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的本质和现代化之路

2015-12-19杨晓达

智慧健康 2015年1期
关键词:脏腑西医调节

杨晓达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及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解毒研究重点实验室,100191)

中医的本质和现代化之路

杨晓达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及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解毒研究重点实验室,100191)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医变革经历的“中西汇通”或“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等运动的洗礼。然而,尚未发现一条成功的路线。从理论结构和逻辑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医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自愈力the healing power of nature”的唯象医学体系。在疾病治疗策略的六种层次中,中医中药主要在高层次(③~⑥)阶段发挥治疗作用。中医的本质决定了中医现代化不可能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医进行解构和解析,而是应当采取一种在中医先验“假设”的指导下、从西医出发“建构”创新的医学体系。目前,研究建立科学性的脏腑关系、基于经络调节的新神经免疫学和基于细胞信号传导的中药活性评价系统是可为之工作。本文提供了一个能够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推进中医的现代化成功的路线图。

中医本质;中医现代化;路线图

一 引言

自20世纪初,西方现代医学随着中国近代革命一道进入并发展起来。传统中医面临了“废止”还是“进化”的抉择。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中医变革经历的“中西汇通”或“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化”和“中医现代化”等运动的洗礼[1-6]。在三个主流运动中,中西汇通”特别是经毛泽东主席提倡的“中西医结合”是以疾病的临床治疗为目的,将两种医学的实用治疗方案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骨伤治疗、乙型脑炎,急腹症治疗、针刺麻醉、肿瘤治疗、烧伤治疗等方面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具体方法的共同应用而已,而在医学理论和治疗思想上其实是“汇而未通”、“结而未合”。相反,由于中医方面大量采用了科学化的西医诊疗手段,导致中医西化趋势严重。

“中医科学化”的努力则是是采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实验实证、分析还原的方法, 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 在器官、组织、分子水平上开展中医学的实质和物质基础,使中医的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结构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1]。这方面的努力在“经络”、“脉象”、“证候”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脾虚证与肾虚证的其病理机制和动物造模方面。但是,这些成果只是用于零星的解释中医具有一定意义。事实上,由于缺乏对中医本质的把握,以还原论解析中医没有找到正确的起点,也就从整体上缺乏一个研究的路线图,导致中医科学化研究整体上是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

“中医现代化”则是希望在保持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用现代医学的实践标准来改造中医实践,使中医中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符合现代工业规范。在这一方面的成果斐然,例如《中国药典》一部的制订、中药药材和制剂生产的GAP和GMP标准化、中药现代制剂的研究(如青蒿素等)等等。然而,在缺乏科学化的中医理论的支持下,中医现代化的努力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困惑。例如,大棚里种植的药材能与野生的药材等效吗?纯制的小檗碱的功效能替代表黄连的功效吗?穴位一定是身体的某个准确位点吗?在标准化之下,中医的个体化治疗该如何操作呢?

毋庸讳言,目前的中医现代化之路可以说是一条失败之路。事实上,从中医现代化一开始,就有许多学者质疑以西医改造中医的现代化模式。一些学者指出中医现代化“把中医如此折腾了近百年”[2],而“中医发展与现代化无干”[3],著名中医专家周仲英提出[4]:中医现代化决不是拆除自身的根基,泯灭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应坚持中医特色不动摇。

然而,也必须指出:当今时代,中医必须“进化”是避免中医未来消亡的唯一道路。从历史上,传统中医自秦汉以降,其理论发展也已经基本停滞。而在社会泛起的玄学哲学和外来的阿拉伯医学的影响下,传统中医其实业已陷入了神秘主义和固步自封的泥潭。即使没有西医的冲击,中医也已经开始走上了自我衰退之路。中医现代化之路无论之前如何失败,也是一条必须坚持的道路。

那么,如何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推进中医的现代化呢?首先,我们必须从现代科学的视角看清什么是中医的本质。

二 中医的本质和中医现代化的路线图

正如钱学森指出[7]:“中医理论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是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其实这里并没有贬低中医理论的意思,没有自然哲学也就没有自然科学;今天的中医理论正是将来中医现代化(或医学科学革命)的老祖宗”。所以,关于中医本质的论述也大都从哲学的意义上进行的讨论。张其正指出[5]:“中医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的总体认识以及功能调整上,而西医的优势则体现在生命的物质层面、个体层面、静态层面的具体分析以及实质治疗上”。诚然,许多讨论点出了中医的特色,例如整体观点、复方药物、针灸治疗、脉诊舌诊等等,但这些并非中医的实质,甚至某些特色在西医面前连优势都称不上。

因此,必须从结构和逻辑上分析中医的实质。实际上,同所有古代医学一样,中医本质上都是一种基于“自然自愈力the healing power of nature”。起始于希波克拉底的早期的西方医学从人体解剖结构出发,认为人体疾病是身体功能失衡而引起,可通过调节能够自由流动的四种体液(humours)来恢复机体的平衡。这一理论显然是幼稚而无力的,所以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为现代医学所彻底抛弃;不过,早期西方医学的意义是否定了人体疾病是神对人的“罪”的惩罚,确立的疾病的自然原因,为现代西方医学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正确的起点。

中医虽然也是自然自愈力医学,但中医本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体的结构必定符合大自然结构的要素。大自然是最原始的生命体[8],人的生命只有符合自然生命的法则,才能保持健康;相反,对自然生命节律的违背,是一切疾病的根源。而疾病治疗的根本方法,就是效法自然生命的法则,通过心理、物理和化学——即药物——的手段、调节机体的功能,使之回到与自然协调和平衡的状态。因此,中医一开始就是一个完备的(pefect)医学理论,几千年来发挥了强大的疾病治疗作用。

中医这种“道法自然”的哲学和方法,虽然不利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科学创新,但却是非常实用的;因为人们即使不真正懂得自然为什么会这样,但只要准确的掌握了自然的唯象真实,简单的模仿自然就同样可以达到目的。中国古代做出了很多杰出的技术发明,都是在缺乏物理学原理和理性设计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可能是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文明但没有诞生现代科学的原因。古人认为,自然的时空关系和变化法则,都可以总结在简单通俗的图论——《易经》之中,所有的中医法则都来自于《易经》的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自古医易不分。在这种自洽的理论体系之下,仅从医学实践的角度上,中医不需要科学化或现代化,中医按自己的规律发展就可以了[5]。

然而,面对西医的冲击,孤立式的中医发展不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正如钱学森所指出:“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9]“中医有许多比西方医学高明的地方,但将来的医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10]。中医的本质决定了中医科学化之路应该是一条建设新医学之路。

因此,中医首先必须找到自己在未来医学中的位置、确立自己发展的起点。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向我们展示了人体可能存在了多种层次的生物功能的调节机制(图1):一般说来,人体疾病可以归结到某种蛋白(酶或受体)的功能错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①通过药物等作用于该蛋白,抑制或激活其功能,达到治疗目的。可以说,西医目前的药物大都是在这个层次上发挥作用,而现代医学管理的规范也基本遵照这个层次的治疗标准设定。由于体内蛋白是不断更新的,因此,比药物直接作用更好的办法是在基因表达的层次上调节该蛋白的表达,通过②现代基因疗法进行治疗——即通过基因转化或基因沉默等方式对蛋白水平进行有效控制。而实际上,细胞中已经存在了复杂的基因表达控制机制——即各种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因此基因表达的控制可以不必通过直接的基因操作、而利用③一系列信息分子或分子组合诱导特定的细胞信号传导而实现。邓宏魁课题组用4种小分子化合物组成功实现的体细胞“重编程”、诱导产生多潜能干细胞[11]就是一例;而在过去,则需要转入4个基因才能做到。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间通过细胞通讯分子——细胞因子、激素、抗体、基质蛋白等等——可以进行相互调节,对一种细胞的基因调节,完全可以通过④调节其控制细胞的功能实现。而人是高等的多细胞生物,生命系统有着高级的信号控制系统——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不仅是感觉器官的终点并控制运动系统,从而是人能够主动寻找食物和趋利避害。神经系统也通过分泌各种细胞通讯分子调节脏腑和免疫系统功能;神经免疫学/心理神经免疫学正是研究此类问题的新兴学科。这使得人们可以通过⑤体表刺激(如针灸)乃至⑥心理调节(如祝由)就可以达到调节特定组织细胞基因表达从而医治疾病的目的。

①药物直接作用于疾病相关的靶蛋白,控制(一般是抑制)其活性。这是目前西药的作用策略,也是现代医学管理的规范设定的依据;②现代基因疗法,通过转入功能基因或基因沉默等方式控制疾病相关靶蛋白水平。这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西药的作用策略;③药物分子或分子组合诱导靶组织细胞的信号传导、从而控制功能基因的表达;④药物通过③的方式作用于上游调控细胞,通过细胞间通讯调节(激活或阻断)靶细胞功能;⑤药物或物理刺激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免疫途径调节靶细胞功能;⑥使用自我暗示或他人诱导等心理调节的方法,通过神经免疫途径调节靶细胞功能。在6个层次中,③~⑥层次依据了自然自愈力发挥治疗作用。对于中医药来说,中药大都在③和④层次上发挥作用;针灸等在⑤层次、祝由在⑥层次发挥作用。

图1 六种层次的疾病治疗策略

中医疗法因循自然自愈力作用、采用的主要是③~⑥层次的治疗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中医眼中,疾病是自然自愈力对身体损伤的响应。治疗包括诊断的有效性依赖于病人良好的自控机制存在——即强调病人的“感觉”;越是高层次的治疗,对病人健康心理和感觉系统的依赖越强。可以说,中医是一个基于“感觉”的医学,这一点是与基于科学的“冷冰冰”的西医的最大差别之处。这是中医面对西医的优势之一,因为当今西方社会中病人对“感觉良好feeling good”的需求越来越高。感觉是实在的,但感觉也是主观的,而科学分析需要依据客观的证据,这决定了西医必须将病人的“感觉”放置一旁。

西医现阶段徘徊于①~③层次的治疗。对于高层次的治疗策略,由于尚缺乏足够的数据积累和归纳的方法论,对脏腑和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以及身心相互作用还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因此西医(包括当今的心理治疗在内)对其尚不能真正涉足高层次治疗。而中医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已经确立的经络、脏腑关系和藏象表现等一整套理论。虽然尚无科学证明,但几千年来的医学实践已经确认了这套理论是可靠的和极其实用的。高层次的治疗策略是中医面对西医的最大优势之处,也是一种先验的“假设”,指导未来西医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建设一个全新的多层次功能调节和治疗医学,将是中医现代化的一条通向成功的路线图。

三 中医现代化研究目前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基于上述路线图,中医现代化不能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医进行解构和解析,而是以中医先验的理论为未来医学的一种“前提假设”。从而以此为依据,从西医的科学逻辑出发建构整体观多层次调节的新医学。这必然是一条长期的创新之路。目前,笔者认为可以着手开始以下问题的研究:

(一)科学性脏腑关系的建立

虽然现代分子医学已经开始了对细胞-细胞间通讯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但对于脏腑之间的细胞相互作用,还基本上一无所知。而中医根据阴阳五行已经建立了完备的脏腑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模式,这虽然不能作为科学化研究的依据,但可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方向性正确的指导。目前,3D细胞培养基础也逐渐实用化和普及化,为体外建立脏腑研究模型奠定了基础。通过比较和归纳分析单独和不同组合的共同培养脏腑组织体系在细胞分化、细胞因子分泌和应激响应等功能的差异,从而在分子作用的基础上,更新中医的脏腑关系和相互作用理论。

(二)基于经络调节的新神经免疫学

神经免疫学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已经成功的揭示了三者间复杂的网络联系。但由于三个系统其实都涉及了多种脏腑系统并存在交叠关系,因此,神经免疫学所揭示的相互关系缺乏有效的指向性,因而临床指导意义不大。而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理论很好的总结了神经感觉和脏腑应激、响应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知道对合谷穴的刺激产生的效应会作用于肠胃部位,对太冲穴的刺激能平定中枢系统的情绪反应等等。实际上,过去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之一——对针刺麻醉的研究——就是经络和神经免疫学的结合研究。可以预见,在经络理论的有效指向下,神经免疫学研究可以获得具有重大转化医学意义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也将成为未来新预防医学的基础。

(三)基于细胞信号传导的中药活性评价系统

在层次①上进行的植物药的研究在当今中医现代化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多数的中药其实是在层次③和④上作用的。此外,中药的尤其是复方中药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包括了一种成分作用的多靶点、多种成分作用于同一靶点,多种成分作用于具有协同作用的系列靶点等等。这使得以有效成分含量为标准的中药评价和质量标准控制根本无从下手。毋庸讳言,当今某些科学化的中药质量标准可能根本就是一种错误。中药评价应当以药理活性为其基础,这里的药理活性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疾病意义上的药理活性。由于在层次③和④上的作用是针对受体、信号转导和细胞通讯的,中药活性评价应当是基于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分类进行评价和确定质量标准。同时,将此类活性评价结果建立数据库,可以总结出细胞信号转导变化和疾病症候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科学性的中医症候理论。

四 结论

中医的本质是一种自然自愈力医学。面对西医的冲击,中医必须进化发展,中医的本质决定了中医现代化是未来建立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通过分析六种层次的疾病治疗策略可知,中医现代化不能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医进行解构和解析,而是应当采取一种在中医先验“假设”的指导下、从西医出发“建构”新医学体系的创新路线。

[1] 张其成, 模型与原型: 中西医的本质区别[J]. 医学与哲学, 1999, 20/12: 25

[2] 赖逸贵, 李良龙. 探“中医现代化”之源 立“中医科学性”之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1/8: 66-68

[3] 丰广魁, 张宗. 中医现代化的冷思考[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3: 133-5.

[4] 张天奉, 曹洪欣. 中医现代化的学术内涵[J]. 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11: 1398-9.

[5] 张其成. 中医现代化悖论[J]. 中国医药学报, 1999, 14/1: 4-8.

[6] 边海云, 陈利国, 魏兵. 反思中医现代化[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2: 339-342.

[7] 钱学森. 1983年3月17日致黄建平, 《钱学森书信选(上卷)》, 2008,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p44.

[8] 杨晓达. 生物的进化和退化-基因组合进化论[J].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1311-310.

[9] 常宇, 钱学森. 中医现代化是地道的尖端科学[J]. 《中国中医药报》, 2009, 3233期(2009.12.07)第3版: 视点.

[10] 钱学森. 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钱学森书信选(上卷)》, 2008,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p553.

[11] Hou P, Li Y, Zhang X, Liu C, Guan J, Li H, Zhao T, Ye J, Yang W, Liu K, Ge J. Xu J, Zhang Q, Zhao Y, Deng H,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duced from mouse somatic cells by small-molecule compounds[J]. Science, 2013, 341/6146: 651-654.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he Nature and the Roadmap to Modernization

YANG Xiao-da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SATCM Key Laboratory of Compound Drug Detox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P. R. China 100191)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thcentury,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CM) has experienced efforts of changes including Combination/ Integr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Scientifization of TCM and Modernization of TCM, etc. Unfortunately, all these efforts have proven to be invalid. In light of the logic structure of TCM theory, TCM is in nature a phenomenological therapeutic system by use of the healing power of nature. In the six levels of disease treatment strategies, TCM methods function at the high levels (Levels ③~⑥). Subsequently, TCM cannot be analyzed or rebuilt by d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medicine can be achieved starting from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by using TCM theories as prior presuppositions.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correlation among inner organs, neuroimmological researches based on Channel of Qi, and establishment of novel evaluation systems for TCM drugs based on regulation of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are practical words at present.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view on the roadmap towards the success of TCM modernization while keeping the features of TCM.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CM); Western Medicine; A phenomenological therapeutic system

博士点基金(20090001110068)。

杨晓达,男,教授,化学生物学/生物无机化学。

猜你喜欢

脏腑西医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论筋性脏腑病❋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脏腑疏通术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