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

2015-12-08杨雅杰

人间 2015年36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创新

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6)

论艺术的改造功能与“坐而论道”

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211106)

摘要:在今天的大背景下,理论建设与学术研究尤为重要,它承接美术创作实践。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好像是一个工业链,理论是上游产品,如果梳理不清楚,想要出弘扬时代精神的作品是及为困难的。

关键词:理论研究;创作实践;创新

一、理论提高绘画创作与实践相辅相成

现代化进程中,各种过激思想不断地威胁着中国的学术界,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经不起现代力量的冲击而逐渐瓦解,新文化的出现很难与传统文化并驾齐驱。在西方价值与观念的双重打击下导致本土文化失去了原本的面目。一直以来画家都需要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但创造性的思维不能游离于传统文化,就像克拉孔曾指出的一样“一个社会要想从它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事。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悲剧”。

现在人的艺术想象力远不如过去的大师们那样,诗、书、画、印样样精通同时饱览名山大川、饱读诗书,心中自有丘壑。当今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都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很牢固,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画出格调、意境很高的作品是相当困难的。因此,理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意境”往往需要将学养、人品、阅历综合起来才能在画中呈现出来。想要画面有意境,就得搞清楚什么是绘画中的“意境”这一基本概念。这就涉及到了中国绘画对偶范畴原理知识。中国绘画中,把人的这种主体精神称为意或心,有时也称为情。故有写意,写心,写情之说。先从意象这一范畴谈起,意作为主体的思想,情感,与象——艺术作品中的客体形象,组成一对偶范畴,而意象作为一个范畴,又可与意境范畴相对偶。在文艺作品中,意象就是充分体现了主体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然而“境”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问题之一,鉴赏一幅山水画的优劣,往往以意境的高低为准。那“意境”又怎样去理解呢?唐代诗人刘禹锡云:“镜生于象外”。象作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是象内之象,而镜则是由象引发的象外之象。因此,镜的完成最终必须由欣赏着的联想去进行再创造才能获得。例如,王维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篇都是自然形象。这象,本来是秋山、雨水、明月、松树、山石、清泉等,但在这象外,产生了一种字里行间由欣赏者联想而获得的境界:安逸宁静,清幽娴雅。这种境界又进一步让人体味到一种意:超脱尘俗,与世无争。象的存在,使人观象而引发联想成镜,由镜又体会到意。象虽然是有限的,具体的,但没有它,欣赏者就无法获得联想的导火线。只有理解的东西才是深刻的,因此,了解了什么是绘画中的意境,在创作实践中就比较容易把握画面的整体感觉,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谈的不光光是绘画中的意境问题,旨在以意—象、意—镜这一对偶范畴说明把握中国绘画原理——章法论、笔法论、墨法论、创作论等,对于提高绘画创作实践水平是有内在联系的。光谈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必须将理论付诸实践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之,实践创作是亲力亲为,会给实践者带来宝贵的经验进而提高理论的创新。

二、以中国绘画艺术的革新——“四王”为例

师古,是对师的对象做翔尽深入的研究,是花了大功夫并进入学术研究层面的。所以,从中能得其精髓神韵,一般的临摹与进入精神深处研究的临摹是有着实质性区别的。清初“四王”不遗余力地继承并发扬古画的传统,对从五代董巨直至“元四家”的笔墨技法及理论性的知识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做了有史以来最细致的总结。虽然并没有游览名山大川,走的是师古的道路,但他们将心中所记典型的规律在自己的观念上重新综合、捏合、创造,又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做到心中自有丘壑。与此同时他们对南宗绘画深入研究,使后人更明确这一派绘画在民族绘画中的代表性与其重要价值。这些研究在现今看来,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四王”的所谓“仿古画”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更有自己的创造与革新。最好的例证就是“四王”中的王原祁,与其他前辈相比,王原祁更注重新颖的空间意识和更纯粹的空间结构,他进一步将中国山水画中的符号结构抽象出来,如矾块、矾头、双勾树、鼠迹点、水际小坡、苔草等加以分类,重新组合,更将倪云林的深远、黄公望的平远、王蒙的高远三者结合成一浑然新构的整体,丘壑开合更尽其妙。由此看来,要想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则不得不对前人的技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攀高峰。反之如果对绘画中理论性知识、所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不进行学习研究,那么对大师们作品的理解也不会很深刻,也许创造出的笔墨技巧在古人那里早已存在,造成目光短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对中国绘画艺术革新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学术研究与实践创作本身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的把握对实践创作水平的提高是重要方面。但只沉浸在学术研究中,把自己框死,脱离实践创作的轨道,学术研究水平也是一般的。反观,历史上的大家,如初唐苏轼,从这首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一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可以看出他在创作实践中的体悟,由于精通诗、画,这里阐述的有关形似的艺术见解出于他多年的创作实践。

三、余论

在国外人看来当前的中国画并不纯粹,认为宋元时期的中国画才是真正的中国画。现在的中国画确实存在这一现象,原有的中国画精神都游离出去了,从内在的审美上、技法上以及批评标准上和其它画种混淆。中国画的确是一个大课题,值得你付出一生的心血。学养、修为不到的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对山水的感受,更不要说去体会画中的内在精神和规律了。中国画是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国画一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和哲学挂钩的。所以画法上可以变,模样上可以变,但精神不会变,内在规律不会变。学术研究工作有其自身的价值,学者要保持恬淡的心态,不受外界功利的诱惑,使学术研究工作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向发展。学术研究往往伴随着艰辛,对今天的研究者来说,很多领域前人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要想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一步,需要走更长的路,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思路要明确,画家也好,理论家也好,要有相对博大一点的胸怀,要把自己的思想、理论、实践创作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通史.[中]王伯敏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0年

[2]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中]董欣宾 郑奇 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杨雅杰(1990-),女,汉族,江苏,硕士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美术史论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TB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62-01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创新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