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2015-12-16

艺术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艺术表演声乐理念

张 一

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张 一

中国近代声乐艺术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通过为日美、欧洲曲调填入中国歌词的方式,学堂乐歌在“洋瓶装国酒”中,完成了对于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任务,并有力推动了中国音乐的近代化进程。相较于学堂乐歌的开创性,真正引领中国声乐艺术教育走向专业化道路的,是以周淑安为代表、以上海国立音专为中心的一批声乐艺术教育家。建国后,各类音乐院校与师范院校声乐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新中国声乐艺术教学体系也随之日益发展壮大。

一、中国声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声乐艺术教育作为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学科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以师范类本科级声乐专业教育为例,学生们要在四年内,进行声乐主课、视唱练耳、曲式、和声、钢琴以及中西音乐史、文化课等多方面的训练与培养。从课程的分类上看,声乐教育内容既包括专业类音乐课程,也包括通识类文化课程,二者在培养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数代前辈的不懈努力,中国声乐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然而不可否认,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壮大。

第一,缺乏对学科建设重要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思想认识决定具体行动,多年来我们对包括声乐在内的艺术学习的随意性,根源在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不论是对声乐艺术在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是对艺术教育在提高全民族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战略意义,人们都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第二,声乐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弱,且分布不均衡。在中国,大多数优秀的声乐教师集中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的声乐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然而,正是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师范院校的教师们,担负着开展初级音乐教育和普及型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决定着声乐教育的基础和未来。第三,生源数量增加,但质量下降。伴随全国范围的大学教育扩招浪潮,声乐表演艺术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由于标准的放宽,导致了声乐整体质量下滑。

二、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理念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自身的关怀程度日益提升,“以人为本”的口号越来越响亮。那么,具体到声乐艺术教育领域,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先天条件,判断他是否是这块“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老师,面对缺乏必要嗓音条件的培训对象,也很难有大的作为。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 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偏好,选取合适的教材,既发挥学生的长处,又能修正他的短板,全面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二)专能互动,发挥合力

所谓“专”,取“术业有专攻”之意,指声乐演唱的专业技能。所谓“能”,则有广义、狭义两解。广义上的“能”是指包括知识、情感、道德在内的一切与“人”的本体性有关的要素,狭义上的“能”主要指与声乐表演艺术相关的人文领域内的才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对“专”与“能”的曲解,比如,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声乐教育就是“教唱歌曲”,再高级一些,可能会想到声带的训练、气息的控制。但这些都不足以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

正确理解“专”与“能”的辩证关系,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检验一名声乐教师是否合格、优秀的重要标志。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曾经对音乐教师的标准做出明确界定:“除音乐专业知识外,应具备全面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不断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1]。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过硬的演唱技术的训练本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歌唱技巧层面的困难;又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拓宽艺术视野,增强艺术修为。技巧是有限的,情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的“能”的范围越广阔、越深厚,就越有可能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入挖掘并生动表现出其中的情感,才能演唱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旋律,而非仅仅是空洞乏味的炫技。

(三)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西方声乐艺术的美声演唱方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犹如同一根脉中绽放出的两朵姐妹花,各有千秋,同样风华。不论是浑厚的“美声”,还是嘹亮的“民嗓”,都是在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二者不仅可以称为“殊途同归”,甚至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女高音歌唱家邹德华便开始在“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融合上进行有益尝试,后继探索者从未间断。

当代中国,已经在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与国际社会紧密接轨,我们的声乐艺术观念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脱离所谓的土洋之争、民美之争。声乐指导教师更要勇于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引导学生通过科学、舒适、可持续的发声方法,结合每一部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与技巧手法,设计出最合理的演唱方式。只有打破狭隘的艺术观限制,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中西方艺术精华,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推动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三、在教学中践行、完善理念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国家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的光荣使命。只有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祖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不但要站得到高处、看得见远方,更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每一堂课上、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倾注热情,贡献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践行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发展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育美学标准的设定,来源于教学实践,也要接受实践的再检验。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将宏观的理念具体化,并从不同的接受、反馈过程中,提炼共性化的规律,丰富原有理念。只有形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实现声乐艺术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培养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迎来中国声乐艺术豪杰辈出、光彩夺目的美好景象。

注释:

[1]余农荣.美国声乐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示[J].音乐探索,2007年增刊.

1.李众川.用科学的方法追求自然歌唱的最高境界——外籍花腔女中音歌唱家刘训美的美声唱法教学实践[J].艺术探索,2005年增刊.

2.余农荣.美国声乐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示[J].音乐探索,2007年增刊.

3.陈晓.乌克兰沃茨霍夫斯卡娅教授的声乐教学特征探析[J].黄钟,2008.4.

4.张伟.中国当代高师声乐教育发展研究[J].人民音乐,2011.5.

5.冯蕾.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体系的构置[J].美与时代,2011.5.

张 一:莆田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陈 瑜

猜你喜欢

艺术表演声乐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Jiao Ayi| 《娇阿依》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演出监督在艺术表演中的作用分析
街场黄梅戏的艺术表演风格
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管理探析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