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于捕捉学情 建构高效课堂

2015-12-16白奇宝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白奇宝

摘要:这两年我就低年级数学课堂如何捕捉学情、以学定教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形成了“看书先学,质疑问难、合作互动、聚焦问题、自主提升”的教学模式,从而得以建构简约而真正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捕捉学情;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283-02

一、课前捕捉先学信息,以学定教

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通过课前分析学情,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起点、思维需求等方面,更新调整、修正补充原有学案设计,使之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一)捕捉问题原因确立教学重难点

以生为本,教师确立重难点不是一厢情愿,而是来自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学《十几减5、4、3、2》一课。考虑到学生已经会用想加算减法、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9、8、7、6的式子,课前2分钟进行检测10道十几减5、4、3、2的计算题,并当堂同桌互改。全做对的有70%,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应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一部分学生2分钟做不完10道题,速度慢主要是方法不熟练。教师发现计算慢的孩子大都是用破十法来计算,捕捉原因,是把教学重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比较计算十几减5、4、3、2,用想加算减法方便还是破十法方便呢?学生展示各种算法,有的用破十法,有的用想加算减法,有的用连减法,并重点引导比较:计算十几减5、4、3、2,当减数比较小时,你们认为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快呢?大部分孩子都喜欢想加算减法,认为破十法和连减法需要两步计算,用破十法计算,当减数比较小时,计算的数比较大,比较麻烦,而用想加算减法,只需一步计算就可以直接说得数了,加法算得快,减法自然也就算得快,感受到想加算减的便捷与价值,并允许学生有个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课末8分钟,当堂进行一页《数学丛书》的检测,计算全对的同学达到90%,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捕捉认知经验确定教学起点

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前学情,找到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活动。如:教学第二册《找规律》一课,大部分同学都是画图形循环排列规律;有的只画一组排列,不见规律;还有一小部分根本没有规律;只有1个同学画数量递增规律。学生生活中已接触到一些循环排列规律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但能感知,如:彩旗是按黄红黄红的规律排列的,但却未能把握重复排列规律的本质是“一组”重复出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我引导孩子发现规律的“核心”——重复,学会用“圈一圈”的方法找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述:彩旗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设计多层次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规律的核心,深化认识。

(三)捕捉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素材

以生为本,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素材。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根据需求,先引导阅读交流“你知道吗?”明白乘法口诀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所以要写祖国汉字,增强民主自豪感,再引导学生探究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建构知识。如:小组汇报后,小组长问同学们:“有问题吗?”A生问:“二五一十,为什么不说‘二五得一十?”组员1回答:“读二五一十比较顺口。”老师评价:“回答得好!”并在屏幕上呈现知识小链接“编制乘法口诀的一般方法”,让学生阅读理解。B生问:“能说五三十五吗?”C生回答:“可以”。老师及时点拨:“我们学的乘法口诀是小九九,45句的,编制口诀时一般要把小乘数说在前。”D同学问“三五十五表示什么?”组员2回答:“表示3个5相加的和是15。”课前提问,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明晰编制口诀的一般方法,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感悟乘法口诀是乘法算式读法的省略式,自主建构知识。

(四)捕捉思维状态优化教学策略

以生为本,课堂教学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调整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课堂。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布置学生课前先学,把书上80页的例4填完整,要求学生根据“几个9是几”,写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上课,我先让学生背1~8的乘法口诀,没想到同学们一口气背到9,我表扬同学们课前先学做得好,并随意问了两句口诀,五九多少,七九多少,发现学生都答不上来,可见他们只会按顺序背9的乘法口诀,对每句口诀不熟练。这时我及时调整,引导学生规律记忆。小组合作交流、集体汇报时,有的小组发现了每句口诀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第二个数都是9,积每次多9;有的小组发现了积十位上的数依次加1,个位上的数依次减1,积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有的小组发现了9的乘法口诀有四对朋友,二九十八和九九八十一、三九二十七和八九七十二、四九三十六和七九六十三,五九四十五和六九五十四,它们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都是颠倒的;还有的小组惊喜地发现一九的积就是10-1=9,二九的积就是20-2=18,等等特殊规律,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归纳与演练,如:当学生发现积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的规律后,马上进行应用规律辨析,出示3×9=28,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原因;当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四对朋友,立刻开展找朋友的活动;当学生发现几九的积等于几十减几,引导学生探究秘密、感悟道理。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能有效记忆“9”的乘法口诀。

二、课堂捕捉生成资源,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情,捕捉学生的互动生成资源,灵活选择应用教学策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问题探究、思维碰撞、智慧共生的“生态课堂”。

(一)捕捉困惑问题,启发自主释疑

学习就是思维从混沌到清晰的真实过程。对于即时出现的错误和认识的障碍,应及时捕捉,不回避,引发交流互动,解决问题。如教学《分类》一课的例2:把公园里的4家人分成两组做游戲,可以怎样分呢?有的同学按大人和孩子分两组,大人8人,孩子4人;有的同学按性别分两组,男6人,女6人;还有的同学按左右分两组,左边6人,右边6人。同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3个统计表,说说发现了什么。A同学发现了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B同学举手质疑:“老师,我有问题,我不同意,第2张统计表和第3张统计表,虽然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都是相同的,都是两个6人”。班上一些同学也跟着点点头说:“是啊,分类结果是相同的。”学生陷入困惑之中。我表扬了B同学敢于质疑,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两组不同标准的分类结果都是两个6人,这两个6人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学生顿悟:“不一样呀!虽然都是6人,表示的意思不同,一种是男6人,女6人,另一种是左边6人,右边6人。”我肯定了孩子们会动脑,善观察。统计数据虽然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统计结果自然不同,通过点拨,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

(二)捕捉典型错例,引发探究明理

吴亚萍教授提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所有的错误都当作资源,应在学生各种错误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捕捉具有典型意义、反衬意义和促进生成意义的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明晰方法,真正发挥错误资源积极的教育作用,促进高效学习。如:教学《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一课,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几人?“并联式”地呈现学生的4种解答方法:第1种,分步列式:4×3=12(人),12+7=19(人);第2种,综合算式:4×3+7=19(人);第3种,综合算式:7+4×3=19(人);第4种,综合算式:7+(4×3)=19(人)。请每种算法的学生介绍:“我先算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再算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后,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位同学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学们发现,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老师小结:思路相同,都是先用乘法解决玩跷跷板有几人,再用加法解决乐园里一共有几人。但他们计算方式不同,第1种是分步列式口算,其他3种都是列综合算式进行脱式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3种和第4种的列式,都是先算后面的乘法。那么有需要请小括号来帮助吗?引发学生讨论辨析。有的学生认为:“都要先算乘法,不用加小括号”;有的学生说:“加小括号是多余的。”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有加有乘,本应先算乘,不需要请小括号帮助,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捕捉学生有价值的错误资源,引导探究明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捕捉精彩质疑,促进知识建构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采取小组汇报、学生质疑的策略,捕捉精彩质疑,促进知识建构。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法》,老师请一组学生上台写数后,组长问:“同学们,我们写的数,对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对!”这到底有问题吗?

生1:100个位、十位不写0,行吗?

组员1:不行!0不寫,100就变成“1”,数变小了。

师: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当100的个位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必须请0占位。

生2:27十位上有2个珠子,能在十位写“20”吗?

师板书:207,27能这样写吗?

组员2:不行,这样写就变成了二百零七,而不是二十七了。

师追问:有2个十就在十位写几?

生:写2。

师:对!在十位上写2就表示2个十。

通过开放互动,学生质疑,扫除困惑,建构了知识,形成了丰富的认识和体验,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捕捉有价值的学习资源,通过“并联式”呈现,形成教学“互动性资源”,以学定教,通过思维碰撞,明晰问题所在,促进学生认识从混沌到清晰的转变,真正实现简约而高效的生命课堂。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