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精度磁测及激电中梯方法在新疆尼勒克县乔拉克萨依一带铜矿中的应用

2015-12-12

新疆有色金属 2015年4期
关键词:磁测激电测区

王 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乌鲁木齐830011)

高精度磁测及激电中梯方法在新疆尼勒克县乔拉克萨依一带铜矿中的应用

王 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乌鲁木齐830011)

对新疆尼勒克县乔拉克萨依铜矿进行高精度磁测、大功率激电剖面测量工作,目的在于通过激电异常,查明该区的激电异常分布,了解激电异常的强度、规模,异常体的分布范围等情况,为下一步工程布设提供物探依据。

高精度磁测大功率激电激电测深异常分布

1 矿区区域地质概况

工作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塔里木板块(Ⅲ)伊犁微型板块(Ⅲ1)阿吾拉勒-伊什基里克石炭-二叠纪裂谷带(Ⅲ16)。该区由前震旦纪和加里东褶皱基底上生成的伊犁石炭纪裂谷演化而成,早石炭世早期是裂谷全盛期,火山活动普遍而剧烈;早石炭世早期末,伊宁运动使阿克沙克组滨海相复陆屑碳酸盐建造不整合于大哈拉军山组之上;晚石炭世裂谷进入晚期发展阶段,以杂色火山质复陆屑-碳酸盐建造为主,偶有海陆交互相火山岩分布;晚石炭世裂谷封闭;早二叠世进入陆相裂谷的短暂发展期,双模式火山岩发育;新源运动使上二叠统磨拉石建造不整合于下二叠统火山岩之上。工作区位于群吉复式向斜南翼,喀腊巴萨依断裂的北侧。

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1 地层密度及磁性特征

根据前人资料,本区各类岩石物性的基本特征为:正常沉积碎屑岩类多为低磁、低极化及低-中等电阻率,且其密度较低、变化量不大;侵入岩类磁化率、剩磁、极化率、电阻率、密度等参数均较沉积岩类相对偏高;火山岩类物性参数变化量大,总体超向于随岩石基性成分增加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及电阻率增高。变质岩的物性取决于原岩的岩性与变质差异;而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石与一般岩石相比,多具有高的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极化率、密度及较低的电阻率,据此可区分此类岩石和一般岩石,寻找隐伏矿体。

2.2 重力场特征

西天山地区是新疆最大的布格重力异常区,其范围很大,形态不规则,有2个异常中心,重力值由异常中心向两侧逐渐升高。普查区在新疆1∶200万重力图上为重力低值区。

2.3 磁场特征

区域航磁研究表明,西天山主体为一个磁异常区,异常区总体呈北西向,西部宽,东部窄,呈一楔形。异常强度为-200~-400T。其内包括伊犁-新源-巩乃斯正异常带,普查区在新疆1∶200万航磁图上为宽缓正异常。在其北部的依连哈尔尕山地区也存在一条正异常带。

3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区内铜、铅、锌、金、银等矿产与一定地层赋矿层位关系密切,绝大多数金属矿产的形成与华力西期浅成-超浅成中酸性斑岩有着成生联系,构造则是控制矿产形成和分布的最重要条件,尤其是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构造复合,明显控制着铜多金属矿产形成与分布。

3.1 地层条件与成矿关系

区内铜多金属矿化主要赋存于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浅海相火山岩建造和下二叠统乌郎组陆相火山岩或火山熔岩内,主要赋矿层岩性为杏仁状安山岩、钾质流纹斑岩、安山质砾岩、砂岩夹安山质玄武岩,如巴斯尔干铜矿点、琼布拉克铜矿点、阿克秋别克铜矿点、铁木尔艾力萨依铜矿点等。

3.2 成矿岩浆条件

区内铜多金属矿(床)点的形成与华力西中晚期浅成-超浅成石英钠长斑岩或斜长花岗斑岩关系最为密切,主要岩石序列为流纹斑岩-钠长斑岩-石英钠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闪长斑岩-角闪安山玢岩,具有次火山岩特征,这些中酸性斑岩与铜矿化关系密切。

3.3 构造条件与成矿关系

区内东西向构造制约着华力西期火成岩及赋矿层的展布和铜多金属矿床(点)的总体分布。北东向扭动构造控制着各矿化点或异常浓集中心区的展布。北西向构造则控制着一系列铜多金属矿床(点)呈串珠状展布,其派生“入”字形扭动构造为控制矿床(体)构造。三组方向构造复合地段成矿最为有利。

4 工作任务

设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1∶10000磁法扫面17.9km2,1∶10000激电中梯6.5km2。

5 资料数据处理及解释

5.1 地面磁测资料异常特征及解释

解释思路:

(1)根据原始磁异常ΔT等值线异常形态、强度,结合磁异常ΔT平面剖面异常形态、强度、梯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搜集的工作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引起ΔT磁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2)推断断裂构造的原则:正负磁场过渡带和正磁场中的低值带;较大或较平稳磁场中的低磁或负磁异常带以及平稳场中的串珠状磁异常;磁异常的错动、扭曲、变形、宽度突变等,结合区内地质情况作为此次确定断裂构造的依据。

经过对△T平面等值线(图1)分析,全区磁异常分布特征:从磁异常的平面分布特征上可以看出:测区由东南向西北,磁场值表现为正-负-正的态势,高磁力异常分布在测区东南部。在工作区的西北部,异常幅度较小的正磁异常存在,其异常形态为条带状,编号为M-1异常。在工作区的东南部,磁异常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正磁异常,无明显的负磁异常存在,编号为M-2异常。测区中部分布有一条北东东向的负磁力异常带,贯穿测区,和F1号断层位置吻合,证明此负磁力异常是由于断裂破碎带所引起。

M-1号异常位于测区西北部,异常幅值不高,呈条带状,由于测区边界控制,异常未封闭,异常变化范围多在400~800nT之间变化,异常极大值为914nT,地表为第四系覆盖,推测其磁异常多为岩体所引起。

M-2号异常在工作区的东南部,磁异常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正磁异常,无明显的负磁异常存在,异常变化范围在600~1800nT,异常极大值为2024 nT。异常处于下二叠统乌朗组上段中,地表出露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和安山玢岩,并有大面积的花岗岩体出露,局部有花岗闪长岩、闪长岩、花岗斑岩的出露。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分析,矿体均为花岗斑岩、钾长花岗沿破碎带侵入于乌郎组中段的安山岩、玄武岩、安山质凝灰岩交代富集而成,火山岩既提供成矿物质,也是矿床富集的控矿岩石,证明该异常区属于成矿有利地区,有进一步工作潜力。

图1 新疆尼勒克县乔拉克萨依一带高精度磁测△T等值线平面图

5.2 激电资料数据处理及解释

依据观测总精度,按公式ηa下限=(1+3Mηa)η背景(ηa下限为异常下限,Mηa为均方相对误差,η背景为背景值),求出异常下限值ηa下限,ηa值高于ηa下限的称之为异常;ηa值低于ηa下限的称之为正常场。ρa参数做为辅助资料解释ηa异常。

根据对全区3766个观测点的数据统计,全区视极化率值的变化范围为0.9%~2.5%,平均值约为1.2%,视极化率平均值相对偏低,由此可初步认为本区属于弱激化地段。

根据极化率平均值和测区视极化率质检观测均方误差值确定本区视及化率异常下限约为1.4%。

视电阻率在250~1300Ωm之间,整个测区视电阻率值偏小,本区电阻率属中低阻特性。

从图2及图3中所反映的工作区电性变化特征,此次工作所发现、圈定出3处高极化率异常区,分别编号为JD-1、JD-2、JD-3,这三处异常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北部及南部。其中JD-3极化率异常形态规则,其极化率异常范围为2.0~3.5,对应电阻率为属于中低电阻率异常区,属于成矿有利地段。

JD-1、JD-2号异常位于测区西北部,极化率异常值变化范围在1.6%~2.4%之间。其中JD-1异常有多个条带状的局部异常组成,JD-2异常呈近似条带状。两处异常均可视为建立在相对背景场上的中等强度异常,跟岩体有直接关系。

JD-3号异常位于测区东南部,异常呈半圆弧状,极化率异常值变化范围在2.0%~3.5%之间变化,异常强度较强,面积也相对较大,对应电阻率在200~500之间变化,属于中低阻高级化区域,属于现对高背景场中的中等强度异常。异常位于花岗岩分布区、下二叠统乌朗组中段地层接触带附近,主要岩性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根据地质资料认为下二叠统乌朗组中段地层是成矿围岩,花岗岩侵入体是成矿母岩,推测异常为斑岩型铜多金属硫化物引起,其高值中心带可能是构造带,此异常区内具有形成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条件。

10.16206/j.cnki.65-1136/tg.2015.04.018

猜你喜欢

磁测激电测区
亿隆煤业地面瞬变电磁技术应用
大功率激电测深方法在豫西董家埝银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封面“海洋地磁测量立体探测场景图”介绍
河北省尚义大青沟测区元素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与激电中梯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大功率激电测量在冀北温家营—马家沟银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高精度磁测技术在塞拉利昂北方省GPAFAYA铁矿勘查中的应用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高精度磁测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分析
轮轨垂向力地面连续测量的复合测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