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媒体微信运营人的亲历与“切肤之痛”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微信公众号版权保护的思考

2015-12-09宋春风

中国记者 2015年5期
关键词:南国原创日报

□ 文/宋春风

一位媒体微信运营人的亲历与“切肤之痛”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微信公众号版权保护的思考

□ 文/宋春风

2015年初,新华社连发三稿,抨击微信公众号抄袭成风,一句 “1人原创,99人抄袭”令人感同身受。作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媒体微信运营人员,我对此种苦恼现象的体会更深、更具体。

作为广西最大的传媒机构和新闻内容生产者之一,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旗下各报及新闻网站的区域影响力巨大。依靠传统媒体的策划和采编实力,集团旗下15个微信公众号: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等,每天生产最多的广西原创新闻内容,却也因此成为微信抄袭风中广西地区的最大受害者。

此外,抄袭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内容上,南国微生活“nanguowei”是南国早报网旗下生活资讯移动端品牌,昵称“小南南”, 南国早报网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二者都已经获得国家商标注册,是南宁新媒体响当当的品牌!”,就连受法律保护的LOGO、昵称“小南南”都被盗用……

微信公众号抄袭之风严重到了什么地步?原创内容生产者们有何应对之策,能否起作用?就纸媒而言,原创内容的新媒体版权保护,路在何方?

“1人原创,270人抄”的“被抄袭”纪录

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gxrb2013”的一条微信曾创下两个“广西纪录”:阅读量最高、被抄袭次数最多。

2014年12月20日,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微信内容《南宁-广州动车票价、车次大曝光》,短短一星期内,阅读量达86万次,创下广西微信公众号单条阅读量纪录。同时,这条微信还创下了另一个纪录——被抄袭次数最多。经搜狗搜索统计,发现这条由广西日报微信编辑根据铁路时刻表整理分析,图、表、文比较每天广西各个城市到广州、深圳的动车数量、票价、运行时间的微信,竟有270篇标题和内文几乎一模一样的“孪生微信”,而如果算上稍作修改、“整合”了部分其他内容的,则达到812篇。这其中,仅仅128篇标明来源为“广西日报”。但广西日报微信版权声明要求“转载前须获得书面同意”, 0篇获得授权。

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gxrb2013”的遭遇不是个案。《南国早报》是广西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其微信公众号“gx_ ngzb”在广西也极受欢迎,却也无奈成为众多公众号的“奶妈”。《南国早报》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邓盛龙表示,所负责公众号的每日原创内容被大量抄袭,有的公众号“抄”成习惯,一周至少抄袭3次。广西“三月三”节日期间,《南国早报》发布微信《全国人民周一都在上班,广西人笑了》,立刻被30个微信公众号“借鉴”;《全国人民周二都在上班,广西人笑了》,很多《全国人民今天都在上班,广西人笑了》又大量出炉。而《美味的草莓,有可能是“温柔杀手”,昨天已有南宁的小伙伴中招!》《南宁一富商为壮阳花144万宰杀3只老虎》等阅读量过5万的微信,也被20多家广西、广东的公众号一字不改地抄袭。

“君子式”的维权之困

如何保护微信原创内容版权?《广西日报》《南国早报》自2013年诞生之日就一直努力探索。两个微信号运营后不久,编辑发现抄袭问题严重,不约而同地在两个微信号每条微信末尾注明了版权声明:“本微信号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应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但与疯狂的逐利相比,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式声明收效甚微。声明挂出半年多,随着微信、公众号越来越火,《广西日报》与《南国早报》的微信号被抄袭现象也愈发严重。

今年1月22日,腾讯终于“亮剑”,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原创声明”功能。向微信系统申请了原创声明的微信文章发布后,当其他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转发已进行原创声明的文章时,系统会为其注明出处。

但效果差强人意。第一,业内对“抄袭”“整理”“借鉴”并没有一条约定俗成的界线。不少“精明的”公众号编辑将同一篇微信内容“上下腾挪”改换次序,或稍微添加内容,成功躲过“原创声明”系统审查。第二,即使系统成功地对抄袭文章标明出处,但如此一个轻描淡写的动作,对抄袭者并没有警示作用。

鉴于第二点,2月3日,腾讯微信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对微信公共号作品抄袭等侵权行为做出从删文到封号等相应的处罚。4月份起,腾讯将“原创保护”功能扩展到自媒体,收到内测邀请的自媒体也可同样“享受”此原创保护资格。

但这几个“大招”实际的执行效果仍不如意。腾讯出手的两个多月来,《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的编辑不只一次收到类似腾讯微信回应:您关于XXX的抄袭侵权举报证据不充分,未予以通过。如何达到证据充分?如何界定“抄袭”“整理”“借鉴”?在业界尚无定论时,腾讯微信似乎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就纸媒而言,举报互联网抄袭侵权仍是一条举证难、时间长、投入大、回报少之路,这正是现实中不少被侵权公众号放弃举报的原因。而抄袭者却因抄袭成本低、见效快、风险小、回报大,毫不避忌地继续侵权。

原创内容的新媒体希望之路?

事情似乎在2015年4月下旬有了转机。4月22日,国家版权局正式发布《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规定互联网媒体转载他人作品,应当遵守著作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必须经过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并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作品来源。

仅仅两天后,4月24日,广西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柳州市首例“自媒体”著作权案:广西柳州一家科技公司微信公众平台未经许可转载他人拍摄的照片且未署名,一审被判赔偿原告2800元并在当地媒体上公开道歉。

国家版权局此一通知,虽然从法律层次来说,还不属于法的范畴,打官司没办法引用,但对规范国内网络媒体发展环境、拒绝提供“免费午餐”提供了一项重要依据,对传统媒体维护自身版权打了一剂“强心针”。

同时,执法和管理部门仍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加大著作权行政处罚力度,开展著作权行政执法,以迅速警醒相关从业人员。

第二,提高判赔标准,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并降低举报门槛。在柳州市首例“自媒体”著作权案中,胜诉的原告梁先生表示,此次官司共耗时半年时间,光是交通、电话费即支出4000元。但是,其花费大量时间拍摄的4张照片,仅获得了2800元的赔款,而被告的一次广告收入或许就超过了此数字。这样费力不讨好的维权,打击不了侵权者,也无法激发原创者的再创作积极性。

另一层面,而作为微信平台提供商,腾讯应提供此两项服务:第一,配合《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提供支付功能,实现“先授权、先付费、后使用”。第二,仿效成熟稳定的全球多个论文原创性/抄袭检测系统,尽快推出微信原创性/抄袭检测系统,解决当前原创者、抄袭者、腾讯微信之间关于是否抄袭的争议。

(作者是《广西日报》新媒体部主任)

猜你喜欢

南国原创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红豆生南国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南国神草金不换
南国牡丹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红豆生南国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