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促进健康,健康利增智慧
——智慧健康引领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2015-12-19王兴华王光耀TeKianKeongTehSiewHoonOoiCiatHui

智慧健康 2015年1期
关键词:智慧研究

王兴华,王光耀,盛 良,汪 宇,Te Kian Keong,Teh Siew Hoon,Ooi Ciat Hui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Malaysia)

智慧促进健康,健康利增智慧
——智慧健康引领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王兴华1,2,王光耀1△,盛 良1,汪 宇1,Te Kian Keong2,Teh Siew Hoon2,Ooi Ciat Hui2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Malaysia)

智慧健康是将人类的智慧应用于人民的健康,将智慧含有的综合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仪器、设备、材料等应用于健康事业,应用于药物开发、医疗保健、疾病诊治、养生康复、卫生防疫等诸多方面,并产生前所未有的高效,较为轻松、容易、方便、灵活地实现人类的健康目标。为了加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当代“智慧健康”研究领域引入了人工智能系统,集合了医学、药学、保健、信息、网络、计算机、远程通信、信号处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技术、设备,构成了“智慧健康”的统一体与集约化。智慧地感知、智慧地运用、智慧地运作、智慧地管理、智慧地互动等,已经成为“智慧健康”的基石,具体表现在智能化采集健康信息,智能处理、应用健康知识与健康信息,形成健康的智能决策过程,应用网络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建立起健康资源与健康需求联系的通道,形成云服务系统。在智慧健康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互联网和远程通讯设备,多渠道获得更多的卫生保健知识,提高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水平。在智慧健康的时代,可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难题。有了智慧健康,社会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也较易实现,能更好地满足特殊需求,实现医疗服务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卫生服务与信息科技紧密结合,将共同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指路领航。运用智慧健康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西医和中西药,寻觅二者之间物质基础的共同点,实现中西药理论会通,为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西药会通等研究探寻出路,寻找突破方向。

智慧;健康;医药;人工智能;现代化

智慧是人们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研究自然、预见自然、利用自然、探求新知、发现新知、集成新知、推演新知、升华新知、预测未来、创新发展的高级思维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感受、感觉、感知、理解、记忆、思维、辨别、计算、分析、判断、联想、决策、行动,是人类社会的知识集约、文化综合、逻辑推理、情感表达、思想提升,是人们深刻认识世界、科学审视现象、正确利用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综合人类生存的方式、方法和成就,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开发新智,并超前地付诸于实践,获得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行动都更为高效的成就,是对人类过去、现在经验与教训的高度利用,是对未知世界事物规律超前的思考、分析、探索、预测,是多种智力的集成展现。在现阶段,则与计算机、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系统结合,开发前所未有的新知。

健康的初始概念是没有病痛,即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能力。比较全面的认识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具有各种生理刺激反映,能抵御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定:健康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与良好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的健康人。中医认为的健康特征是:双目有神、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呼吸匀畅、牙齿坚固、毛发润泽、腰腿灵活、形体适宜、记忆良好、情绪稳定。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健康标志是[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做事不挑剔,工作有效率;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具有抗病能力,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龋齿,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健康还包括个人或群体在面临生理、心理和社会挑战时,有自适应能力,能做好自我管理,并有能力寻找较好的生活方式。

将人类智慧应用于人民健康,将智慧含有的综合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仪器、设备、材料等应用于健康事业,应用于药物开发、医疗保健、疾病诊治、养生康复、卫生防疫等诸多方面,并产生前所未有的高效,较为轻松、容易、方便、灵活地实现健康目标,这是智慧健康的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

其实,初始健康理念与医药认知的产生,就是人类智慧健康的早期体现。医药的发展与健康的进步,也是人类智慧健康的融合与升华。智慧健康的升级与医药学的形成,都是人类智慧健康的精华和结晶。实践与认知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发现疾病、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早期阶段。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古代先人在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积累了感性材料,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如早在西周时期,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春秋时代,秦国医和提出了六气致病学说,开创了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先河。后世医家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了医药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反复探索,逐渐升华为理性的智慧健康结晶。例如,中医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而形成的,余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的确立等,也都无一例外。

智慧健康具有社会属性,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健康与医药是社会大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活动为健康和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国的医学理论体系,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国的医药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同时也为中国医药学确立了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疾病等概念。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振,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国医药学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基础,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分子之一。医药学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文学、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为中国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处处都体现了人类智慧健康的融合与升华。

近代中国医药学也运用现代医学及其它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证候、诊法、治法等,将原来从经学、经验、自然哲学的方法,上升为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初步阐明了其中的某些概念、原理的科学内涵。如从微观解剖、内分泌、神经化学、肌电、皮肤温度、皮肤电阻、血流图、超声波、激光、同位素追踪等多方面研究,探寻经络现象存在的可能性,提出了神经体液说、低阻抗说、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波导论和液晶态等学说。脏象理论的研究,也通过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等,以探讨其中的奥妙与实质。发现在肾阳虚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性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三轴出现功能紊乱与低下,肾阳虚证的主要发病环节是下丘脑的调节功能紊乱。脾虚则与胃、肠、胰等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减退、免疫障碍、植物神经紊乱、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异常等相关。为了推动该学科的发展,政府已把脏象学、病因学、辨证学、诊法及治则治法、养生学、动物造模、经络研究、针刺麻醉机理研究等内容列入国家科研规划,力图获得认知的新突破。

为了加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当代“智慧健康”研究领域引入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系统[2],这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系统的一门新型技术科学。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试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AI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进步,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推测未来AI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大容器”和“加工场”。因为AI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AI虽然不是人的智能,但能模拟人的思维,并有可能超越人的智能。AI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需要懂得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AI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模拟思维等,是覆盖面十分广泛的一门智慧科学,研究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智慧健康”系统集合了医学、药学、保健、计算机、信息、信号处理、远程通信等多学科的知识、技能、技术、设备,构成了“智慧健康”的统一体与集约化。作为传统医疗方式的补充、发展、替代和延伸,“智慧健康”的医疗模式已经获得社会认可,并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程度越来越高。如数字化远程医疗目前已成为发展迅速的跨学科高新技术,逐渐形成具有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远程学术交流、远程文献搜索、远程期刊共享、远程医学教育、远程专家指导、远程手术操作、远程病情监护、远程家庭保健、远程医疗咨询等系统形式,成为医疗服务的崭新途径。运用“智慧健康”的思维、技术、技能、仪器、设备、计算、模拟、方式、方法等开展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的成果快速涌现,令人目不暇接。智慧地感知、智慧地运用、智慧地运作、智慧地管理、智慧地互动等,已经成为“智慧健康”的基石,具体表现在健康信息的智能化采集,应用健康知识对健康信息智能处理,形成健康决策的智能过程,应用现代技术为健康资源和健康需求建立联系和通道等。

在智慧健康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远程服务系统,多渠道获得医药卫生知识[3],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通过浏览健康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医疗保健信息[3],也可以利用语音成像系统在线咨询,而不必一定与医生面谈。预约电话咨询、定制手机短信等,也都能获得医疗保健知识和健康服务,不必大小毛病都到医院挂号、排队、求诊、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智慧健康还有利于社会民众的自主选择,公众有条件在网络上获得较多的医疗保健信息,有机会选择自己认可的医疗保健机构,也可以自由地挑选自己信任的医生以及相关健康服务人士。如我们大学的附属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都已建成包括HIS、LIS、PACS、电子病历EMR、医生工作站、移动护理、病案、财务管理、库房管理和手术麻醉等几十个应用系统,采用Informatica ETL工具构建数据仓库系统,并基于数据仓库建设医院数据调用公共资源中心库,实现了实时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医院还利用IBM大数据分析工具,实现了医院的日常运营监控、医保费用监控、阳光用药监察、科室目标管理等。利用IBM大数据分析工具Cognos和数据挖掘工具Datastage构建的医院智能运营平台,能够帮助医院进行日常运营信息的整合,对复杂的数据源进行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为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利用打好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和谐沟通、自由对话、平等交流,自主选择较为适宜的检查项目和诊治方法,使用自己经济条件许可或能够承受的药品与医具,而不必被迫购药、违心付账,可以减少或避免因病致贫、负担过度,甚或可以避免人财两空、债台高筑。智慧健康方式改变了医务人员与社会民众之间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不对称地位,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医患关系,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程序麻烦和医疗纠纷,患者的自主权也能够得到尊重。

有了智慧健康,社会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也较易实现,能更好地满足特殊需求,有效体现医疗服务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随着人民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医疗保健质量和服务要求也不断升级,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增多,与传统的医疗保健模式相比,智慧健康更有条件满足特殊健康需求,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智慧健康人性化的优越性,也是智慧健康得到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进程的提速,远程医疗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健康这一新型医疗保健模式的形成,医疗服务对象将由单一患者扩展到整体社会,卫生方式也由“有病求医”转化为保健计划实施与终身医疗服务,社会的卫生保健体系将会逐步完善,医药资源可以充分共享,健康平等的目标将能够实现,全民的社会保障和卫生水平将会快速提升。

在智慧健康的时代,在新思维、新理念、新途径的引领下,分级诊疗、人文医改作为制度医改、财政医改的补充,共同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顽疾。卫生服务与信息科技紧密结合,将共同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指路领航。现在中国有7亿QQ用户、4亿微博用户,每天有数十亿条信息。国际Twitter等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及微博客服网站,每天有数亿信息,Facebook每天散出数十亿信息。海量、多样化和高频率的信息数据,已成为时下最被关注的热点。当今的大数据环境,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最终都必须接受。智者是主动接受并积极参与,昧者是被动接受并被迫尾随。大数据是从消费者的网页浏览行为自动捕捉到的,而且会非常准确,这种大数据分析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现客户消费行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移动与互联通讯,逐渐成为医药健康竞逐的新战场。利用互联网数据可以检测流行病的爆发[4];Google根据汇总的搜索数据估测全球流感疫情;利用Twitter数据检测流感的爆发区域和病情特征;通过地理位置微博预测疾病传播过程,采用社交网络等数据源,结合领域专家的帮助,实时监测疫情;利用在线社交网络监测公共卫生事件等。总部位于美国的辉瑞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产品覆盖化学、生物、疫苗、保健等药物的诸多领域,辉瑞聚合上下游资源,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App,在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在中国开通了针对民众的微博、微信,针对人脉、人才的LinkedIn(商业客户导向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针对形象展示的Facebook、优酷企业视频网站。总部位于美国的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也是一家全球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医药公司,其在中国的一款“明星”App,目前已拥有数十万粉丝,通过互动,保持了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也收集到了中国糖尿病等患者的特殊需求,并通过移动互联的媒介,将中国患者、药企员工、医务人员之间的活动联系起来,从中寻找商机。慈铭集团开发和生产出来的健康手环,通过手机终端、手环设备终端、App端、Web端,将一次体检与平时的睡眠、运动等数据都收集起来,与医生完成实时沟通,吸引较多的企事业单位与社会民众接受这样的健康模式。

智慧健康的出现,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医药科学研究的进程,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新器材迅速涌现,实验技能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新成果快速涌现,“否定之否定”现象不断刷新,医药卫生研究者探索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大数据为背景,各种终端设备为载体,研究方式得以创新。在新理念、新趋势的推动下,各种先进的互联移动设备和器材进入医药学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领域。如医学超声技术,既往应用的是线性声学规律,是基波成像,虽然已在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现在研究的则是非线性声学规律,是谐波成像技术。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三维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非线性光学成像所特有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成像深度,可避免双光子荧光成像中的荧光漂白效应,是一种理想的非侵入生物活体成像方法。生物组织的病变往往会引起微观结构的变化,而二次谐波信号对组织的结构对称性变化高度敏感,因此二次谐波成像对于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或术后治疗监测[5-7],具有很好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能够进一步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再如功能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等多种组学技术[8-11]的产生和发展,就为生命科学带来变革,使许多错综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的研究成为可能,走出了单因素、单分子检测技术与阐释复杂科学问题不相适应的困境,而代之以多元化的高效率检测技术与方法。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理论应用于医学研究,将会催化“系统生物医学”等新学科的诞生,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策略与方法等产生新的认识。在药物治疗学方面,复合化学成分联合治疗将会逐步取代单一化合物的药物治疗模式,针对多靶点和系统功能,实施“调节性整合治疗”,并与直接针对病原或病理的对抗性疗法有机结合,治疗策略既注重个体化,又注重整体性,可望实现疑难性疾病的治疗突破。与之相近似的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方法,阴阳对立、平衡、消长、转化的动态观念,复方用药理论的价值和意义等逐渐受到重视。在中医药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根据中医理论应用中药复方,针对多靶点治疗的方法,对许多疾病具有确切疗效,其中也包括一些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这些疾病的理论、方法与药物,虽然不同于西医药学,但只要疗效是好的,就有其研究和应用的价值,也是未来医学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充分利用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是打开中医药防治疾病作用机理“黑箱”的金钥匙,也是分析和认识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之间的差异与各自优势的有效研究领域。中医认识人体生理活动、发病机理、病情变化、治疗策略、疗效评估等,均是宏观、整体、辨证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很难用单因素的微观认识分析方法来阐明和表述。以组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就比较适合中医药学的学术特点和临床实际,突破可期,提升可期,创新可期。

现在,《智慧健康》杂志将目标集中于数字医学、智能医疗、生物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对准数字显示设备、激光扫描系统、数字化远程诊断及诊疗系统、生物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生物电子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重建、光学分析、光电检测、光学诊断、生物建模与控制、生物医学光学与诊断、生物医学机器人和纳米机器人、数据分割与图像分析、认知神经科学与技术、脑科学与认知技术、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生物芯片、生物材料研究、组织工程研究、转化医学研究等,将有效促进智慧健康的研究进程,丰富和充实智慧健康的科学内涵,扩大智慧健康的应用范围,提升智慧健康的技术含量和科学水平。今天,承蒙《智慧健康》杂志社编辑老师邀约,特将我们在这一研究领域中所做工作的部分内容,呈现给社会,呈现给读者,接受智者的审视、检查、指正、补充,以期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研究与探索。例如,我们提出“从检测中西药气味物质基础探中西药理论会通”,是因为西药和中药都有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必然会产生气味,因此检测气味是研究药品物质成分的基本方法之一。中西药研究都应该重视药品成分、气味、性质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寻找二者物质基础与化学成分的共同规律。应用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12,13],检测中药、西药的气味,所得图形,可视可辨,能够用于二者之间的比较与鉴别,方法简单快速。量化西药的Pka(解离指数,用于量化药物在人体内不同部位的吸收情况)值,也可以用于量化中药气味性质与物质基础。通过检测中西药气味,研究二者之间物质基础的共同点,实现中西药理论会通,以促进中西药理论的结合与创新。针对中医药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误区、困境、难点与疑点,提出“四气五味物质基础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期发挥效应,提示和引导研究突破的方向。并积极提倡“运用传感器技术促进中医药研究”、“运用电子舌促进医药研究和健康事业发展”,报告“运用电子鼻检测活血化瘀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成果,为中医药研究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西药会通等寻找突破方向。

[1] 张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健康10条新标准[J]. 小读者, 2009, 7(1): 66.

[2] 王纪贵. 中医研究中人工智能应用浅谈[J]. 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20): 109-110.

[3] 陈宁, 甘铁立, 郑昆, 等. 中医药知识微信传播模式与应用建议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5, 16(17): 92-94.

[4] 黄建一, 方明哲, 吕琛, 等.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疫情监测系统设计[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5, 12(4): 366-370.

[5] 屈军乐, 陈丹妮, 杨建军, 等. 二次谐波成像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6, 23(1): 1-9.

[6] 陈传宝, 赵明. 基于二次谐波和双光子激发荧光相结合的非线性光学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 器官移植, 2012, 3(5): 283-286.

[7] 崔小娟, 董凤忠, 张志荣, 等. 基于二次谐波调制技术提高HONO测量灵敏度的方法研究[J]. 光学学报, 2015, 35(6): 358-365.

[8] 谢丽华, 樊星, 李泽君, 等. 转录组学技术在中药肝毒性研究中的应用[J]. 中草药, 2015, 46(10): 1536-1541.

[9] 钟晶敏, 李晶, 刘志红, 等.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恶性肿瘤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18): 3593-3596.

[10] 张蕾, 张琪, 游云, 等.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演变规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7): 823-832.

[11] 刘良. 充分利用组学技术研究及发展中医药[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 11(2): 2014-2019.

[12] 王光耀, 盛良, 王兴华. 应用电子鼻研究中医药[J]. 医学信息, 2013, 26(8)下: 243-244.

[13] 王光耀, 盛良, 王兴华. 四气五味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9): 235-237.

Wisdom promotes health and health benefits wisdom ——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and health in wise way

WANG Xing-hua1,2, WANG Guang-yao1△, SHENG Liang1, WANG Yu1, Te Kian Keong2, Teh Siew Hoon2,Ooi Ciat Hui2
(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2.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Malaysia)

Wisdom Health is an advanced thinking mode and method to improve people’s health. The integrated knowledge, skills, ideas,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materials all embody tremendous wisdom, which can be applied for drug development, medical care, disease treatment, health management,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many other aspects to achieve human health objectives in a more relaxed, easy and flexible way with unprecedented efficiency.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development of health course,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system is introduced into the research fields of Wisdom Health,which is an intensive unity of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f health, computer, information,signal processing, remote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Smart” perception, applica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interaction have become the cornerstone of the Wisdom Health, which manifests in the intelligent collec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health information with medical knowledge, the intelligent process of forming health polic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links for health resource and demands. With Wisdom Health, people can make use of internet and remote service system to attain medicin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skills. In the era of Wisdom Health,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to see a doctor” is hopefully to be solved. With the Wisdom Health,the individualized demand of population is also easier to achieve, effectively reflecting the diversity of medical services. Health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closely integrated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Using the idea and method of the wisdo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study the common ground of material basis between the two will facilitated the intera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ory. This will help to find breakthrough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telligence; Health; Medicin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rnization

王兴华:曾赴瑞士、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讲学和医疗。被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等聘任为客座教授。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50余人。获中国教育部首届霍英东教育基金奖、国际传统医学论文一等奖、中日国际仲景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论文奖、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中医药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一、二层次,国家科技部、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等。是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领军人才,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等。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南京市政府聘任为高级专家等。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285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Centre for Researc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UTAR.

作者简介: 王兴华(1951-),资深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一二层次,江苏省“三三三工程”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研究。△

猜你喜欢

智慧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