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分析

2015-12-20王天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淋巴瘤原发性影像学

迟 达 于 韬 孟 楠 王天鹏

辽宁省肿瘤医院影像科 沈阳 110042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作为一种颅内肿瘤,临床较少见,且使用常规的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查的误诊率也很高。同时该病对于放化疗非常敏感,术后生存期也同普通的脑胶质瘤有很大不同,因此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技术的进步以及在临床诊断上的广泛应用,为诊断该病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检查方法,对淋巴瘤的形态、特征、分布等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影像学的诊断[1]。在此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分析其CT 以及MRI表现,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特征认识,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03—2013-06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34~78岁,平均53岁。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记忆力下降、头痛、头昏、视物模糊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排除有遗传性免疫功能缺陷及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史的患者。

1.2 方法 23例患者均进行脑CT 及MRI检查。MR 检查使用西门子3.0T 优质核磁共振检测仪,T1WI使用常规SE序 列,TR 500 ms,TE 15 MS,T2WI使用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TR4 000ms,TE 90ms。选用头线圈的矩阵为256×256,层厚8mm,同时间隔0.7mm。所有患者均采用平扫以及增强扫描,平扫包括轴面T1WI以及T2WI,部分患者行T1矢状或冠状面扫描。增强扫描用的对比剂是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mmol/kg。使用MR 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要先用三维(3D)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TR 22 ms,TE 6ms,层厚6mm,扫描时间20s,在建立静脉通路后先对患者平扫1个序列,然后再手工注射药物,剂量0.1 mmol/kg,要在10s内注射完毕,然后连续进行8个序列动态扫描。动态扫描后再使用常规的SE 序列T1WI进行轴、冠状以及矢状面的扫描。对于进行CT 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在注射对比剂之后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64进行常规序列扫描,层厚10mm,矩阵512×512,对比剂是碘海醇。

1.3 病理分析 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类型,是对疾病确诊的金标准[2],通过病理学观察,能够发现其大部分的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不过一些细胞的体积偏大,同时其细胞形态也不够规则,胞浆丰富且存在分叶核,还有一部分细胞存在中位核仁,同时部分细胞核出现偏位现象,但是没有形成淋巴滤泡。肿瘤细胞呈现出弥漫浸润性的生长特征,且浸润到脑内部的小血管当中,在血管壁间隙聚集起来,呈现出袖套状的结构,也就是所谓的瘤细胞围管。患者的肿瘤组织内部存在一定的坏死,同时周围存在小淋巴细胞,一些患者的肿瘤附近组织出现胶质星型细胞。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例患者中单发病灶16例,多发病灶7例,病灶共39个,其中额叶10个,顶叶6个,枕叶3个,颞叶6个,基底节区5个,胼胝体3个,下丘脑2个,小脑4个。9例多发病灶患者中6例为显示出2个病灶,其中1个病灶较大,小病灶与大病灶距离较远,其中2例患者分别位于小脑以及大脑。位于脑叶病灶当中仅10个位于皮质下区,其余病灶都处于患者的深部脑白质。23个病灶临近脑室,其中12例胼胝体出现受累状况。病灶最小0.4cm×0.3cm×0.5cm,最大5.9 cm×6.1cm×6.2cm。25个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14个病灶的形状不规则。T1WI、T2WI的影像信号与脑灰质的影像信号比较相似,其中26个病灶内部能够显示比较小的不均匀信号区,其中3例的信号非常不均匀。所有患者的病灶都出现占位效应,且水肿的程度不一,位于患者胼胝体的4个病灶呈现出蝶翼征,增强造影后病灶出现明显的变化。11个病灶的中心存在裂隙状的低信号影,且周围有明显的环带状强化区。病灶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分布并无一定的规律特征可循,位于脑表面尤其额叶处的病灶较为常见,但是同样有很多病灶分布于脑深部。这就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表2则是运用MRI扫描显示的病灶增强特征。除CT/MRI外,MRI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3],通过使用MRI进行增强造影,能够进一步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位置及形状特征,较为常见的有握拳样、实质性、绒毛样以及环形,通过增强造影确定其形状特征,有助于同其他肿瘤区别开来,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表1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特征

表2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增强特征

3 讨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作为一种颅内肿瘤,临床上比较罕见,且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均衡,男性稍多于女性。尽管其多发于免疫缺陷人群,但无论在免疫正常人群还是在免疫缺陷人群,其发病率均有所上升[4]。鉴别诊断应注意:(1)颅内转移性癌:转移性癌通常会有病史,且在影像学方面CT平扫可以发现病灶密度不均,且常伴有坏死。肿瘤附近会出现广泛水肿,同时出现脑水肿,MRI扫描可以发现肿瘤附近的占位效应十分明显。(2)颅内多灶炎症病变:这是非常关键的鉴别诊断内容,颅内炎症在影像学往往很少出现多灶性强化,不过单灶性强化却并不罕见。但颅内炎症病变在显微镜下的背景更加复杂,且细胞成分也更多。免疫组化能够显示的细胞也是多种多样,且混有不同的T 细胞及B 细胞,浸润到血管壁当中的大部分是T 细胞,而不是本文案例中的B细胞,国内学者证明B 细胞对淋巴瘤的影像效果有一定影响[6],国外学者的研究中还证明CD20抗原在碘造影剂的作用下有助于显影[7]。(3)少突胶质细胞瘤:影像学显示方面,CT 示钙化非常普遍,同时钙化可以呈现出条索状、片状及团块状,钙化在T1WI以及T2WI都是低信号,且在显微镜下进一步对肿瘤细胞进行形态特点的分析也可以发现,肿瘤细胞的核仁并不够明显,并且肿瘤组织内部往往出现钙化囊性变,肿瘤细胞之间最常见的是鸡爪状的血管穿插。

总之,虽然目前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了解还不够充分,不过通过详细分析对比患者的CT 及MRI扫描下的影像学特征,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因此,应采用CT、MRI等方式进行辅助诊断,尽快确诊以便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Valvassori GE,Sabnis SS,Mafee RF,et al.Imaging of orbita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J].Radi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99,37(1):135-150.

[2]Muzaffar S,Siddiqui M S,Siddiqui I,et al.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A histologic and immunophenotypic analysis[J].Journal-Pakist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0,50(5):141-144.

[3]于东升,刘世恩,宋军,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及误诊原因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5):424-426;428.

[4]胡裕效,朱虹,卢光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诊断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6):629-633.

[5]Matysiak-Budnik T,Jamet P,Fabiani B,et al.Primary intestinal B-cell lymphoma: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clinical study of 91 cases[J].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2013,45(11):947-952.

[6]Hochberg FH,Miller DC.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J].Journal of neurosurgery,1988,68(6):835-853.

[7]Olafsen T,Betting D,Kenanova VE,et al.Recombinant anti-CD20antibody fragments for small-animal PET imaging of Bcell lymphomas[J].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2009,50(9):1 500-1 508.

猜你喜欢

淋巴瘤原发性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