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商务统计软件(SPSS)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2015-12-16陆凤兴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项目教学应用型本科案例教学

陆凤兴

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出发,介绍了《商务统计软件(SPSS)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总结了该课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最后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SPSS;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95-02

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目标。与研究型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不同,应用性本科院校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高素质、较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结构上将专业知识体系与职业岗位工作结合,在教学方法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结合,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上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得到更好的职业锻炼。

一、《商务统计软件(SPSS)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

SPSS统计软件由于其易用性及权威性,是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分析数据时的首选软件。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少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涉及到市场调查或者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经管类的学生将来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普遍要求借助数据分析结果而做出决策。因此,要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必须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商务统计软件(SPSS)应用》就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SPSS统计软件应用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该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已经学过《统计学》课程的学生,主要通过上机实践使学生准确理解各种统计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各项统计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商务统计软件(SPSS)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的薄弱环节。《商务统计软件(SPSS)应用》虽然是一门上机实践课程,但是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统计学基础,因此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学生在学习时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也容易觉得枯燥无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已经开设《商务统计软件(SPSS)应用》课程有十年之久,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笔者所在的课程组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1.调整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一个特点,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层次之分。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这个特点,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宜讲太多及太难的内容。在授课前,可把SPSS软件的常用功能按难度从浅至深分为基础内容、进阶内容与可选择内容三部分。基础内容为:SPSS软件概述、统计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统计图的制作、描述性统计分析;进阶内容为: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主成分与因子分析等;可选择内容为:非参数检验、时间序列分析、信度与尺度分析、生存分析、对数线性模型、对应分析、决策树模型、神经网络、信用风险分析等。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课程宜以基础内容、进阶内容为主要授课内容,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适当添加一两个可选择内容。

2.改变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死记硬背、懒于思考的习惯,形成了考试前“临急抱佛腳”、“辛苦一星期,幸福一假期”的应试学习方式。因此,本课程摒弃了传统的背概念、记原理、做习题的学习形式,秉承“轻理论,重实践、重应用”的教学理念,以上机实验和课后练习为基础,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1)上机实验和课后练习。本课程要求教师上课时首先讲清楚相关的统计方法的原理,然后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巧,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作为一门实验课,上机实验是让学生掌握SPSS技能最直接的方式,而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上机练习题则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上机实验,教师应详细制订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计划。实验前计划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这个实验前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或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对此实验的哪些重点与难点着重把握等。实验中计划是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最终掌握SPSS的实际应用技能。实验后计划主要指学生通过课后上机练习作业、论文、分析报告等形式巩固学习效果。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在19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用相关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分析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相关知识。在本课程中,遵循每章至少一个教学案例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渐进的启发思考题的设计,引导与启发学生找准案例分析的切入点,由教师提供分析路径与逻辑,提示学生思考的方向、可用的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操作的技巧等内容,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和SPSS软件对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还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分析结果,最后通过老师点评或学生自己总结将案例中所解决的问题与理论联系在一起。

(3)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项目教学是动员学生全体参与的一种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可以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点和SPSS应用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至少给学生安排两个项目进行实践。第一个项目是在基础内容授课结束后安排的期中项目,内容为一次市场调查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自主选择调查形式收集数据,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提交一份小组调研报告,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项目是在全部授课内容结束后安排的期末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专业范围内自选题目进行一次专题分析,并且总结分析结果形成一篇论文提交给教师,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研究和学术科研能力。在设计项目时,教师应注意明确教学目标,即通过该项目,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理论知识以及SPSS应用技能等,并据此制订详细的项目要求。

3.改变考核方式。本课程较常见的考核形式为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而且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较重,有些学校设为80%,容易造成学生平时疏于学习,期末突击备考的现象。有些学校在期末考试中对这门实践课程仍然以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理论课常见题型考察,不利于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质。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性,必须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考促学,提升教学效果。该课程可将总评成绩分为平时考核成绩(20%)、阶段考核成绩(40%)和期末上机考核成绩(40%)三部分。平时考核的内容为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上机实验和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等。阶段考核的内容为期中项目和期末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期末上机考核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内完成一份上机考核试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指定题目的SPSS软件操作,对输出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把结果写到试卷上。试卷内容皆為上机操作题,涵盖教学大纲中的全部内容。注意以上考核方式要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细则,使成绩评定更为客观、公正。

三、《商务统计软件(SPSS)应用》课程的改革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该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较大提高。首先表现为课程的评教分数逐年提高,显示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认同。其次表现为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例如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上,过去学生的毕业论文较少使用定量分析方法,一般只使用定性分析方法,而现今学生更多地选择SPSS软件完成课程作业,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在课程改革后,学生对自己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有了信心,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已经有一部分学生敢于使用SPSS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有些学生甚至结合该课程的项目成果来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因此,该课程总体上对提高毕业生论文的水平有所帮助。另外,还有些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参加校内外的竞赛并获得较好名次。最后表现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学生经过该课程的训练,毕业后在岗位上能胜任一般的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工作,更有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专门的市场研究公司或部门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邓维斌,等.SPSS19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陈阳,刘雷艳.浅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3,(2):92,137.

猜你喜欢

项目教学应用型本科案例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