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5-12-15尹惠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2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尹惠玲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三二分段”合作办学的中、高职双方缺乏教学管理衔接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从改革教学计划的制订与管理模式、改进不规范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系统、规范教学资源共享与利用方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25-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广东省秉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理念,于2010年开始在15所高职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2013年扩大规模至32所高职院校。此教学体制铺设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优秀中职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了一条阳光大道,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拓展了生源,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经济发展。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师生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分段教学的中高职学校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受各自政策制度、教学秩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缺乏统一的管理操作制度,因此中、高职两方的教学管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合作,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已经显现出不少的问题。

二、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的制订主体过于单一,缺少修订制度。目前“三二分段”教学计划的制订,大多是由高职学校单方面参照原有三年制教学计划进行的延长和扩展,缺少中职教师及企业行业专家的共同探讨。一方面,缺少对中职实际教学条件和中专生源情况的了解,导致教学计划不能保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一方面,缺少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不能保证“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此外,在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缺少对教学计划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总结,不利于在今后的修订工作中加以纠正和完善。

2.教学运行管理不规范,缺少相互渗透。目前,在“三二分段”教学计划制订后,中、高职双方基本各自独立进行教学,高职学校很少到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和研讨,而中职学校也基本未就教学情况向高职学校作过汇报和反映,彼此间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理念的贯彻明显不足。

3.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不完善,缺少相互监督。教学质量管理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控。“三二分段”合作办学的中高职学校很少有建立共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实际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督导。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多采用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考核,未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对学习过程起到有效的激励督促作用。

4.教学资源管理欠合理,缺少互助共享。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图书资料配置等。在“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模式的资源配置上,挂钩的高职院校往往已经配备了相应的教育资源,而中专学校在师资、实训设施等方面都相对欠缺。但由于中高职衔接在教学过程中互助不足,缺乏合理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中专学校大多利用现有资源,在本校范围内自行解决教学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尽量避开之,这对于教学效果是不利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为了加强中高职教学管理机制衔接,建立健全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成立了中高职“三二分段”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在专业所在院系层面由高职院校和对口中专学校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小组,并由双方各指定一名组长作为总负责人,小组成员包括双方教学主任、专任教师、教学秘书、班主任等,共同研究解决两个阶段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保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2.确立“中、高、企”多方共定教学计划制度。规范教学计划制订与实施制度,由中、高职两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参与,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统筹协调中、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订衔接贯通的教学计划。同时确定中、高职双方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变更、修订制度,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施行。教学管理小组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教学计划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总结,及时发现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相符的地方或其他不合理之处,并在今后的修订工作中加以纠正和完善。

3.完善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机制。在教学过程中,中、高职双方要严格执行制订好的教学计划,高质量完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通过采集教学信息、建立反馈和整改机制,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多方深层交流,以不同形式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相互了解与沟通,使工作执行更加顺畅有效。教学管理人员之间每月至少沟通一次,互通教学情况,交叉开展教学管理与监督。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教学运行情况;通过交叉检查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召开对口专业间的联合教研活动,两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三二分段”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所有参与“三二分段”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与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4.构建中高职贯通式质量评价体系。①教师教学质量监控。高职提前介入中职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中高职教育质量监控评价网络,通过随机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组织评教评学等途径,建立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机制,把发现的问题、对中职的教学建议等及时向中职学校进行反馈,实行质量监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一方面,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应试惯性强的特点,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提高学习过程评价分值,督促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另一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转段选拔考核机制,督促和激励学生学习。③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由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制度,将实习期间和毕业之后企业用人的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检验“三二分段”实习生和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

5.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做到物尽其用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敦促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辐射功能,将自身的实训教学资源、课程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为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①师资的交流与培训提高。首先,高职学校的专业负责人或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前往中职学校交流教学经验、指导专业建设、召开教师座谈会、面向“三二分段”中职阶段的学生举办讲座等,并可在中职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其次,中职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定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动态,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有利于回校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把握。②共享校内实训基地。中、高职双方在实训建设方面各有优势和短处,通过资源共享和互用机制,“中为高用,高为中用”,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部分专业起步晚或新开办“三二分段”专业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与高职学校建立共享实训基地的机制,一方面利用了高职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资源,另一方面也共享了高职学校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③建立图书资源共享制度。通过高职院校图书资源向“三二分段”中职阶段学生开放、高职向中职学校推荐和赠送专业图书资料等途径,开拓“三二分段”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提升文化素养。

四、结语

目前教学工作者对于“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工作的研究,大多着眼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探索,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之后能否有效的执行,必然需要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本研究通过加强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将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建立高效、协调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管理机制,有利于加强中高职教学工作的过程互助,充分发挥双方的教学潜力,提高办学效益,保质保量的完成中高职衔接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l/

[2]王龙,吴磊,丁立刚,冯嫦.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5,(1):35-37.

[3]李福进.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53-55.

[4]孙川莲,朱秋群.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探讨[J].科技资讯,2010,(18):178-180.

[5]汤霞,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2,(23):1-3.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
浅谈中职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向高职教师转型
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成本会计实训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与研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