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2013年麻醉性镇痛药品使用趋势分析

2015-12-08谢瑞祥毛行钟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贴剂羟考酮吗啡

余 炜 谢瑞祥 毛行钟

2011—2013年麻醉性镇痛药品使用趋势分析

余 炜 谢瑞祥 毛行钟

目的 探讨2011-2013年福建省肿瘤医院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使用趋势,为麻醉药品的科学管理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测定药品的利用单位,通过用药频度(DDDs)分析用药情况。根据药品用量和DDDs的排序,对该院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各药品的DDDs进行排序,发现2011—2013年DDDs排序前2位的药品基本不变,在DDDs绝对值上主要是盐酸羟考酮控释片(40 mg)2013年较2012年有较大增长,以及小剂量羟考酮控释片(5 mg、10 mg)出现环比上升。芬太尼贴剂(2片)、盐酸羟考酮控释片(40 mg)和硫酸吗啡缓释片(30 mg)3年中DUI均大于2;而盐酸哌替啶3年中的DUI均小于0.5;其余药品的DUI接近1。吗啡注射剂和可待因片剂3年中的B/A值均大于1;盐酸羟考酮控释片(5 mg、10 mg、40 mg)B/A值均≤1。结论 肿瘤医院对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使用逐渐趋于合理,今后仍需重视推行使用新剂型(如芬太尼透皮贴剂、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并注意加强各类镇痛药品的使用特点宣教,做到合理正确使用药品以及发现其不良反应,最大程度地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痛;麻醉性镇痛药品;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药品利用指数

目前,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对于患者来说,长时间使用麻醉性镇痛药品会产生药品成瘾和心理依赖,但该药品却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提高其平均生活质量。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使用要求比较严格,都有其控制剂量和使用频率,通常情况下不能超过2 d,连续性使用时,不得超过7 d,且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由专业人员严格监管[1]。近年来,随着国内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麻醉性镇痛药品的用量也随之上升,本研究就2011—2013年我院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1—2013年我院麻醉性镇痛药品使用数据,包括药品规格、使用数量和销售金额等。

1.2 研究方法 限定日剂量(DDD)是指用于成人的可达到主要治疗目的药品平均日剂量,根据《新编药品学》(17版)[2]及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确定。用药频度(DDDs)=总用药量/该药品的DDD值并进行排序分析,以衡量药品的使用频度。药品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计算各种药品的DUI,评价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医药品的B/A值[3](B=销售金额排序,A=药品DDDs排序)可反映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数是否同步化,比值接近 1,表明同步良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结果

对各药品的DDDs进行排序,发现2011-2013年DDDs排序前2位的药品基本不变,在DDDs绝对值上主要是盐酸羟考酮控释片(40 mg)2013年较2012年有较大增长,以及小剂量羟考酮控释片(5 mg、10 mg)出现环比上升。芬太尼贴剂(2片)、盐酸羟考酮控释片(40 mg)和硫酸吗啡缓释片(30 mg)3年中DUI均>2;而盐酸哌替啶3年中的DUI均<0.5;其余药品的DUI接近1。吗啡注射剂和可待因片剂3年中的B/A值均>1;盐酸羟考酮控释片(5 mg、10 mg、40 mg)B/A值均≤1,见表1。

3 讨论

吗啡口服给药是《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推荐的首选给药途径。由于口服吗啡给药使用方便,剂量大小可根据癌痛程度及时调整,且无“天花板效应”,多年来其一直作为治疗癌性疼痛的基础药品。近年来,随着其他各类新型镇痛药品的推广,普通吗啡片剂的使用量趋于减少;缓控释剂型较普通片剂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可用于慢性癌痛的长期治疗;而吗啡注射剂由于WHO止痛治疗原则中“口服为主”的制约[4],其用量逐年下降,但注射剂起效快,在晚期中重度癌痛和处理爆发痛的过程中仍有重要意义。

羟考酮控释片近年来销量明显上升,其销售金额和比重已跃居首位,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而起镇痛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高,镇痛效力是吗啡的1.5~2.0倍,但由于羟考酮控释片双释放相的独特药代动力学特点,需整片吞服而不可掰开服用[5]。芬太尼是强阿片类镇痛药品,透皮贴剂避免了肝脏的首关效应,药效持续时间长,且不良反应少,适用于因消化道功能障碍不能口服镇痛药品的患者[6]。需注意的是,本品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并应在给药后定期进行剂量评估,同时在更换贴剂时,其粘贴部位应在5 d后才可在相同的部位重复贴用。

表1 2011-2013年我院麻醉性镇痛药品的DDDs、DUI及B/A值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磷酸可待因片在我院近几年呈稳中有减的态势,原因可能与当前“三阶梯治疗”中的第二阶梯普遍弱化有关。芬太尼贴剂(2片)、盐酸羟考酮控释片(40 mg)和硫酸吗啡缓释片(30 mg)3年中DUI均>2;而盐酸哌替啶3年中的DUI均<0.5;其余药品的DUI接近1。吗啡注射剂和可待因片剂3年中的B/A值均>1;盐酸羟考酮控释片(5 mg、10 mg、40 mg)B/A值均≤1,提示这些药品价格相对较高,有经济效益,应用频度相对偏低。

综上所述,肿瘤医院对麻醉性镇痛药品的使用逐渐趋于合理,今后仍需重视推行使用新剂型(如芬太尼透皮贴剂、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并注意加强各类镇痛药品的使用特点宣教,做到合理正确使用药品以及发现其不良反应,最大程度地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1] 方丽红,吴坚可.如何加强麻醉药品的使用及管理[J].海峡药学, 2009,21(10):229-230.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7-169.

[3] 邹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与利用[J].中国药房,1996,7(5):215-215.

[4] 林晓泉,陈倩朝,黄红兵.我院癌症患者麻醉性镇痛药近十年用药趋势与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1):47-48.

[5] 谷慧峰,黄晓敏,艾红.三阶梯治疗晚期癌痛的认知和用药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6):53-54.

[6] 周永淮.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9, 16(8):1520-1521.

R971

A

1673-5846(2015)09-0029-02

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福州 350014

猜你喜欢

贴剂羟考酮吗啡
氢吗啡酮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镇痛效果
盐酸氢吗啡酮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普瑞巴林联合羟考酮对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
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羟考酮应用于无痛人流的研究进展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研究
阿瑞匹坦对癌症化疗患者口服羟考酮控释片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贴剂”贴走哪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