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状无形之物 绘难摹之曲

2015-12-09李继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江州琵琶行白居易

人人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东西;但美的东西,常常是人人都喜欢的东西。就比方说《琵琶行》吧,它的美是公认的,以至于“胡人能诵琵琶篇”,遗憾的是很多人能感受到它的美,却不能鉴赏它的美,因此,教授《琵琶行》,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品味、鉴赏它的美。

引导是一门学问,是学问就得研究。经过反复研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欣赏《琵琶行》。为了方便记忆,我将这三个环节简称为“三”“二”“一”。

先说“三”。“三”就是琵琶女的三次演奏。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人对音乐的精彩描写。这三次演奏依次为:

江头送客闻琵琶(“浔阳江头夜送客”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江上聆听琵琶曲(“寻声暗问弹者谁”至“唯见江心秋月白”)

重闻琵琶青衫湿(“感我此言良久立”至“江州司马青衫湿”)

欣赏音乐,自然要重点欣赏那内容丰富饱满的主体音乐——“江上聆听琵琶曲”了,可音乐无形,最难描摹,诗人是怎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呢?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细细品味,然后明确: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借助比喻将音乐比作“急雨”“私语”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的特点。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这句诗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美妙。

此外,“嘈嘈”“切切”“嘈嘈切切”等叠词、拟声词的使用,“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叙议结合、妙语点睛的手法,对音乐的描写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说“二”。“二”就是诗人和琵琶女的两种人生经历。

琵琶女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十三岁就学成琵琶技艺,每次弹罢琵琶,艺术大师们都叹服不已,京都的豪富子弟们都争着献彩,琵琶女在欢笑中度过一个个春秋,后来年纪大了,红颜褪尽,嫁给商人为妻,漂泊沉沦,形容憔悴。更深夜阑时,每每想起少年时的欢乐,琵琶女不禁涕泪纵横。

诗人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

这两种人生,本来像两条轨道,永不相交,但是音乐使这两条人生轨道有了交点。我们这才明白,诗人泼墨如水地写音乐到底还是为了写人,为人诉说身世作音乐性的渲染,这就是我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所在。

最后说“一”。“一”就是一种情感。诗人和琵琶女,从表面上来看,一个是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是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他们有太多的不同。可是,从诗里诗外来看,他们又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

从诗里看,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

从诗外看,早年,琵琶女善弹琵琶名满京城,诗人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后来,琵琶女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诗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这些经历又是何其地相似?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落千古失落者之泪,发千古失落者之声。在这里,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

正所谓同病相怜,同声相应。所以,诗人在听了琵琶女的琵琶语和她的自诉后,会一声浩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李继红,语文教师,代表作有《独自绽放》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州琵琶行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
即事
《江州帖》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华氏经营江州与家族网络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