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创新、生产率与企业出口决策

2015-12-15吴飞飞邱斌

软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产品创新生产率

吴飞飞 邱斌

摘要:在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创新对企业出口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得出实施产品创新的企业更能匹配国外消费者偏好,进而成为出口企业的概率更大。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从多个层面证实了这一结论,且产品创新对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企业、不同所有权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得出,规模经济效应、生产率悖论、人口红利等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出口所表现出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产品创新;生产率;出口决策;生产率悖论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11.03

中图分类号:F273;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11-0011-05

Abstract:In the framework of heterogeneous trade theory,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product innovation on firms export decisi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suggests that, firms with more product innova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be exporte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confirm that, product innov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ncrease firm propensity to become an export by the panel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export performance include scale economy effect, “productivity paradox” and demographic dividend.

Key words:product innovation; productivity; export decision; productivity paradox

1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的国际化策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1]。以往很多研究都将创新活动视为企业生存、发展和市场策略实施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2, 3]。当异质性贸易理论被提出后[4],从微观角度考察企业创新行为对企业出口决策和出口边际影响就成为了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5]。根据Zakic等[6]的定义,产品创新具体是指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更新以及新产品的商业化,而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动机主要在于企业通过提供匹配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来追逐自身利润最大化。Caldera和Buston在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下引入企业创新因素而内生化生产率得出,进行创新的企业能够通过升级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克服出口固定成本而获得对外出口优势[7,8]。

已有学者对企业实施产品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Yong等[5]的研究总结:企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是影响企业以何种方式进行创新的首要考量因素[9]。在产业化初期或在一个新的产业中,由于很难捕捉到消费者的真实消费偏好,企业更有可能在产品创新中通过不断纠错来满足尚不确定的消费者偏好变化。Cassiman等[10]研究得出,是产品创新而不是工序创新推动了小型企业对外开展出口活动。而且,所处市场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产品创新。因为在小规模市场上,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发挥,企业投入资源用于开发出适应消费者偏好的新产品的成本相比于采用新的生产工序流程所支付的成本更低[11, 12]。此外,Pavitt[13]指出,产业本身的要素投入特征也是影响企业选择创新形式的关键因素,如技术密集型行业(如光学仪器行业、信息产业、电子通讯业、生物医药行业等)更倾向于进行产品创新活动。

开放条件下的企业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更加复杂的消费者偏好变化。可初步推断,开展产品创新活动更多的企业出口的概率更大。其机理在于:一方面,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会通过产品创新来提供新的产品以满足国外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偏好。Becker和Egger[14]研究指出,产品创新和工序创新的联合作用能够提升企业的出口倾向,而产品创新对出口决策的影响更具决定性。一般而言,为开拓更大的市场,企业会通过产品创新来适应国际化过程中的国外消费者与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差异。另一方面,贸易的自由开展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不得不通过创新活动来应对市场收益的下降。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偏好更趋于变化迅捷且不可预期,这倒逼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用于产品创新来满足难以捕捉的消费者需求。

2相关理论分析

沿用Hallak和Sivadasan[15]等的研究,代表性消费者的偏好是CES效用函数形式:

这表明,企业要提供匹配消费者需求偏好程度更高的产品,并不意味着需要面临更大的生产率,这还取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异质化程度(σ)、生产成本对产品创新的敏感程度(β)、企业的固定成本类型(F0,f)等因素。由于更能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会更高,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在面对差异化需求偏好时,企业拥有通过产品创新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偏好并进入该市场的内在激励。

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进程下,理性的国内厂商拥有强烈的产品创新意愿以成为出口厂商。其内在逻辑在于:为了寻求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利润空间,在全球化趋势下国内企业拥有升级目前所处状态的内在驱动,由于出口的固定成本相对于FDI的固定成本更低[5, 15, 16],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会首先考量通过产品创新来为国外市场提供符合国外市场消费者偏好的产品以成为出口企业。因此得出结论,实施产品创新的企业更易成为出口企业。

3模型设定与指标度量

本文的计量模型设定及实证分析主要是检验理论假说,即产品创新能力更强的企业更易成长为出口企业。

31计量模型设定

基于理论分析结论,本文将建立如下probit模型:

32指标度量

(1)核心解释变量。根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信息,并参考张杰等[3]的做法,本文采用研发费用(lnrd)和新产品销售占总销售的比重(rationew)等来衡量产品创新。

(2)其他控制变量选取如下:①企业的生产率(tfp)。新新贸易理论[4, 16]强调了生产率会对企业出口决策产生决定性影响,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克服出口所面临的固定成本问题而成为出口企业,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由于无法克服出口中的固定成本问题而只能供应于国内市场。本文采用LP方法测算企业生产率。②企业规模(size)。根据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更容易在企业规模更大的企业中实现;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所拥有的资源越多,就会进行更多的产品创新。本文用总产出指标的自然对数来测算企业规模。③人均工资(wage)。人均工资越高说明企业的用工成本越高,这将削弱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不利于企业进行出口;同时,工资越高也可能是由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这将有利于企业塑造出口优势。该指标用企业工资总额与年平均职工人数的比率来测算。④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加入国有资本(gy)、港澳台资本(gat)和外商资本(ws)等变量用于考察不同资本所占份额对企业出口行为影响。一般而言,国有资本越多的企业,国内垄断势力越强,寻求出口动机越弱,同时进行的产品创新也越少,越不容易出口;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越多的企业,产品创新意识更高,对海外市场的开拓能力更强,利用中国作为出口平台的动机也更强,更容易成为出口企业。

33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参考谢千里[17]、盛丹[18]的做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一定的剔除,最终获得28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样本数据。

表1列出了2007年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基本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出口企业的产值规模、从业人数、工资水平等指标均高于非出口企业,这说明出口企业之所以能够对外出口部分源于其自身的规模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此外,“生产率悖论”现象再次在本文研究中得以表现。而从反映产品创新的4个指标来看,无论是进行产品研发的企业比重,还是产品研发的规模水平,出口企业均远远高于非出口企业。这是因为,进入国际市场领域的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偏好,这就迫使出口企业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产品创新以满足目标市场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消费者需求偏好。

4计量结果分析

在实证分析部分,将从多个层面来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说,即产品创新企业更易成为出口企业。为了克服内生性问题,本文将产品创新变量做一阶滞后期进入回归方程。

41总体分析

总体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得出,用两种不同指标衡量的产品创新均对中国企业出口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即实施产品创新的企业成长为出口企业的概率更高。这是因为,由于国内外消费者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特征、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价值观念等差异,造就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差异很大,如对产品外观、质量、性能等属性的偏好存在明显的差异。只有实施产品创新的企业,才能针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变化及时改进原有产品,提供为国外消费者所接收的产品,进而成长为出口企业。

此外,从表2还可得出,生产率(tfp)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再次验证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存在的“生产率悖论”现象[19, 20]。由于大量出口贸易的存在,使得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反而更易出口,原因在于,很多加工贸易企业为外资所控制,一般具有明确的出口渠道,且受惠于国家对企业出口的种种鼓励措施(如出口退税、融资扶持等),这使得企业出口面临的固定成本降低许多,而低生产率和低出口固定成本的联合作用使得“生产率悖论”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规模对出口决策的影响显著为正,这符合新贸易理论的经典论断,即规模更大的企业,将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其成为出口企业。平均工资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是显著负向的,这与中国要素禀赋特征所决定比较优势相符合,即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劳动力相对丰裕所形成的用工成本优势。

此外,国有资本参与程度更高会对企业出口决策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程度更高会对企业出口决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在其垄断势力的庇佑下,销售活动更多集中于国内市场而出口激励大大弱化;而外资企业利用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和出口平台的动机更强,更容易进行对外出口。

42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分组分析

参考谢建国的分类[21],对于所选取的制造业行业按照要素密集度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重新进行分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由于lnrd、rationew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说明在三类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中,均是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成长为出口企业的概率更大。无论何种要素密集型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其出口产品必须要与目标市场消费需求偏好相吻合。而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特征等因素综合决定的需求偏好往往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使得实施适应于当地消费偏好的、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成为各类企业能否成功出口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了考察各类行业中产品创新对出口决策的相对重要性,本文计算了产品创新指标的标准化系数。其公式如下:δ′Χ=δx×sd(Χ)sd(exportdum),其中,δΧ和δ′Χ分别为原始系数和标准化系数,Χ=lnrd或者rationew,exportdum为企业是否出口,sd(·)为该变量标准差。如果该系数越大,说明该产品创新对出口决策的影响程度越高。结果如表4所示。

从标准化系数来看,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影响最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次之,劳动密集型行业最次。可能原因在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多为标准化产品,企业出口对产品创新的依赖程度最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但需要一定的技术改进以适应目标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产品创新对企业出口的重要性也很高;而资本密集型行业是国际市场上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同类型产品存在多样化选择,且不同出口目的地消费者存在明显的需求差异,产品创新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最大。

其他结论均与总体分析一致。所不同的是,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有资本参与更多的企业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出口。这是因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大量的资本投入和精尖的技术含量为其主要特征,而国有企业拥有明显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因此国有企业也就成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生力军。这与现实也十分吻合,如高铁、核工业等项目的对外出口企业无不隶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

43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分组分析

为了深入考察企业所有权的差异对企业出口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将总体样本划分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两类,重新进行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预期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再次得以验证,即产品创新的企业更易成长成为出口企业,且这一结论不受所有制差异的影响。

表6列出了内外资企业产品创新指标的标准化系数。从表6来看,产品创新活动对内资企业出口决策的重要性远大于外资企业。原因在于,其一,外资企业利用中国质优价廉的劳动资源和相对宽松的环境管制而把中国作为出口平台的动机更强,因此其主要进行针对性的生产经营,而对自身的产品创新依赖相对较低;其二,受限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偏低,相比于外资企业而言,国内企业在产品“走出去”过程中可能尚未跨越其产品国际化所需的“门槛”,这使得中国企业要想成为出口企业需要更多的产品创新来满足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其三,从产品研发对出口决策影响的边际效应角度来说,可以共享母公司或其他分公司研发资源的外资企业,其本身的产品创新对出口所产生的边际效应更小。内资企业在出口中对于产品研发的依赖性更高,这说明内资企业要成长为出口企业需要前期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产品研发,以满足出口目的地市场的消费者需求。

5结论与启示

在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下,本文研究了产品创新活动对企业出口决策产生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均得出,实施产品创新更能匹配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偏好,其成为出口企业的概率更大。其中机理在于,实施产品创新的企业能够及时跟踪国外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变化,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和优化,进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生存和发展。进一步分析还发现,生产率悖论、用工成本优势、规模经济效应等是中国制造业出口普遍存在的特征;此外,国有资本参与不利于企业出口,而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参与有利于企业出口;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对于产品创新依赖性更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其次,劳动密集型最次;内资企业出口比外资企业对产品创新的依赖程度更大。

对于中国企业的产品“走出去”而言,前期的产品创新十分关键,产品创新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国际化策略的成功与否。对于内资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而言,通过产品创新开发出满足目的地市场消费者偏好的产品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的研究也说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仍旧低下,国际化进程推进依然十分缓慢。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在要想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中,仅仅出现大量的出口企业是远远不足的,促进更多的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加快完成的转变。政府可通过政策导向或技术引进等方式促使出口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培育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引领有实力的出口企业逐步向跨国企业转变。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 40(2): 231-232.

[2]Ganotakis P, Love J. R&D, Product Innovation, and Exporting: Evidence from UK New Technology Based Firms [J].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11, 63: 279-306.

[3]张杰,张培丽,黄泰岩. 市场分割推动了中国企业出口吗[J]. 经济研究,2010(8):29-41.

[4] Melitz M.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 2003, 71(6): 1695-1725.

[5] Yong J J, HeaJung H. Product Versus Process Innovation and Firms Global Engagement [R]. APTS Working Paper, 2014.

[6] Zakic N, Javonovic A, Stamatovic M.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 and Business Process Innovation [J].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2008, 5(1): 17-29.

[7] Caldera A. Innovation and Exporting: Evidence from Spanish Manufacturing Firms [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10, 146(4): 657-689.

[8] Buston P. Trade Liberalization, Exports, 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 on Argentinian Firm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 101(1): 304-240.

[9] Bos J, Economidou C, Sanders M. Innovation over the Industry Life Cycle: Evidence from EU Manufacturing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13.

[10]Cassiman B, Golovko E, MartinezRos E. Innovation, Exports and Productiv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10, 28(4): 372-376.

[11] Melitz M, Trefler D. Gains from Trade When Firms Matter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2, 76(2): 91-118.

[12] Guerzoni M. The Impact of Market Size and Users Sophistication on Innovation: The Patterns of Demand [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10, 19(1).

[13] Pavitt K. 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 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 [J]. Research Policy, 1984, 13: 343-373.

[14] Becker S, Egger P. Endogenous Product Versus Process Innovation and a Firms Propensity to Export [J]. Empirical Economics, 2007, 37(3): 1-26.

[15] Hallak J C, Sivadasan J. Firms Exporting Behavior under Quality Constraints [R]. Working Paper, 2009.

[16] Helpman E, Melitz M, Yaeple S. 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1).

[17] 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 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J]. 经济学(季刊),2008(7):809-826.

[18] 盛丹,包群,王永进. 基础设施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集约边际”还是“扩展边际”[J]. 世界经济, 2011(1):17-36.

[19] 李春顶. 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 世界经济,2010(7):64-81.

[20] 孙少勤,邱斌,唐保庆,赵伟. 加工贸易存在“生产率悖论”吗?——一个经验分析与理论解释[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2):75-91.

[21] 谢建国.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03(7):34-39.

[22] 程中华. 集聚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 软科学,2015(5):41-44.

(责任编辑:辜萍)

猜你喜欢

产品创新生产率
教育人力资本与社会保障“增长陷阱”的跨越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研究
拓宽非公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研究
供应链协同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现状、效应与策略
民营企业融资的障碍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