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双、五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2015-12-15高兆昶封怀兵赵晖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2期
关键词:创新型培养模式

高兆昶 封怀兵 赵晖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之一。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化工程系以“四双、五融合”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专业建设,逐步实现了培育创新型人才新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四双;五融合;创新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139-02

为使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家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等文件,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具有鲜明特色的“双链对接、双教融合、双证融通、双元互动”“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实践创新的结果。为使学校“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上开花结果,多年来,轻化工程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围绕依据市场设专业,贴近生产置课程,结合工艺定内容,突出能力强技能的专业建设原则,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形成了“四双、五融合”为特色的轻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四双、五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问题。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满足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技术技能的要求,二是要满足学生作为职业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1.“四双”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通过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为“双链对接、双教融合、双证融通、双元互动”。“双链”对接,指主动对接地方支柱产业设置专业,搭建专业群平台,创新专业设置模式。“双教”融合,指构建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学习情境,创新课程结构样式。“双证”融通,指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两种形式之间的互认、沟通和转化,创新学业评价方式。“双元”互动,指企业的价值观念、创业精神、人际要素等,引入校企精神文化的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形式。

2.“五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将学校“四双”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在实处,专业建设具有特色,轻化工程系深入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特点,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实践基础上凝练出“五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我们在广泛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将专业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的趋势上,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就业去向的基层性等融为一体,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2)课程设置与岗位核心能力相融合。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专业教育的落脚点。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老三段”课程体系、单一专业学科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脱节等现象必须改革。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专业技能的综合性,发展的可塑性。我们在行业、企业参与下,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所面向行业的典型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明确岗位(岗位群)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设置思路,构建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素能拓展模块”四模块课程体系,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标准制定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核心能力相融合。

(3)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相融合。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不仅要求有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特殊的课程体系,而且要求有特殊的教学运行模式来保证实施效果。为此,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革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在课程标准框架下,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时,要求课程具有开放性,做到课程教学内容可置换。二是改革课堂教学组织环节,以典型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将教学的知识、原理与技能要求,以项目或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习研究过程,并就结果进行交流和研讨。三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打破传统的课堂形式,按企业岗位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条件构建教、学、做一起的教学情景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做到工学结合。

(4)教学质量评价与职业能力相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更是院(系)的首要任务。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组建由院督导室、系部、教研室及教师构成的四级监控组织,建立评价标准,实施督导评价、系部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结合,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档案。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重点督查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和使用情况。二是以工学结合为主的项目化或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以考试、考核为主的老评价体系,按照课程标准,制定项目、任务课程评价细则,以学生提交的方案计划、过程实践、成果展示、任务完成情况汇报等,阶段赋分,综合评定。三是专业核心技能按照岗位职业标准,实施以赛、以考促练提质量的手段,保证“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四是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需求的变化,建立用人单位人才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的社会效益,变封闭式监控为开放式监控。五是积极尝试将学生小发明、论文、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成果、奖励折换成奖励学分,作为推优、择学、荐职主要参考。这些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我系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相融合。职业素质是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包括胜任职业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更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和他们的未来。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培养具有专门技术的人员,更要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一是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之中。针对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方面内容,开设相关课程。二是利用入学毕业教育、企业实习、社会实践、预就业、企业家讲坛、校友报告会及重大活动开展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教育。三是通过演讲、作品、技能比赛、寝室文化、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活动,开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四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学习,和感恩活动等专题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职业素质教育制度化、常规化、实用化,做到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相融合。

二、“四双、五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

轻化工程系借助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东风,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在培养轻化类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2012年染整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化学制药技术和应用化工专业分别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个;出版教材六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专利二十四项;完成江苏省科技厅的科技支撑、农业支撑、苏北特色等数十项科研课题项目研究;拥有“江苏省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一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三十多家;多次在全国性的学生染色打样、化学检验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和个人一、二等奖;每年5~6项的江苏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立项;双证书获取率(毕业证书、技能证书)达99%,一次性就业率在98%以上。近年来,由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三、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承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呢?高职院校只有在创新型人才模式上多加研究和实践,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一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在服务社会的职能上多下功夫,专业建设才有特色,才有成效,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利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进行高职专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26-29.

[2]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教育科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3]吕希奎,周晓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2):15.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培养模式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培养创新型播音主持人才的思考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