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5-12-16李彦春褚夫强毕方智胡令启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质量保障培养模式

李彦春 褚夫强 毕方智 胡令启

摘要:针对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招生机制、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学位论文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一套开放式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部分企业需求实行了“订单式”培养,通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招生机制;课程体系;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255-02

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均有所不同[1]。虽然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经历了若干年的历程,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许多与之配套的机制还不健全,如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还没建立起来,企业对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校外导师、质量保障等方面参与工程硕士教育的程度较低,而政府和学校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难度较大,这导致工程硕士教育中培养主体单一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还是沿用或照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应用性不强,与企业实际需求偏差较大,与工作实际脱节,等等。另外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学生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等问题,使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难以得到社会认可。

针对目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招生机制、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学位论文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开放型”的培养模式,以适应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招生机制

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对人才要求的不同,应当采取有利于相应人才脱颖而出的方式,采取灵活的考试机制,重在能力考核。

在目前的机制下,我们加大了复试环节的考核力度,重在考核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个别GCT分数未达到国家线或分数达到但无学士学位的破格人员,如果工作业绩突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可适当对其放宽条件,这部分人往往毕业时间长,年龄较大,知识遗忘多,GCT成绩偏低,与年轻人相比,第一阶段的成绩不占优势,通过复试特别是面试对其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为其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创造条件。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具有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限额的10%,而每年报考人员中无学位人数都占了较大比例,由于10%的名额限制,一些无学位但综合素质好、能力较强的生源被拒之门外,无缘进一步深造,这对考生也有失公平。对这部分考生,如果其工作业绩突出,综合能力强,在GCT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可放宽要求。建议主管部门放开工程硕士无学士学位人员比例的招生限额,变指令性计划管理为加强对培养单位的评估和考核,加强对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2]。另外,还有很多专科毕业、工作多年的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也有进一步深造的意愿,但却没有资格报名考试。这些都有赖于政策的改革,对这部分人员,可考虑一些加分因素,如考生作为主要负责人或技术主管承担大型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获得过厅局级以上奖励和撰写过一定的论文或專著,等等,这样可使企业的优秀人才有机会继续深造。

二、课程体系

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应打破以学科为主的设计思想,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专业课应当具有综合性、前沿性和实用性,要反映本领域所属行业的最新需求,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掌握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拓宽知识领域和国际性学术视野,了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等等。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和多样性,即在国家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下,针对不同背景的生源,在非学位课程、方向性或选修课程上增加开放性和灵活性[3]。

我们制定了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度,要求双导师共同商定课程设置和部分教学内容,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针对部分企业需求实行“订单式”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同方向设立不同的选修模块,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或应用需求设置课程,重点安排现代实用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充分体现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的宗旨。

三、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硕士研究生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所以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要求,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我们采取了在企业集中授课、节假双休日在学校集中授课、网络远程授课等方式进行培养。

“产学研”校企合作是培养工程硕士的最好模式。多年来,我校与山东省一些大型企业通过科研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若干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我们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与企业共同探讨联合办学的有效方式,共同承担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任务。近年来,我们为西王集团有限公司、银河纸业集团有限公司、汶瑞机械(山东)有限公司、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三星集团公司、英轩实业有限公司等培养了大量的工程硕士人才。

四、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硕士实行的是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校内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为此我们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新聘工程硕士导师要有横向课题或企业实践经历,已聘导师没有实践经历和横向课题的,需到企业累计实践半年以上。另外,强调校内外导师要加强交流和沟通,每年至少交流五次,同时要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其作用,保障“双导师制”能够很好的实施。

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建立职责、权利相统一的工程硕士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校方导师以学术指导为主,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制订培养计划,与企业导师商定论文选题,把握学位论文的理论深度,从专业理论的高度提升论文的水平,并规范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4]。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方面的培养与指导。通过双方导师的共同培养,使学生得到不同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训练。

五、学位论文标准

通过广泛调研,我们研究制定了开放、灵活的工程硕士论文形式、内容和评价标准,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或研究论文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论文形式。根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新的论文评价方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来源培养对象、不同性质的论文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论文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了对论文的基本质量要求,修订了学位论文评阅量化评价参考标准,将其分为工程设计类和研究论文类,重点审核选题是否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应用价值。作者是否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是否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工艺、技术和设计是否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其设计、产品或研究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六、质量保障体系

开展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强化过程管理,规范培养的全过程。

工程硕士由于采取的是业余时间学习、在企业做论文等方式,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交流时间少,容易导致疏于管理,论文难以保质保量完成的问题。鉴于此,我们规定研究生要定期向校内外导师提交论文工作书面报告,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指导学生,学院定期检查学生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预答辩,等等。

加强了工程硕士管理的规范化。将在职硕士的管理纳入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中,对二级学院在招生、培养、学位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对在职硕士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进行检查督导。论文的写作规范性不够是工程硕士论文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大部分研究生长期在企业工作缺乏写作训练,在文字表达、参考文献标注及图表上不够规范,结构不够严谨,这就要求导师把好写作质量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严格论文盲审抽查制度,且论文评审至少保证校外专家1人,答辩要保证有企业或行业人员参加。严格毕业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不符合要求的不能答辩;严格答辩后论文二次抽查制度。强调导师第一责任人,导师应加强对学生培养过程和论文的指导,在选题、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上加强指导和把关,对于盲审不通过、学术不端二次检测不过和二次抽查出现问题者,追究导师责任,在导师动态审核、指导研究生资格上加以限制。还要建立和完善在职硕士网络管理系统,使在职硕士培养的各环节,如培养计划制订、选课、成绩上报、开题、中期进展、答辯等能够实行网上管理,使其更加便捷和规范。

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开放式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了“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建立了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针对部分企业需求实行了“订单式”培养,通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尔林,宋恭华.工程硕士教育制度环境的不足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35-39.

[2]滕居特,杜婷婷.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若干问题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2,(5):109-116.

[3]芮国强,曹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初探[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4):61-65.

[4]叶金福,姜澄宇.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第五期[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45.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质量保障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
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