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国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之战略

2015-12-17张红娜,田凌晖

复旦教育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之战略

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模式大大加强了大学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使一流大学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1]我国从“985工程”、“211工程”的贯彻实施,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讲话,都强调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亚洲近邻新加坡也同样重视发展公立高等教育。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作为新加坡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旗舰公办学校,积极应对本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求,通过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成为新加坡人才集聚、知识创新的“集成器”,带动了大学本身乃至整个国家的崛起。在201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该校的世界排名为第22位,稳居亚洲大学榜首。本文站在历史分析的视角,对新加坡国立大学选择创业型发展道路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尝试厘清该校创业型大学发展的路径及特点,并借鉴其经验提出对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转型创新的启示。

一、创业型之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战略选择

伯顿·克拉克认为,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中的“创业”是指许多系统的一个特征,即全部大学及其内部系科、科研中心、学部和学院的一个特征。这个概念还带有“事业”的含义——即在需要很多特殊活动和精力的建校工作中的执著努力。[2]2-3埃兹科维茨指出,“从历史角度看,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延续中世纪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机构进而发展成为创造新知识并将其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以实现知识资本化的多功能机构。”[3]创业型大学兴起于欧洲,沃里克等一批大学探索出的创业型发展之路,掀起了创业型大学发展的热潮。为了应对时代的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也通过引进创业型大学理念来逐步摆脱困境,在较短时间内跻身世界前列,更成为亚洲大学之首。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背景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一个典型的城市国家,自1965年独立以来,由之前的殖民地前哨成功转型,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加坡政府实施了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强调智力资本的创造及其资本化、企业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价值和就业岗位。

新加坡历来重视教育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教育政策常常与经济发展的政策相协调。[4]在新加坡发展的过渡时期,大学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帮助国家实现由投资驱动向知识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大学在知识的创造和商业化方面,可有效地把教学、科研以及知识转化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科研与产业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商业化。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型之路的战略选择

新加坡国立大学创建于1905年,是新加坡历史最为悠久也是最大的公办学校,被认为是创业型大学的典型。该校在其发展愿景中明确提出:“渴望通过‘没有围墙’的文化和一种以教育、研究和服务努力获得积极影响的创业精神,成为一个大胆且精力充沛的社群。”[5]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知识引进、传播和人才培养方面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家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创业型大学”以其新兴的模式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促使其转变自身定位——走出象牙塔,成为创业的典范,成为知识创新的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的Annette Singh等人指出,“学校通过增强工业研究,促进科技创新、知识创造与创新,涉足高精尖领域,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把创新、创业思想贯穿于每位师生的头脑中,立足亚洲、放眼世界,在国际框架下推展高深优质的教育与科研,促进新加坡经济发展。”[6]如今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教学、研究以及创业发展方面在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型之路的战略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育使命以转型教育为一大核心,力求通过转型教育培养思想活跃、懂得把握时机的青年才俊,以改变社会现状、为社会创造价值。立足使命,新加坡国立大学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呢?

(一)革新一体化创业精神

使命是组织努力的方向,是组织存在的理由。组织使命的变化规定了组织变革的方向与路径。创业型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是一所成功的创业型大学的灵魂,它反映了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引领大学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7]新加坡国立大学前任校长施春风为学校树立了“跻身全球知识企业行列”的愿景,强调了知识创业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了向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转变的目标。首先,转变教职工理念,全面贯彻创业精神。牢固树立“创业、创新”理念,彻底转变之前的官僚管理理念,塑造一个足智多谋、富于创新、勇于开拓的领导团队。因为一个富有成效的集体创新,能够提供资源和基础结构,构筑超出一所大学原本具有的能力,集体的创业行动才是大学转型现象的中心,使它能够资助和攀登高档市场。[2]2-3因此,在整个组织内部营造创业的氛围成为转型的必须。其次,构建无边界院系,即建立一个无国界、无边界的知识社区。新加坡国立大学由亚洲观点出发,以世界级专长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的全方位新思维,创建一个活力迸发、敢于创先的知识社群,塑造无壁垒的求知文化,激发创造革新的精神,立志成为一所具有全球战略视野的大学,跻身世界顶尖大学之列,既充当全球知识集群的一个关键节点,亦发展具有亚洲特质的特殊专长与独到见解,并通过教育、研究及服务,扩大正面影响和效果,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创业型大学。生命科学被认为是无边界知识社区的一个典型,需要医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相互支持,以应对学科结合的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也均指出需要相互发展,为新加坡乃至亚洲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提供重要的分析与洞察。[4]

表1新加坡经济发展阶段及国家创新系统变化

(二)广泛吸纳国际学术精英

马丁·特罗(Martin A Trow)认为:“要使高等院校的地位得到升迁和变革,无论国家采取什么行动,最终都要由争取著名教授和出类拔萃的年轻教师、争取研究经费、争取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市场力量来决定。”[8]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师生结构显著表现为国际化和多元化,正是基于学校坚持不懈地在全球范围内招揽优秀师生。

国际化的师资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型道路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为壮大师资队伍,该校建立起专门的国际人力资源小组,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超过一半以上的教职员工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国立大学高薪招聘各学科的世界顶尖研究学者,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保证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田原、喻恺在对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模式进行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师资模式、师资职务结构、师资学位水平、师资世界一流大学学缘、师资外聘比例、师资国际来源、师资科研水平七个维度探究了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特征。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师资发展模式突出体现在师资的国际来源和外聘比例两个方面——该校的师资外聘比例以及师资博士学位授予国为外国的教师在教授中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9]国际化的优秀师资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提供了师资保障。

国际化、高素质的学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型道路发展的基础。在2005年召开的大学校长会议上,李显龙总理在演讲中谈道:“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从其他学生那里学到知识,学生可以从多元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受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获取更多世界性的观点。”发展到今天,新加坡国立大学拥有来自全世界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如图1所示,该校国际学生的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9880名(占全体学生人数的33.71%)发展到2013年的11683名(占全体学生人数的34.98%),年均增长率为3%。在国际学生总量逐年稳步增长的同时,国际学生的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如图2所示。2007-2013年,国际研究生数量稳步上升,由2007年的3696人发展到2013年的4856人,首次超过了国际本科生的数量;国际交换生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数据都体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积极招收国际优秀生源,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三)变革组织管理核心

图1 2007-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全体学生、国际学生的人数(单位: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整合组织结构,创办面向任务的整合式学术生产组织和面向外界的新型外围组织。各个组织分工明确、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运转效率。经过早期的实践探索,新加坡国立大学创设新的组织结构来应对不断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学术集群、行政集群和企业集群。依据各个集群机构所属性质划分,各个机构各司其职,统一对校长负责。行政集群作为学校的行政组织,为学术集群和企业集群提供行政服务保障,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行政驾驭核心,对不断扩大的变化做出迅速而灵活的反应。

学术集群重视科学研究的跨领域、无疆界协作,同政、产、民、研、学各界建立合作关系,以确保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方向与目标更能应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应对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了众多以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研究计划或实验室等形式存在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并以项目为导向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同时,这些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运转较为灵活。[10]截至201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共有4所卓越研究中心以及23所大学研究机构与中心。

新加坡国立大学组织结构的鲜明特色,即是对企业集群的深度挖掘和开发。企业集群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首席执行官管理,下设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创业中心、工业和科技关系办公室、创业支持单位、咨询服务处和出版社。创新开设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旨在激发学校社群的创新与企业精神,通过体验教学、业界实践及合作、争取企业机构支持,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实现资源增值。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的创办宗旨是协助该校师生、研究员和校友培养创业精神并落实创业,让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新加坡乃至亚洲首屈一指的科技企业家教育枢纽。专门设立新加坡国立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及工商联络处,对该校的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予以保护和管理,协助起步企业及分拆企业进而市场化,促进大学与业界之间的研究合作。[11]

(四)开辟多元的经费来源

经费独立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物质基础。大学为了实现转型,需要更多的经费资源,并拥有充分的配置自主权。一般而言,公立高校的经费有三个主要来源。第一,国家分配。作为传统的资金来源,国家分配的资金通常依据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以及校舍建筑面积大小的某种结合。第二,来自政府的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资金。其多寡由大学教授、科系和科研群体在科研补助和合同竞争中的成败来决定。第三,所有其他渠道。[2]50-51新加坡国立大学努力开拓第三渠道的经费来源,包括来自工业界、慈善基金会、学生学费、社会捐赠以及校友捐赠的资金,并且这种开拓的趋势由于创业精神的推动正在加速。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有效利用该校的国际声誉和日益壮大的校友群体,不断扩充经费来源。

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尤其重视对科研成果的资本转化。科研具有国际地位,科研也可以是扩大收入的手段。[2]97-98新加坡国立大学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发明创造、专利以及与业界的合作,把大学知识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创造财富的事务”上,加强大学科研与特定公司之间的密切合作。[2]26-27通过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同时有效地推进对外联系,这些外扩的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这是创业型发展模式的优势之一。图3显示出新加坡国立大学2003-2010年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由图3可见,在该校稳定的三方经费来源中,政府资助依然是经费来源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积极拓宽的其他经费来源所占比重超过政府资助,有力地保障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五)激活的产学研地带

1.加快知识创造

作为亚洲领先的研究型、创业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致力于开发具有国际顶尖水平且足以影响世界的科研项目,以期拓展知识疆界、促进知识应用。通过营造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理想的科研环境。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师生和研究人员坚定地致力于知识创造,使该校的研究成果持续强劲增长。如图4所示,该校发表于国际级期刊的文章数量从2007年的2146篇增长到2013年的8066篇。

图2 2007-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学生结构变化

图3 新加坡国立大学2003-2010年经费来源结构变化

图4 2007-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于国际级期刊的文章数量

2.加快知识转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拥有一套完整的知识资本化转化流程:从理论研究成果到技术披露即可直接孵化为初创企业或衍生企业;亦可通过专利申请,得到专利授权,最终进行创业活动。[6]在知识转化制度的保障下,2007-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技术披露、专利申请以及授权专利的数量稳步增长,见图5。

3.拓宽外围合作

图5 2007-201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技术披露、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教学研究和知识转化两方面积极拓宽外围合作、广泛建立伙伴联盟,借此开拓疆界与视野,从而对社会发挥重大影响。在教学研究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哈佛、耶鲁等世界顶尖大学建立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为教学、学习、研发、创新等各个层面带来新观点和新机遇。在知识转化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积极加强与业界的合作与联盟,以便使该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迈进市场的大门,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实际功效。该校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推行知识产权管理与商品化,包括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社群管理国立研究基金会中的“概念证明”基金,旨在加速推进科技市场化进程;二是与业界伙伴、学术机构以及其他组织加强合作,助力学校的技术发明与科研成果同市场需求更紧密地挂钩,在商业领域确定相应的定位与价值;三是与业界伙伴及主要政府机构合作,将技术发明与研究成果具体贯彻,转化为起步公司。[12]通过努力,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学术社群和业界之间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启示与借鉴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转型经历,见证了强有力的创业型发展实践在推进大学全面实现世界一流战略进程中的卓越成效,可以为我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一)全面植入创业精神,重塑大学组织文化

创业文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践行创业型发展之路的内在核心。伯顿·克拉克认为,“创业型大学很像高科技工业中的企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这些信念在心脏地带传布,就成为整个大学的文化。”[2]5-6我国公立研究型大学长期以来在强政府管制下形成的组织文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知识创新的步伐,迫切需要注入创业精神,促使大学更加主动、迅速且灵活地对内外部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这种创业精神需要全面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价值观和学术价值观中,内化为每个成员的意识和行动,从而重塑整个大学的创业型组织文化。

(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释放大学创新活力

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创业文化的重塑建立在制度变革的基础之上。新加坡政府给予新加坡国立大学广泛的自主权,学校得以围绕战略目标自主地开拓和使用经费,开展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学术和服务等活动。而学校内部管理的自主,使每一个基层院系成为了创业型单位,并把创新扩展到校外,激活了每个单位和成员的创新力。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讨论的热点议题,但时至今日,现代大学制度仍未真正建立,更未触动和激活传统学术价值观扎根最牢固的学术心脏地带。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来自于大学组织内部主动的、制度化的集体创业行动。因此,若不能赋予高校及其基层学术单位以自主发展权,我国高校将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成为知识创新的集成器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那些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大学,更是那些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且独具特色的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发展之路的成功,与其把握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机遇、致力于成为区域知识经济的集成器、以人才集聚和知识创新为国家和区域建设服务的战略密切相关,从而在人才、信息、知识、技术和产品的跨境流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自身创业发展的平台。我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应该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若干个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战略机遇,成为吸引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的磁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全球化框架中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和科研,以推进中国乃至区域知识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四)构建世界级伙伴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一流战略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广泛开展与世界顶级学府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随着全球知识圈的加速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以及高校自身参与对话能力不足等原因,能够全面开展与世界一流高等教育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的案例仍然不多。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应积极推进与世界级伙伴的实质性合作。这一方面有助于在合作中向世界一流机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开拓疆域和事业,促进思想和研究的交流,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合作平台,从而加速我国高校世界一流战略的实现进程。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与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4- 6.

[2][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SIDHU R, HO K C, YEOH B. Emerging education hubs: the case of Singapore[J]. Higher Education, 2011(61): 23- 40.

[5]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Vision, Mission & Strategy[EB/OL]. (2014- 06- 28)[2014- 10- 28]. http://www.nus.edu.sg/about- nus/ overview/vision- mission- strategy.

[6]WONG P K, HO Y P, SINGH A. Towards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Model to Support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J]. World Development, 2007(6): 356.

[7]陈笃彬,李坤皇.三螺旋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发展范式- -以莫纳什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4):62- 67.

[8][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9]田原,喻恺.亚洲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模式[J].复旦教育论坛,

2013(1):23- 28+49.

[10]王钟斌.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D].浙江工业大学,2012.

[11]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EB/OL]. (2014- 06- 28)[2014- 10- 28]. http://www.nus.edu.sg/about- nus/ nus- structure/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12]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orporate Publications[EB/OL]. (2014- 06- 28)[2014- 11- 02]. http://www.nus.edu.sg/about- nus/ overview/corporate- publications.

·医苑·

张红娜,田凌晖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433)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使一流大学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应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成功的创业型大学发展实践为加速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范例。本文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站在历史分析的视角对其选择创业型发展道路的原因进行分析,从革新一体化创业精神、广泛吸纳国际学术精英、变革组织管理核心、开辟多元经费来源、革新科研发展模式五个方面,探索学校创业型之路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从重塑组织文化、释放大学创新活力、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构建世界级伙伴关系四方面,提出了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世界一流;新加坡国立大学

Transformation Towards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The Strategy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ZHANG Hong-na,TIAN Ling-hui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on a global scale make word-class universitie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times, the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mode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ovides an example for China to build word-class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NUS' s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tries to explore its characteristics in five aspects, i.e.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the wide-scale recruitment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lites, the reform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diverse sources of funding, and the innovative model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experience of NUS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for China's endeavor to build word-class universities, including reshap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leasing innovative vitality, serv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world-class partnerships.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World-Cla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作者简介:张红娜,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田凌晖,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教育公共服务改进:比较研究的视角"(B14001)

收稿日期:2014-11-30

猜你喜欢

新加坡国立大学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案例研究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下的工程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
新加坡国立大学推出新型止血敷料
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思科公司合作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力重庆企业研发区块链技术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划在edX平台推出系列在线课程
追光花园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探析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学经历与感受——生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