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语义场理论的症结

2015-12-17

关键词:症结理论

范 崇 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23)



略谈语义场理论的症结

范 崇 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语义场的理论雏形已见于洪堡特,索绪尔找到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20世纪30年代,特里尔建立了语义场模型,其思路是把词汇看作一个由诸场拼接组合的整体,其理论基础是封闭系统观,视系统内部结构关系为线性关系,使诸场之间缺乏有机关联,不符合系统的特性,由此导致词汇系统研究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语义场;理论;症结

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引入,上个世纪50年代,汉语界也开始了对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80年代以后,语义场理论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的利器。语义场理论应用至今,人们发现这个利器也并非所向披靡,语义场理论似乎走入了瓶颈。语义场划分缺乏统一的标准,语义分析结果较随意,使用这种理论难以看清词汇系统的结构和规律。为弥补其不足,新的结构语义理论不断产生,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追寻语义场理论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这个理论的构建对词汇系统认知存在偏差,导致问题产生。

一、 语义场理论发展脉络及要点

语义场理论是结构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洪堡特把语言看作一个有机体,认为语言中所有的词都有语义联系。之后,索绪尔建立语言系统论,他认为语言状态中一切都以关系为基础,表现为在话语中词语组合的句段关系和话语之外词语聚合的联想关系。语义场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两种关系之上。

1931年,特里尔的《智能义域中的德语词汇》出版,成为语义场理论的经典之作。他认为语言中的所有词都互相关联、互为依存,它们在语言符号这一系统中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研究词汇的具体步骤应从词汇的各个领域入手,即“场”。“场”可分为“大场”、“支场”,同时还可分为“词场”、“概念场”。他所分出的各种“场”,意在掌握场内词义的关系和词汇系统的结构。“整个词汇系统处于变化状态之中,词的数目不断增减。每当有一个词W1消失,与它相近的词W2的涵义就会扩大,兼含原来用于W1的涵义。反之,如果出现了一个新词W3,那么W2的含义就会缩小,划出一部分涵义让W3表达。意义相近的词W1、W2、W3……构成一个集合,称为词汇场。词汇场F1,F2,F3……的并集构成该语言中词汇的总和V。”[1]“特里尔的语义场论十分大胆地把词汇设想为马赛克镶嵌的图案那样的结构体:小块构成大块,大块构成更大的块,块界清晰,大小相套,最终拼成一幅完整的图案。他认为每种语言的词汇就是由类似这样一个场界分明组合有序的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词汇场与其所涵盖的概念场一一对应,既无空隙,也无交叉重叠。”[2]

语义场理论在具体运用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人们不断补充发展这种结构主义理论。1962年,魏斯格贝尔在他的《内容相关语法的纲要》中,对词汇的内容结构用词场进行了描述。他认为词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概念相近的词共同构成一个聚合体,彼此间相互影响。紧接着语义成分分析法产生,语义成分分析是将概念相关的词置于一起,通过比较分析语义构成,是结构语义学的又一重要方法。在具体运用中,语义场和语义成分分析在词义理解上都显得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个问题,菲尔默又进一步创立了语义框架理论,认为一个词或概念只有在相应知识框架的背景中才能得到理解。

从具体运用来看,这些理论在研究词汇系统时,都存在着各种困难。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二、语义场理论的问题及症结

语义场理论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划分场的标准,目前建立的各种各样的语义结构关系,都是建立在概念类聚关系上,也就是说划分语义场的标准,使用的是概念的相关性,是以现实存在事物、性质、事态等的概念之间联系为基础的。语义成分分析法及语义框架理论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概念和词义是不同的。“词的词汇意义就是概念通过某种语言的手段而得到的体现,同时带有反映某些伴随观念的补充特点以及某种感情色彩和风格特征。”[3]由于人们对概念的认识存在太多主观因素,对概念认识角度稍有差异,就会找到不同的类聚成员,概念系统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类聚中,那么多种类聚必然造成场的交叉重叠,且又无序,如“妇女”,既可出现在性别类聚中,还可出现在物类类聚中,也可出现在年龄类聚中等等。那么在语义场之内的语义成分分析,同样也只能主观随意,缺乏标准了。

由于场的确立缺乏可靠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误区:第一,在分析语义成分时,一般是以某个概念为原型,根据它主要语义特征,寻找共有这个语义特征的词,系联成一个语义场,然后在场内进行语义成分分析,这是一种循环论证。第二,系统发展是由小变大,由源到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增新的一个自组织过程。语义场则是从大到小分割,人为划块,试图拼合出一个系统来。这种方法没有遵循系统的发展规律,是一种逆向研究。第三,语义成分分析同样是一种逆向研究,义素不是词汇系统自然存在的,而是人为切分的。在一个语义场内,提炼出的义素比原词更加抽象复杂,如“妇女”的义素分析结果是[+人类][+成年][-男性],这种标示语往往会增加词义理解的难度。这些问题产生的症结,是语义场理论构建违背了系统的特性。语义场理论的基础,来自洪堡特和索绪尔对语言系统的理解,直接理论来源是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论及他所确立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洪堡特、索绪尔对语言系统的理解,来源于当时西方的机械系统论。机械论是在西方偏重于分析、还原的方法论影响下产生的,机械系统论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分析、还原。语义场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带有明显的机械论倾向,即把理想中的封闭词汇系统分解,然后再试图组合还原。语义场理论在构建之初便存在致命的缺陷,必然导致问题产生。

索绪尔去世后,贝塔朗菲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初步提出一般系统论框架。人们对一般系统的特性及规律认识越来越清晰,这种理论逐渐被应用到各学科研究中。场论模型的建立是为了研究词汇系统,那么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语义场理论,找出其对词汇系统理解的误区。

三、从系统的角度审视语义场理论

首先,我们要了解系统的基本内涵、特性及方法。什么是系统?“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4]霍绍周的定义更细致一些:“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的所构成的一个整体”[5]24。系统具有哪些特性呢?霍绍周归结了四点:(1)系统的各要素彼此和谐地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网。(2)整体大于部分简单总和。(3) 系统的每个部分都起作用。(4) 所有系统都是开放系统[5]28-29。那么系统方法是什么呢?霍绍周归纳了五点:(1)整体原则。要把系统当做整体对待,不要把系统只当作元素、部件、局部的机械总和。(2)联系和制约的原则。这个原则说的是系统元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关系是系统秘密之所在。元素之间有有机联系,才有系统。(3)有序原则。我们只有用有序的观点去分析系统,才能如实地发现元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本质的、规律的关系。它表现在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功能行为三个方面。(4)动态原则。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系统的元素间、元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5)最佳原则,即最优化[5]63-64。

对照这些,不难发现语义场理论对语言系统认识的误区。特里尔把词汇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它是由一个个子场大小相套构成的。那么他构想的系统既有场内部词汇单位的关联,也有场与场的关联。他的研究方法表面上看也遵循了总体原则、联系和制约原则、有序原则。但是,特里尔构想的系统是封闭的,不管是整个词汇系统还是内部的场,都是封闭的。他把场设想为边界清晰的块,把系统看作一个马赛克拼接图案,实际上他把整体看作部分之和。在操作方法上,就不可能使用动态原则,场与场之间,整个词汇系统与外界之间缺乏物质、能量、信息流动。那么他所理解的系统要素之间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能是单一的因果链,要素之间及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他所设想的有序联系,只能是场内部要素之间的有序,而场与场之间,就混乱无序了,因此语义场理论在研究整个词汇系统上就显得无力了。语义场理论构建的词汇系统不能将场与场系联起来,实际上还是离散的,非系统的。

事实上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的开放,不仅向环境开放,系统内部各层次之间也是开放的,既有低层次向高一层次的开放,也有高层向低层的开放,因而其内部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非线性关系,这也是系统整体性的体现。从索氏开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都违背了系统的这一根本特性。

四、余论

词汇系统研究至今,语义场理论功不可没,它至今仍然是研究词义的实用方法,虽然在系联整体上研究不力,但它对剖解整体却是得力的。从系统研究方法上说,语义场理论是对系统的中观研究,这是系统自组织理论研究中常使用的方法。语义场理论吸取了整体论和原子论之长,并避免了两者的不足,是沟通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基本元素的局部平衡理论。语义成分分析法是语义场理论的扩展,如果说语义场是从中观角度研究词汇系统的话,语义成分分析法就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语义框架理论同样还是中观研究法,它比语义场理论前进了一大步,克服了语义场的封闭系统观和线性关系等问题,但同样没有理清词汇系统的关系和结构。

由于违背系统的特性,语义场理论除了存在封闭、机械等问题外,它所构建的系统还是残缺的。语义场理论的初衷是研究词汇系统,而词的本质是音、义结合体,语音和语义都是词汇系统的基本元素,而语义场理论实质上是在研究词义系统而不是词汇系统。由于词义是词的基本元素之一,研究词义系统是研究词汇系统的重要方面,汉语界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将词义系统直接等同于词汇系统。真正要研究词汇系统必须打破语义场理论的局限,用开放系统观,尊重系统的特性,使用系统的方法,并且要把系统的基本构成元素都考虑进去,才能循着系统发展的脉络来把握词汇系统全局。具体研究方法我们已另文探讨,参见周国光、范崇峰《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研究方法论》。

参考文献:

[1]徐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106.

[2]张燚.语义场:现代语义学的哥德巴赫猜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

[3]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43.

[4]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51.

[5]霍绍周.系统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责任编校:汪长林

Crux of the Semantic Field Theory

FAN Chong-feng

(Literature institute of TCM,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Abstract:The semantic field theory originated from Wilhelm Freiherr Von Humboldt. The syntagmatic relation and associative relation of Ferdinand de Saussure were used as direct reference in the theory. Jost Trier developed and founded the semantic field theory in the 1930s. In this theory, the vocabulary was regarded as a whole composed of some fields. Based on the closed systematic view, the theory regarded structure relations as linear ones, so the organic association of every field was irrelevant. This causes many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lexical systems.

Key words:semantic field; theory; crux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4-0016-0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4.004

作者简介:范崇峰,女 ,河南洛阳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1YZ74002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3SJB740025)。

*收稿日期:2015-03-06

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0 12:5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820.1255.004.html

猜你喜欢

症结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诊断错解症结 提高解题能力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丧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这个症结上
众筹业症结破解
我国药价调节机制中“双重失灵”的症结与应对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症结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