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12-16陈永力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文明

陈永力

摘要: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在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工农业综合平衡发展、相互促进,合理利用资源能源、提高利用效率,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等生态经济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中,要研究和借鉴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机统一,要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关键词:毛泽东;生态经济;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83-02

自从生态危机成为困扰全人类的重大挑战以来,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世界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所谓生态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模式,它基于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既能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子孙后代,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1]毛泽东同志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过生态经济等概念和名词,但因其深刻的洞见和远见卓识,他的大量文稿中闪现着生态经济思想的光辉。研究毛泽东生态经济思想,对于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发展的生态经济思想,包括工农业综合平衡思想、合理利用资源思想和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思想等。

(一)工农业综合平衡思想

早在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注意到工农业平衡发展的问题。由于边区地处偏僻的农村,毛泽东制订了发展经济要以农业为主,兼顾工业、手工业发展的方针,领导军民开辟了大量荒地,增加了粮食总量,确保了军民稳定生活和军队供给,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确立了以工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毛泽东仍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始终注重工农业综合平衡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由于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借鉴“苏联模式”,迅速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是摆在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重要选择。所以毛澤东强调“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2]但同时,他也清楚地看到“苏联模式”的缺点,像“一些东欧国家轻重工业发展严重失调”,“他们仅仅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因而市场上的货物紧缺,货币不稳定。”[2]因而制定了工农业“同时并举”、“综合平衡”的经济发展方针。

要迅速提升国家实力,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农业关系问题。因为农业是解决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保障,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次,从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上看,两者不是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关系,只要安排合理,统筹协调,可以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农业为发展工业提供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2],而且,“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因此,毛泽东认为,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多发展一些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发展才有基础和保障。

毛泽东认为不仅工农业之间要综合平衡,工业内部、农业内部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3]关于农业的综合平衡,毛泽东强调:“农业中,粮、棉、油、麻、丝、烟、茶、糖、菜、果、药、杂都要有。”[3]工业内部的综合平衡,除了炼钢、炼铁、陶瓷等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外,还要讲究地域的综合平衡。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优先发展工业,同时不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整体健康发展,这是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合理利用资源思想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很早就关注到自然资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强调:“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2]如何使用宝贵的自然资源呢?毛泽东提出要综合利用,提高利用效率。毛泽东的资源综合利用思想与循环经济理论的主张高度一致,是循环经济理论的先声。

毛泽东还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水电的开发,将其作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资源能源短缺的有效方式。1951年3月,新中国在建国不到一年半时间时就开工建设了第一座水电站——福建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装机2×6000千瓦。1958年1月召开的南宁会议研究了电力工作,确定了“水主火辅”的发展方针,即全国电力发展以水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为辅。在苏联专家帮助下设计的三峡工程初步方案,总装机容量达到134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l000亿度。除主张大力开发水电外,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沼气在我国南方得到推广和发展,被广泛用来照明和做饭。与此同时,我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也取得显著成绩。水电、沼气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既缓解了能源短缺,减轻了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三)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思想

毛泽东一生始终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将其作为战胜困难,发展经济,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方针。早在1931年8月22日,毛泽东就与朱德一起签署“节省经费的通令”,规定了各种用费,如伙食费、马乾费、办公费、夫费、病兵休养费、伤兵费、俘虏费、客饭费、向导工资等,为争取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全部胜利,号召节省经费。[4]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克服生产资料极端匮乏的情况,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勤俭节约,特别是要反对浪费。他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实是全党一件大事,我们已告诉你们严重地注意此事。”[5]“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的重要。”[5]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

毛泽东还把节约与增产联系起来,提出要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推动现代化建设。1956年11月13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讲话中,毛泽东倡导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发动一个增产节约运动”。[2]

二、毛泽东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启示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虽然形成和发展于近半个世纪前,但全面研究和借鉴毛泽东生态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生態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并且大幅度降低环境与生态风险,是对“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非常重视生态价值,并把生态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将自然环境代价纳入产业经济核算。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发展的环境代价,有助于各级政府纠正唯GDP论英雄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追求高质量的增长,推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与此同时,我国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资源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我们必须借鉴毛泽东的资源综合利用思想,把节约资源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原则,更加自觉地推动了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利用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关系

统筹兼顾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当前,我们党已经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4.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34,160,310.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5.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0-191.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