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辽市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2015-12-17周小丹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初潮蒙古族绝经期

周小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通辽市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周小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目的了解通辽市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制订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通辽市40~60岁妇女600人(蒙、汉族各一半)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改良后的KI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蒙、汉族妇女整体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5.79±1.58)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9.69±3.17)岁,蒙、汉族妇女整体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7.3%。蒙、汉族妇女整体的围绝经期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7%,HRT(性激素补充疗法)知晓率为20.7%,使用率为2.0%。蒙、汉族妇女整体的KI量表症状发生率依次为(从高到低):易激动、疲乏、失眠、肌肉骨关节痛、感觉异常、头痛、眩晕、心悸、抑郁和多疑、阴道干痛痒、潮热出汗、皮肤蚁走感、泌尿系统症状,蒙、汉族妇女之间皮肤蚁走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I量表总分与产次、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或P<0.01)。农村妇女KI量表得分高于城市及旗所在地妇女(P<0.05)。结论应重点加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卫生保健指导。

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健康状况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重要的生理阶段,是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妇女受体内激素变化的影响,可出现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国内相关报道较多,但对于少数民族妇女的报道相对较少。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人口138万,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4。其生产生活方式以蒙汉混居、农牧结合为主,是国内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比较,还有很大差距。通过此项调查,为少数民族妇女的保健研究提供依据,现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通辽市城市、旗所在地和农村的40~60岁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蒙、汉族各一半。按人口比例,其中城市130人,旗所在地70人,农村400人,共计600人。统一培训调查员,征得被调查者同意后,一对一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将全部资料纳入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民族、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月经状况(初潮时间、月经是否规律、绝经方式及年龄)、孕产史、饮食习惯、烟酒嗜好、家庭收入、居住地、疾病史、医疗保健状况、围绝经期知识和HRT(性激素补充疗法)知晓情况等。

1.2.2 改良后的KI量表该量表涉及13种症状。症状总分=症状程度得分×症状指数。症状程度分4个等级:无症状为0分,偶有症状为1分,症状持续为2分,影响生活为3分。症状指数为:潮热出汗为4,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外阴和阴道不适、泌尿系统症状为2,其余症状为1。量表得分0~63分。KI评分≥7分者为绝经综合征。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健康需求、是否参加过合作医疗保险、3年内体检率及疾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妇女文化程度、食用豆制品人数显著低于汉族妇女(P<0.01)。蒙古族妇女家庭收入、食用牛奶和牛羊肉人数显著高于汉族妇女(P<0.01)。食用猪肉的人数蒙、汉族妇女相当。蒙古族妇女吸烟人数低于汉族妇女(P<0.05),饮酒人数高于汉族妇女(P<0.05)。

2.2 月经和生育状况

蒙、汉族妇女整体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5.79±1.58)岁,最早者12岁,最晚者20岁。本研究中的绝经年龄是指自然绝经年龄,蒙、汉族妇女整体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69±3.17)岁,最早者36岁,最晚者56岁。蒙、汉族妇女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P=0.928)。对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蒙、汉族妇女的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均无相关性(R=0.151,P=0.176;R=0.176,P=0.094)。蒙古族妇女孕次高于汉族妇女(P=0.011),产次显著高于汉族妇女(P=0.007)。蒙古族妇女产次2~4次及以上者228人(76.0%),汉族妇女产次2~4次及以上者204人(68.0%)。

2.3 围绝经期知识的知晓率和HRT的使用率

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围绝经期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7%,HRT知晓率为20.7%,使用率为2.0%。蒙古族妇女围绝经期知识知晓率显著低于汉族妇女(P<0.05),HRT知晓率和使用率两民族妇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6;P=0.080)。

2.4 KI量表得分

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KI量表平均得分为(13.61± 9.05)分,处于较低水平。蒙古族妇女平均得分为(13.19±9.05)分,汉族妇女平均得分为(14.03±9.04)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蒙古族妇女皮肤蚁走感得分明显低于汉族妇女(P=0.001),其他症状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绝经综合征发生率

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KI量表症状发生率依次为:易激动(69.5%)、疲乏(64.5%)、失眠(62.8%)、肌肉骨关节痛(55.8%)、感觉异常(49.0%)、头痛(48.8%)、眩晕(48.5%)、心悸(46.3%)、抑郁和多疑(44.8%)、阴道干痛痒(44.2%)、潮热出汗(35.3%)、皮肤蚁走感(19.7%)、泌尿系统症状(12.7%)。蒙、汉族妇女整体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7.3%,其中蒙古族妇女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5.3%,汉族妇女为79.4%,两民族妇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9)。

2.6 KI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

以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KI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一般资料为自变量,以α=0.05为水准,给计数资料赋值后,进行KI量表总分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I量表总分与产次、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或P<0.01)。

2.7 不同居住地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

按不同居住地(城市、旗所在地和农村)对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居住地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比较

3 讨论

3.1 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对比及分析

本研究中,通辽市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5.79±1.58)岁,晚于张晓丹[1]报道的14.44岁(长沙市)。本研究中,蒙古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5.90±1.56)岁,汉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5.68±1.60)岁,此结果与包玉荣等[2]的报道相近,其报道通辽市蒙古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6.33±1.80)岁,汉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5.77±1.62)岁;与王福彦等人[3]的报道相近,其报道蒙古族妇女平均初潮年龄15.87岁。本研究中,蒙、汉族妇女初潮年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当地蒙汉混居、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差异不大有关,也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可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本研究中,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69±3.17)岁,较全国平均水平(47.5~49.5岁)晚,早于欧美国家妇女平均水平(50.0~52.0岁),略高于亚洲国家平均水平(48.0~49.4岁)[4]。本研究结果与国内李丹等人[5]报道的50.6岁(广州)相近,晚于张琳[6]报道的48.58岁(长春)及张晓丹报道的48.99岁(长沙)。这说明绝经年龄有地区差异,但目前还未发现规律性特征。本研究中,蒙古族妇女绝经年龄(49.67±3.49)岁,晚于王福彦[3]报道的45.67岁。本研究中,蒙、汉族妇女绝经年龄晚于国内关于其他民族妇女绝经年龄的现有报道[7-8]:傣族48.2岁;黎族48.2岁;布依族47.3岁;维吾尔族47.0岁;彝族46.7岁;侗族46.4岁;苗族46.0岁。

本研究中,蒙、汉族妇女初潮年龄与绝经年龄无相关性(R=0.151,P=0.176;R=0.176,P=0.094),与张晓丹的报道一致,但与程颖莲[9]、王福彦等人报道的呈负相关(P<0.05)不一致,而Kaczrnarek M[10]报道的则为呈正相关(P<0.05)。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呈现上述3种关系,目前尚无定论,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3.2 KI量表得分及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对比及分析

KI量表得分是评判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总分最高为63分。本研究中,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整体的KI量表平均得分为(13.61±9.05)分,处于较低水平。蒙、汉族妇女整体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7.3%,低于练坚贞等[11]报道的84.9%(深圳),高于张晓丹报道的67.5%(长沙),以上研究显示出地区差异。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研究较少,张钰华等[12]调查得出:湘西少数民族妇女(以土家族为主,其次是苗族、汉族)绝经综合征发生率为76.7%,以潮热多汗、失眠、肌肉酸痛、心烦急躁和抑郁、焦虑为主要症状,与本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妇女的关注,进一步探讨围绝经期症状与民族、地区间的关系。

3.3 KI量表总分影响因素对比及分析

本研究中,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总分与产次、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或P<0.01),即产次越多KI量表总分越低,围绝经期症状越轻(P<0.01),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文化程度越高KI量表总分越低,围绝经期症状越轻(P<0.05),该研究结果与国内陈伟志等人[13]的报道一致,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一方面,可能与文化程度高的妇女通过对围绝经期知识的了解,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从而调整心态,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或者求助医生,改善症状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文化程度高的妇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也更加注重营养与保健,且有能力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症状有关。而Zhao G等[14]的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妇女有更多的围绝经期症状,与本研究结果相反,这可能与本研究中蒙、汉族围绝经期妇女所在地区、当地经济水平、妇女的工作压力程度等有关。

3.4 不同居住地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得分分析

本研究中,居住在城市的围绝经期妇女KI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居住在农村和旗所在地的围绝经期妇女(P<0.05),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围绝经期妇女获得围绝经期相关知识途径多、就医方便、健身活动丰富、居住环境好,从而可有效减轻和改善围绝经期症状。

综上所述,应重点加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卫生保健指导,加大卫生保健资金的投入力度。

[1]张晓丹.长沙市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包玉荣,赵志敏,李德良.城乡汉族和蒙古族女性月经初潮与年龄相关性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4):243-244.

[3]王福彦,陈月亮.内蒙古半农牧区蒙古族妇女月经情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2):246-247.

[4]Hardip Kaur Dhillon,Nik Mohd Zaki,Nik Mahmood,et al.Documentation of self-care actions taken for somatic complaints by postmenopausal Malay women living in KelantanMalaysia[J].Maturitas,2007(58):241-248.

[5]李丹,蔡文峰,陈惠霓,等.455例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和保健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9(8):866-867.

[6]张琳.长春市市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情况调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

[7]胡艳文,胡曼云,韦曼,等.贵州侗族、苗族、布依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测量分析[J].贵州医药,2010,34(1):64-66.

[8]魏向群,张鸿慧,魏振华,等.新平县彝族、傣族妇女绝经年龄及相关情况调查[J].云南医药,2004,25(4):280-282.

[9]程颖莲,莫端豪,练坚贞,等.社区妇女绝经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110-2112.

[10]Kaczrnarek M.The timing of naturalmenopause in Poland and assoeiated factors[J].Maturitas,2007,57(2):139-153.

[11]练坚贞,甘达强,程颖莲.深圳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7):1312-1313.

[12]张钰华,唐桂兰,李金兰.湘西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需求调查[J].吉林医学,2010,31(34):6275-6276.

[13]陈伟志,赵春梅,王小云.影响更年期妇女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097-1098.

[14]Zhao G,Wang L,Yan R,et al.Menopausal symptoms:experience of Chinesewomen[J].Climacteric,2000(3):135-144.

R195

B

1671-1246(2015)02-0119-03

猜你喜欢

初潮蒙古族绝经期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陕西省青春期少女月经初潮年龄分布及其与体质指数的关系研究
女孩月经初潮后身高增长(预测)与骨龄相关探讨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十五岁少女还没来月经怎么回事
绝经期与非绝经期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对比
延经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