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极化法寻找地下水源的探讨和研究

2015-12-16吴翔飞

山西水利 2015年5期
关键词:激发极化迁移率负离子

吴翔飞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 激发极化法找水机理

1.1 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产生机制探讨

当一次场电流通过宽窄不同的岩石孔隙时,由于窄孔隙(即正离子选择带或薄膜)中正离子迁移率正负离子大于负离子迁移率,而宽孔隙中(即非选择带)正负离子等于负离子迁移率,结果在窄孔隙的电流流出端形成正离子的堆积;而在电流流入端正离子较少。与此同时,由于负离子在宽孔隙中的迁移率高于在窄孔隙中的迁移率,因而在正离子造成堆积或不足的地方,同样造成负离子的堆积或不足,这样便形成离子浓度沿孔隙的变化。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将阻碍离子的流动,直至达到平衡为止。当外电流截断后,由于离子扩散作用,离子浓度梯度将逐渐消失,恢复到原来状态。与此同时,形成扩散电位,这就是在离子导体上观测到的激发极化电位。

1.2 影响激发极化效应因素探讨

均质黏土激发极化效应非常小。当黏土与沙、岩石碎屑、砂卵石等不同物质混合时,形成了粗细不同的薄膜,在一次电场作用下,产生了离子浓度梯度,因此可以观测到极化效应产生的二次场。

虽然激发极化效应的关键因素是水,但二次电场的大小与各种岩性及所含的矿物成分、岩石的破碎程度,水溶液的温度、矿化度,供电时间、布极方向、供电及测量电极材料等相关。一般来讲,岩石中含有金属离子时,激发极化效应会变大,会对找水形成干扰。岩石越破碎、水溶液温度越高、矿化度越高、供电时间越长,激发极化效应越大,这些对于找水是非常有利的。

2 表征激发极化效应的综合参数J

2.1 极化率η

对于二次场强度,国内外均采用极化率η表示:

式中:n——极化率;

ΔV1——供电时一次场电位差;

ΔV2——停止供电时二次场电位差。

2.2 衰减度D

对于二次场衰减速度,国内外是用某两个时刻二次场电位差之比,但在时间点的选择上不尽一致,所采用的数学公式表述也各有不同。通过大量实践认为:衰减度在找水方面选用0.25~5.25 s间的5 s内进行平均,是比较合适的。

从衰减度D的物理意义可以看出,D永远是小于1的一个数值。如果野外测试过程中发现D大于1,可能是干扰造成的,要引起足够注意。

2.3 激发比J

将极化率和衰减度乘积定义为激发比,由于含水层的η和D都较高,故激发比J能更好地反映含水层的含水状况。根据找水方面的研究,激发比不大于2%。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对测区的岩石矿物成分进行分析,避免由于金属离子产生的激发极化效应,而误导对地层含水情况的判断。

3 激发极化法找水应用

耿镇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清水河岸边,距离五台县城约30 km,东西为丘陵山区,中部是清水河冲积平原。为解决旱季缺水问题,在该村不同方位布置了激发极化电测深点。工作区下伏太古界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上覆古生界下寒武统鲕状灰岩和紫红色页岩地层。河床堆积物为第四系黏土和卵砾石。6号点位于村外两条田间小道的交叉处,解释成果见表1,实测曲线分别见图1和图2。

表1 山西省五台县耿镇6号点成果表

图1 山西省五台县耿镇6号点视电阻率曲线图

图2 山西省五台县耿镇6号点激发比曲线图

根据电测深曲线可以推断出:视电阻率曲线为标准的“KH”型,曲线的前支和中支的大“K”型,在冲洪积的平川区往往是较大河流古河道的反映。从地面开始往下 4.2~11.6 m,电阻率为 799.2~853.9 Ωm,激发比为0.2%~1%,推断地层为不含水的砾石;11.6~29.4 m,电阻率为 338.3~430.9 Ωm,激发比为 0.3%~0.35%,推断地层岩性为不含水的砂砾石;29.4~67.1 m,电阻率为 124.2~247.6 Ωm,激发比为 0.7%~1.1%,推断地层为含水的砂砾石;67.1~103.9 m,电阻率为 90.5~114 Ωm,激发比为1.1%~1.4%,推断为风化破碎的含水基岩;103.9~194.4 m,电阻率为 349.8~420.1 Ωm,激发比为1.95%~3.05%,推断地层岩性为裂隙发育的含水层反映。

从上述来看,一是可以利用反演后的真电阻率划分地层岩性。因为地层含水与否虽然对电阻率值影响较大,但不起主导作用。从电阻率值方面,可以将4.2~103.9 m划分为第四纪砂砾卵石层;103.9~194.4 m划分为基础地层。由于真电阻率不高,因此推断基岩地层比较破碎。二是利用激发比确定地层含水情况。从激电参数来看,在深度3~103.9 m范围内激发比小于2%,属于离子导体的正常场,推断为第四系砂砾石层;在深度103.9~210 m范围内激发比大于2%,已接近或超过离子导体的正常场,推断基岩中含有金属离子。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6号测点推断为古河道,深度0~103.9 m为覆盖层;深度103.9~210 m范围内电阻率均较低,推断基岩较破碎。建议井深220 m,预计枯水季节每天涌水量600~800 t。

本次测试完成后,在6号点进行打井。钻探揭露的基岩面深度为100 m,这与物探推断解释基本一致。从打井取出的岩芯来看,在100~220 m范围内岩石比较破碎。从抽水试验来看,每小时40多吨水,一天出水量为1000 t左右。

4 结论

利用激发极化法可以有效寻找地下水源。激发比作为激发极化的一个重要参数,对寻找地下水源会起到有益帮助,但完全依赖激发比的大小判断是否有水,是不可行的。根据对含水地层离子导体激发比的研究,在没有金属矿电子导体的干扰下含水地层的激发比一般小于2%;当发现激发比大于2%时,应分析工区内岩石矿物成份是否含有金属离子。如果岩石矿物成份含有金属离子,就不能利用激发比大小判断地层含水情况,而需根据电阻率的大小和地质情况来判断地层的破碎情况,从而判断含水情况。

猜你喜欢

激发极化迁移率负离子
负离子人造板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静电对负离子地板测试的影响
激发极化法在河北兴隆县太阳沟钼矿勘查中的应用
综合激发极化法在那更康切尔北银矿中的应用及找矿标志探讨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宾县万人欢林场空气负离子浓度及负离子物质量和价值量研究
SiC/SiO2界面形貌对SiC MOS器件沟道迁移率的影响
高压脉冲电刺激下龙舌兰释放负离子的研究
滤棒吸阻和滤嘴长度对卷烟烟气中6种元素迁移率的影响
等效源反演成像在激发极化法中的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