可知,一期景区位于园区中间,位于东面的二期景区包括3个主要功能区块布局,即连接一期景区的公众免费区,由贯穿园区南北的福堤为主线布局;以中国湿地博物馆及其周边餐饮、商铺为主的南部免费区块;以绿堤、湿地植物园、水下长廊等景点为主的二期收费区块。由此组成整个园区“免费-收费”相交错分布的空间格局,造成了游客在类型、行为、属性及空间集聚方面的显著差异。

福堤为主线的南北向公众免费区域是杭州本地游客及外地游客的交汇地,尤其在河渚街和蒋村慢生活区区域游客密集,是买票入园和仅在免费区休闲游憩的游客交织之地,游客拥挤成为节假日常态。且福堤免费区域游客以杭州本地休闲市民为主,大部分游客未选择进入收费区内,其动机和旅游行为与买票入园的游客差异明显,且重游率高,课题组2013年五一、清明、十一等节假日观察结果表明主要是家庭游憩为主。虽然福堤上设有电瓶车,但只有16.4%的游客选择乘坐电瓶车,其余游客步行游览,导致周转率慢,容量问题突出。中国湿地博物馆区块的游客以家庭型为主,以湿地主题科普为主要产品和吸引物,由于空间位置在园区东南部,相对独立,游客活动基本在此区域,成为相对独立的景点和游客群体。一期收费区域内部游客大多数采取园区中间的主入口入园,进入免费区游览后出园,46.3%的游客选择乘坐游船,53.7%的游客选择徒步。游船线路固定,通常游客只会选择在码头周边的景点游览,固定停靠点也是容易产生容量问题的区域。二期景区的收费区域内部由于与一期主入口空间距离远及福堤免费区的中间隔离作用,游客到访率低。

图2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主要动机与期望

3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容量调控对策

3.1 合理空间布局分流游客

基于园区面积大导致的容量问题,需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免费区与收费区中间的空间分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局部超载、局部冷清相互交杂的现象。以功能导向的空间布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既定和限定了游客的空间行为,造成了河渚街容量问题突出,进园观光游客和免费区休闲游客相互交织。在未来建设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河渚街功能区域的空间扩大,条带性空间加剧了容量时段和区段性超载,务必通过扩大河渚街商业服务区域的范围来解决,将目前街道式的游览空间转换为游览区域。根据目前的建设情况,空间地域具有扩充性,仅是商业设施未实现扩容,主题设施仅围绕在河渚街两侧,为减弱游客集中在河渚街主干道,应尽量将商业设施布局在主干道北侧空间地域,以减弱入园游客和免费区休闲游客的交汇程度,实现容量调控。

以中国湿地博物馆为主的东南部区块目前容量问题不突出,但随着商业、餐饮的入驻及各种活动的展开,周末和节假日的潜在环境容量隐患也存在,其容量调控的主要措施在于加强观赏和休闲空间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多样化服务功能,以功能丰富为导向,加强空间布局及游客分流。

收费区域内部的容量问题主要在一期主景区,即园区西部以周家村为主入口的空间区域,游客流量空间分布极度不均衡。特色景观观赏点、观鸟点、历史建筑等空间面积较大区域未得到有效利用。游览步道长而单调,植物景观差异性不突出,未能吸引游客停留,仅作为通道,未发挥观赏职能,应延长游客游览时间和逗留时间,主要增加游览步道两侧的观赏性,基于游客行为特点适当增加休息和具有差异性景观的观赏点,既有休息和观赏区域扩充空间,使其与主要游览步道连通性加强。不同码头所在区域应进行主题型的空间建设,形成一系列的吸引物集聚空间,通过完善吸引物及其空间范围拓展增加游客在码头附近的空间活动范围,实现空间容量上限的拓展。

3.2 通过主题建设和主题营销分流游客

游客对湿地主题感知不高,造成人流相对聚集的现象。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湿地主题产品已形成系列,如以展览、科普为主题的中国湿地博物馆,以湿地植物园、水下长廊为主题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植物的展示区,还有散布各处的观鸟点等,但目前除中国湿地博物馆区域有特定的游客群体之外,湿地植物园、水下长廊、观鸟点及各色湿地景观游客稀少。为解决这种游客空间分布极度不均衡的现象,需通过加强湿地主题景观和产品的建设及其营销来解决。从空间来看,湿地植物园、水下长廊景观独特,但地理区位决定了游客往往不到访,应以两处为核心,发展成为特色湿地景观与湿地生态系统的观赏点及室外科普中心,扩充吸引物空间范围,吸引游客到访。其余收费园区内部、免费区福堤两侧也应以现有湿地景观为核心,建设成为差异化湿地主题观赏游憩区,完成以湿地主题为主的空间布局。从目前来看,湿地的主题营销不足,造成了游客在园区内部仅是到此一游或走马观花的方式游览,应通过加强网站、宣传册和宣传活动,增加游客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知识、湿地主题产品及其空间分布的了解,来均衡游客在园区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3.3 通过管理制度分流及限制游客容量超载

通过深化景区管理,有效引导游客,从而缓解景区存在的拥挤问题,进而达到调控景区旅游容量的效果。首先是免费区的相关管理制度,目前免费区旅游高峰时段人车交织,尤其是机动车的条件性准入加大了高峰时段容量问题,需要对公众开放区进行有效管理。旅游高峰期间,免费的福堤区域应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入,只允许游客骑自行车、电瓶车进入,其他车严禁进入,减少人车交织情景。

加强园区入口管理制度。长假及游客游览高峰时段采取常规的团队入园预约、限制进入等手段进行园区游客总量调控,根据游客人数实时监控情况,对散客人数进行限制,通过网络、通讯等信息平台发表游客流量概况。非超载时段通过管理制度使园区客流空间均衡化,可以改变目前4个外部入口(周家村、高庄、文二西路、文三西路)的进园人数,限制各入口的出入人数,尤其是提高冷点入口的人数,团队游客以预约管理方式调整其出入口,减缓热点人数,提高冷点人数。园区内部游客集聚区域需根据科学计算各区位容量阈值进行控制,规定其上限人数,实行时段性的限制入内政策管理。

另外,门票管理制度上也有待改进,东西收费景区可互相进入一次,但由于园区面积大,游览步道长,游客一日游相对时间长,体力有限,仅能选择精华地点集聚,在未来可以考虑门票两日有效,使游客能放慢游览速度,分流和减弱容量压力。

3.4 通过设施建设与服务进行容量调控

冷景点需增加休闲游憩设施,辅助宣传服务,实现游客空间分流。从目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现状来看,收费园区内部相对游憩设施不足,游客缺乏相对大型的游览和休息场所,加之游览步道景色单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游客局部空间超载。需要择地建设相对大型的游憩设施,以分散客流。加强景区服务,尤其是游览导引的设施与现场服务人员,增加电子导览设施以便游客自助查询各景点概况、可达路径及游客实时动态拥挤状况,增加现场服务人员对游客园区游览进行导引,以增加体验质量,同时实现园区游客容量调控。进一步增加环境保护的教育设施,适当举办环境保护及科普活动,通过增强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主动空间分流。

4 结论与讨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案例分析表明,国家湿地公园级别高、面积大、生态系统相对独特,介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自然公园之间的特殊景区,其容量调控与高级别自然保护区的严格控制入园人数及活动区域限制存在差异,游客在园区相对活动范围较大,容量上限高,但与一般自然景区也有一定差异,游客活动过程中需要兼顾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性和环境保护,因而国家湿地公园需要根据自身园区的特点,充分考虑游客需求特性,进行容量总量和局部流量的调控。其中游客行为特性尤为重要,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以游客行为和需求作为容量调控的出发点,根据游客行为和需求来进行园区的布局与管理,才能实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根本目标。

国家湿地公园的容量调控宜采取基于游客特征的模式(Tourist Behavior-based Capacity Control,简称为TBCC模式),这种模式既是国家湿地公园自身属性所决定,同时也符合容量调控思路的核心思想。“可接受改变的极限 ”(LAC)、“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游憩机会谱(ROS)、“游客活动管理规划”(VAMP)、“游客影响管理”(VIM)、“旅游管理最佳模型”(TOMM)等容量管理模型的提出不仅是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由测算转向调控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从这些管理模型中日益凸显出游客在容量控制中的重要地位,景区容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质量之间的平衡。门票控制、游览时间限制等传统容量控制方法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也缺乏个性,每个景区的容量调控应充分建立在合理引导游客行为特性的基础上。本文所提出的TBCC模式,是基于游客行为特性出发,景区除常规的容量调控模式之外,更应从景区总体空间布局、功能布局、管理制度、产品建设、服务等方面来进行内部游客空间流动的调控,以减弱普遍存在的总体容量不超载,但时段性、区位性超载的现实情境,同时能够更大限度降低游客拥挤感程度以提升游客质量,实现旅游、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等多方面的效益。

保继刚.1987.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32-36

楚义芳,朱玉.1992.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68-95

李丰生,赵赞,聂卉,等.2003.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以漓江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4(5):13-18

吴晓昊.2010.龙门石窟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10):115-116

严春燕,张明.2013.华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203-206

章小平,朱忠福.2007.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22(9):50-57

赵红红.1983.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3):46-53

Arnberger A,Eder R,Jiricka A,etal.2013. Listentothe Voiceof Villages WP3 Researchand Analysis Final Report part II[R].CENTRALEUROPE Programme,2007-2013

Clark R, Stankey G. 1979.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R].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PNW-98

Manning R,Lawson S. 2002.Carrying capacity as “informed judgment”: the values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value[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30(2):157-168

Manidis R C. 1997.Developing a tourism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odel (TOMM), a model to monitor and manage tourism on kangaroo island[Z]. South Australia. Surry Hills, New South Wales: Manidis Roberts Consultants

Stankey G H, Colw D N, Lucas R C, et al. 1985.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LAC) system for wilderness planning[R].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Tourism in t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and its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Xixi Wetland

PAN Li-Li SUN Yu-Qi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 Zhejia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多来源于园区内部属性和游客行为之间的差异,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大、生态系统独特,园区空间布局、管理制度、主题商品与设施建设、服务方面的不合理、不完善导致了局部时段性的超载现象,宜采取以游客行为为导向的容量调控模式(TBCC),从加强园区自身建设和管理入手调控游客空间流动,从内部提升视角解决容量超载问题,实现游客体验、环境保护、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建设目标。

国家湿地公园;容量调控;TBCC;西溪湿地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tourism in t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China with Xixi wetland in Hangzhou city as a typical ca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ssure 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tourism in the park was largely caused by the mismatch of internal attributes with tourists behaviors. Usually National Wetland Parks have large area and unique ecosystem. The incompleteness and irrationalnes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emes of attractions,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caused overload in some locations and at some times. Tourist behavior-based capacity control (TBCC) can be take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verload. TBCC model manages spatial flow of tourist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The multiple purposes of tourist experien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can then be integrated into a complete system.

National wetland park;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ourist behavior-based capacity control; Xixi wetland

10.3969/j.issn.1673-3290.2015.02.04

2015-04-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38),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2D010022)

潘丽丽,博士(后),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规划。E-mail:panlili shenyang@163.com

猜你喜欢

环境容量西溪游览
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和紧缺度核算及分析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游览乘法大观园
美术馆游览指南
杭州西溪湿地
川南经济区年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的初步研究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析——基于环境容量理论
西溪掠影
环境容量利用:法律属性与权利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