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博物馆里的大教育

2015-12-16李艺雯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2期
关键词:博物馆孩子教育

文/李艺雯

小博物馆里的大教育

文/李艺雯

2014年11月24日,厦门“博博会”(第六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一位嘉宾提出自己的困扰:在组织孩子们参观博物馆后,如何评价判断孩子的收获?这对家长和老师而言一直是一个难题。一位来自台湾的博物馆学家,一位满头银发的女士,慢慢起身,接过话筒,讲述了她在日本京都一个渔业博物馆听到的故事——一位妈妈致电感谢博物馆,她5岁的小女儿从未见过已经去世的外公,只听妈妈说外公生前出海打鱼的故事。在参观了这家博物馆后,小女孩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好想去看看外公。”

我们所创造的、展览的、保存的,也许不仅仅是文物,不仅仅是收藏,也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那些逝去的、存在的,还有未来的情感纽带。感受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这也许就是走进博物馆的现实意义。

在“环球自然日”挑战活动中,来自中国的两名小选手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让中国孩子探索自然科学

肯尼斯·贝林:博物馆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我们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吸引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从2004年起我向北京、大连、上海、天津、重庆、山东等近20家中国博物馆捐赠了很多动物标本,并帮助多座中国城市筹办以自然和环境为主要题材的展览项目,比如山东博物馆的“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哺乳动物展,上海科技馆的“蜘蛛展”、“动物世界”,天津自然博物馆“环球动物之旅”,扬州“世界动物之窗”……

我希望这些标本能向中国青少年普及“来自大自然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够保持一颗好奇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敬畏,当然也充满了好奇,这样他们才不会放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心态。博物馆是传统课堂教育之外的教育延伸,我们希望年轻人能够打破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不要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思维中。学校的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知识,但我认为,学习应该不止于学校,我希望年轻人通过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能关注并重视更多的问题,比如世界贫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希望他们可以在欣赏动物之美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年轻人的思考能力和领导力,让他们有能力有资质成为未来的领导人,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探寻课堂之外的知识,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格雷琴·亨里希(Gretchen Henrich)来自美国水牛比尔中心,25年致力于发展博物馆和动物园的人文科学教育项目

肯尼斯·贝林(Kenneth Eugene Behring)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主席,美国排名前50位的慈善家,2013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

博物馆是公民教育学校

格雷琴·亨里希:我来自美国水牛比尔中心,我们是一个历史类的博物馆,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由于怀俄明州比较大,博物馆离市区比较远,学生不便随时来博物馆参观。所以我们采取了Skype视频技术,通过这样的线上技术手段把那些没有机会亲自来博物馆参观的学生带到博物馆。让他们拿起手中的iPad就可以参观虚拟博物馆,从这个展厅看到那个展厅。这会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我们开设一些线上的学习课程和互动项目,参观者可以在线向我们提问并获得相应的解答,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另外,我们线上的内容是有针对性并且随时补充和更新的,比如学生对某种动物感兴趣,我们就把那种动物的资料放在线上供他们查询浏览。参与者的反馈和与博物馆的互动十分重要。孩子们来博物馆参观后,我们会和他们的老师保持后续的沟通和联系,收集孩子们的意见和收获,从侧面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此外,我们还通过各种教育项目和孩子进行直接互动。在我看来,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成本最小但却最生动、最具文化教化效果的公民教育学校。博物馆的作用,是向大众传播文化,进行人文审美教育。在美国,很多孩子周末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如果你到英国伦敦,不管是一日游还是两日游,内容安排上,几乎都是博物馆。只有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历史文化遗存信息,才能让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形象和生动起来,变得可触摸并且可体验。

跨学科方法及媒体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很重要

布鲁斯·埃尔德雷奇:在美国水牛比尔中心,我们投入了很大努力使得美国西部的历史文化深入贯彻于我们的各个展馆之中。我们应用了各种跨学科的方法以及媒体技术手段,使得参观者能了解到美国历史的宽度。同时,我们和正规的教育机构——学校合作,在美国1-12年级的学生中推动博物馆教育。我们注重教育项目的参与性、相互性、个性化和探究性。我们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参与,通过提问和交互而非陈述让他们获得各种能力。与参观者共建博物馆教育场景,并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个性化项目,鼓励他们进行主动学习。

布鲁斯·埃尔德雷奇(Bruce B. Eldredge)代表水牛比尔中心在白宫接受“国家博物馆服务奖章”(美国联邦政府授予博物馆的最高荣誉)

克里斯托弗·卡特 (Christopher Carter)上海协和国际学校社会科学组长和技术导师,荣获“年度亚洲历史老师”奖

萨那通·帕拉柴 (Thanakorn Palachai)前泰国国家科学博物馆副主席,荣获“毕生追求卓越科学交流——皇家荣誉”奖

博物馆不仅关注过去,同时可以指导未来

克里斯托弗·卡特:我是一名历史老师。每当我看到我的学生们求知的眼神,我都在想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教育是不断发展的学科,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在教育方式上做着相应调整和改变,努力让学生们去好奇,去感知,并拥有批判性的思维。在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博物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博物馆不是物理的存在,它不但是历史、文化的具象浓缩,而且是一个提供思考和学习资源的中心。应该让孩子们走出去,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城市,通过一些网络技术手段让他们参观虚拟的博物馆,或者是真正让他们去其他城市,让他们去看、去学、去提问、去沟通,给他们一些不预设答案的问题供他们讨论、让他们辩论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博物馆不仅关注过去,同时可以指导未来。对于我来说,博物馆是一个活生生的图书馆。

学习是一种体验,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

萨那通·帕拉柴:很多人把博物馆仅仅看成是一个展示藏品的仓库,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泰国国家科学博物馆离曼谷市区非常远,参观者需要自行搭乘交通工具前往。所以博物馆开放的第一年,如何吸引观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发现,有些孩子来到博物馆参观就像进行一个短途旅游,他们只待上一两个小时,有的甚至只是看了一下博物馆的外观就走了。这让我们十分苦恼。于是我们邀请了学校的老师们来到博物馆,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才能使博物馆真正用于教育、学习和体验。通过两三年的积累,我们收到了来自老师和学生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给予他们详细的解答。这样的工作初见成效。他们通过问题产生兴趣,通过兴趣产生来博物馆参观的需求。

泰国有6500万人口,如何让博物馆走近受众?让每一个人都走进博物馆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努力让博物馆走出去。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你的受众在哪里?受众在哪儿,我们就去哪儿。我们平均一年会去全国的20个地方做流动展览,这样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使我们保持生命力。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一个地方展出4天,把博物馆不同分馆里的藏品和知识带出去,用这种方式延伸博物馆的教育维度。另一个问题是,通常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时间是两至三小时,如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让参观者有更多的收获和体验?我们尝试开展学习项目,比如组织野营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通过三天两夜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充分融入。比如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用水量,记录刷牙用了多少水、洗澡用了多少水,教给他们测量的方式让他们记录并且汇报结果。让这些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实际上他们在活动的第二天就能自己发现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在2014年“环球自然日”活动的总决赛中,就有两个来自泰国的小选手就用水和节水的问题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她们根据自己头发的长度计算了自己每日的用水量,得出长发的人在洗澡中比短发的人多用30%的水的结论。这是她们在博物馆的外延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得出的结论,很有意思。这会激发她们的自我思考能力。

沈安琪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执行副总裁、中国区首席代表、“环球自然日”联合创始人

传统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学校里,我们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学科和课程,比如物理、化学。但当你成年后,你可能很难回忆起究竟学到了什么。但我相信你们会记住自己第一次小组学习研究的课题和成果,因为亲身实践,所以记忆犹新。我觉得学习是一种体验,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通过体验,你会学得更加自主更加自由更加轻松。博物馆中的展品就像是端到参观者面前的自助餐一样,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菜色,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详细地品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的自我发现自我研究能力,这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博物馆不仅可供孩子参观,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沈安琪:帕拉柴提到的“环球自然日”挑战活动是由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发起,用来激发中小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研究、分析和交往能力的课外科普教育活动。

创始人肯尼斯·贝林不但在中国捐建博物馆,在美国,他资助“美国国家历史日”活动已经25年了。他希望也能把这种方式引入中国,来推动青少年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热情,培养青少年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创新、坚持真理、冷静求实、坚韧不拔的理性精神,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同时通过参赛团队结对的方式,提高自然科学辅导员队伍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推进科普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活动就自然科学的范畴,每年确定一个选题,学校师生可以组团,并确定一个选题来进行深入研究,最终通过展览或表演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最优秀的团队将获得部分资助,参加“肯尼斯·贝林探索之旅”,前往境内外的目的地,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旅行。

2014年“环球自然日”活动吸引了3308组队伍报名参赛,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等国内9大赛区的137组中文团队以及来自中国香港、美国加利福尼亚、夏威夷、泰国等76组国际团队的小选手们在重庆的总决赛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015年是活动开展的第四年,活动的主题是“ 自然界大事件”,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小选手通过参与活动爱上自然科学,通过自己的双手双眼发现世界。我们也会不断加强和各地博物馆之间的合作,通过各地博物馆组织学习和竞赛活动。

我认为学习不是受教而是参与。博物馆恰恰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目前基金会与美国一家博物馆合作建立了学习中心,让博物馆不仅可供孩子参观,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我们也想把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在博物馆里开放部分馆藏,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做研究,探索科学的奥秘,这将帮助他们寻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