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之策略

2015-12-05王平强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椋鸟课文教材

王平强

(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江苏 南京210037)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学生的多感官的体验参与。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主参与、自我体验的一种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多感官去体验,获得种种发现,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深刻而广博的体验。在体验中,学生不仅能逐渐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准确地把握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含义,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还能把学生带到原本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地方,带到原本离他们很久远的时代,把原本离他们很远的课文内容变得形象亲近,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治,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这不仅是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需要,也是开发巨大的发展潜能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自身生命活力,积累人生经验的需要。[1]

基于感官的多种策略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用眼、耳、鼻、手、脑、心多感官去体验、历悟,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体察,而且用脑子去思考、探究,用心灵去意会、感悟,以及站在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进行移情体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获得独特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与经验积淀。

一、基于教材之策略:多角度整合教材资源,寓体验于文本学习之中

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是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源头。新课程理念倡导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此呼唤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当前,很多教师大量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材本身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要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首先要加强对语文教材资源本身的充分利用。研究中,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这样的教学策略。如图1。

图1 基于教材整合的策略

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虎门销烟》一文为例就此策略试作分析。

(一)描摹引发式:语言描摹,引发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情感性较强,教师可结合文本背景与教材内容通过声情并茂地描摹渲染,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扣击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引发学生的体验。如例文教学中,教师可绘声绘色地描述鸦片的危害,告诉同学们鸦片毒性很大,上瘾后不易戒除,并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当兵的失去战斗力,做工的丧失劳动力,最终致人死命,流毒甚广……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充满激愤之情地描述,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悟。

(二)渲染诱发式:情感渲染,诱发体验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蕴藉的情,再通过自己独特体验的情感的传递,以情激情,使学生处于浓浓的文本情感氛围之中,进而受到强烈感染,诱发情感体验,实现教学情感的共鸣。如在例文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体会、想象礼炮轰鸣、群情沸腾的情景是怎样的,着重抓住“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等句子加以理解,感受当时的情感氛围。然后再分析原因,让学生体会到毒品的危害深广,人们恨之入骨,销烟大快人心。随着情感蓄积、情势加深,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的感染,自身心灵也得到情感的浸润。

(三)情境生发式:情境创设,生发体验

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或被人物形象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从而体会文本中的恬情妙趣。

例文《虎门销烟》描写的其实就是一个大场景。课文通过描述销烟时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教学中应反复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适时播放录像片,引领学生披文入境。学生仿佛亲临销烟现场,目睹群情沸腾的壮观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经意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由此生发出真实的情感体验。

(四)对比激发式:情感对比,激发体验

强烈的情感对比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情感或粗犷豪放,或涓细深沉;有昂扬高亢,也有郁抑低婉的。还有许多课文描述的是去国离乡、国仇家恨、宏图伟志之类的大是大非、大喜大悲之情的。这些情感往往是学生在和平、恬淡生活中难以触及或难以完全体验的,但教师只要引导得法,通过情感地鲜明对比,给学生以强烈震撼,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感“旋涡”,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与知识。

再如例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学生可以抓住“群情沸腾”感受到人们欢呼雀跃、欢声雷动的激动场面;还可能会想象到也有许多人在暗自抹泪,乃至号啕大哭,因为鸦片害得他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如今往事再现,悲恸不已……教师顺势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老百姓的心情悲喜交加的呢?引导学生在情感对比中进一步体会销烟壮举大快人心。在读议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销烟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随文本情感或喜或悲,从而深切地体验到文章主旨。

(五)忧患触发式:忧患意识,触发体验

教材中也有一些课文涉及到人类生存、地球生态、国家兴衰等内容,如《特殊的葬礼》(生态失衡)、《云雀的心愿》(洪水泛滥)、《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环境污染)等描写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文章,必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忧患”意识,触发学生对未来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恐惧,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的责任感。

读完《虎门销烟》,学生必然能认识到:鸦片不仅危害人的生命,同样也危及到国家存亡,中国人民倍受欺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那颗在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去激活语言文字、画面图景,从而深刻认识到国家落后就会受到欺凌的道理,产生热爱和平、以史为鉴、富强祖国的强烈感情。

二、基于活动之策略:多形式创设教学活动,寓体验于教学过程之中

我国哲学家胡绳先生在《想和做》一文中谈到:“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确实,人必须跳入水中,才可能学会游泳;筷子要拿在手上,才知道怎么用;自行车要骑上,才能学会怎么骑。一旦你学会之后,“无论此后多久不去复习,再经过数年或数十年后,仍然记得,长久地不被忘记”。“只有参与体验,才能学会。这就是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最大差异。”[2]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体验。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天火之谜》一文为例略作阐述。

(一)诵读、品评中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语文教材大都饱含作者强烈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强烈,或舒缓……而朗读、品评的方式最容易能使抽象的文字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以作者所表达的文本情感来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使学生循文入境,在体验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

如教学富兰克林实验成功后欣喜若狂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这段话该怎么读。学生理解不同,读法也不同。这段话既是富兰克林长期郁闷心情的畅然释怀,又是真理大白天下的庄严宣告;既有实验一朝成功的艰辛与欣喜,又有实现理想的雄心壮志。教师引导学生在读品中逐层体悟,深入体验,就能读懂意思,读出味道,读出神韵。

(二)想象、描摹中体验

想象总是伴随着体验,没有体验,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借助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经验,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画面,在脑海里形成表象,再通过语言描摹,生动形象地把脑海中的表象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弥补了直接经验的不足,提升了认识水平。

如例文第三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想象那些有学问的人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又会怎么想。学生平时感受到的取笑或被人取笑的经历自然会浮现脑海,而坚持己见、决不屈服的人物形象也会呈现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逼真的描摹,在体验中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丰富自身经验,达到知情相融,人文相悦的审美境界。

(三)演示、模拟中体验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与理解能力的局限,学生对抽象化的事物现象理解不透,或停留于静态层面上,因此,教师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演示与模拟等方式演绎情景,再现场面,促进体验,强化认识,达到深层理解的目的。

在例文教学中,为体验富兰克林做实验的全过程,可以让学生带来风筝、麻绳、铁丝、铜钥匙等道具,边读边演示。教师播放雷雨声,增强情境感。学生在模拟中经历实验过程,加深了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的初步印象,自然能深入体验实验情形的惊心动魄。

(四)合作、探究中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合作、探究正是个体体验走向群体体验的途径,也正是体验碰撞生成新的体验的有效学习方式。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准确、恰当的运用,能使学生的体验更准确、更深入、更丰富。

再如例文的教学,学生在演示、模拟实验过程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同学们可以动手演,可以对照课文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评,使个体探究、琢磨与群体合作、互补结合起来,在群体经验的共同作用下,个体更为准确地去模拟实验经过,产生亲历的感受,从而超越原有的经验,获得新的体验。

(五)互动、拓展中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合理安排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双边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民主、互动的课堂打破了师道尊严的传统壁垒,也打开了师生情感互通的交流闸门。

在例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处引导学生质疑:富兰克林的手指靠近铜钥匙时为什么会闪现火花?富兰克林会被电死吗?学生运用有限的电理知识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认识到富兰克林是冒着生命危险以生命为代价探索科学真理。交流中,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影响着学生,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感染着教师。师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情感交流之门被开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在互动中彼此交融。学生伴随着体验的认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他们的思维也有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三、基于文情之策略——多方式循情导悟,寓体验于情调抑扬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大多情感细腻而丰富,其文情特点是实施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丰厚资源。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把握教材地基础上,针对课文的文情特点,沿顺作者的情感脉搏和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情调而精巧预设,引领学生随文本以抑扬,循学情而导悟,从而深切地感受作者所寄托的内心情感。

《灰椋鸟》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美文,由于作者徐秀娟是个特殊的人物,而使这篇文章有所不同。她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上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灰椋鸟虽然貌不惊人,鸣声单调刺耳,但作者对鸟的款款情思、深深眷念,却能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令人遥思怀想,心灵震撼。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课文的文情特点,将情感领悟与词句训练有机融合,引领学生随情抑扬,感受作者那颗对鸟儿的真挚的爱心,进而领会文章爱鸟护林、宣扬生态和谐的主旨。

(一)生动图象导入,唤醒生活经验——建定情感基调

学习初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谈话与看图导入学习:

1.灰椋鸟,你见过吗?想看看吗?

2.出示五幅欢快的灰椋鸟图,学生欣赏。

3.喜欢吗?喜欢它的什么呢?

[评析]教师语调舒缓,与学生亲切谈话,意在唤醒学生经验中活生生的鸟儿形象,奠定喜悦的情感基调,自然地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鸟儿外形,感受朴素形象——情调由喜转抑

课文第一节的情调沉落,由喜悦转而贬抑,为下文的扬起做铺垫。

1.过渡:可是,在作者想来,它只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呢?引读第一节。

(注:问题中夹以“……”表示声音延长,意在引说、导思。下同)

2.出示句子: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句话意思是说……(引导转述)

[评析]第一问强调鸟儿的普通,很不起眼,同时,借机进行朗读与句式训练,使情感的起伏与句式的训练有机融合。

(三)走进美丽林场,感受鸟儿“家园”——情调由抑趋扬

随着事情的发展,文章情调逐渐扬起。在感受课文第二、三节所描写的林场美景时,顺势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

1.以“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问题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并通过朗读体会环境的美好。

2.就在这美丽的环境中,灰椋鸟出现了。这时,同伴忽然喊到:“灰椋鸟!”

(出示、引读)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什么叫“翘首遥望”?为什么要用“果然”一词呢?“——”有什么作用?

[评析]设计着重引导学生感受那儿的美丽景色,随文字体会作者的铺陈渲染,营造美好的环境氛围,使情趣上扬,从而烘托文章主角——灰椋鸟。

(四)遥看群鸟归林,感受壮观场面——情调逐渐高昂

课文第四节“群鸟归林”是教学重点,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披文入情、循情而悟。

首先以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自由读第四节课文,先把你印象最深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最后试着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然后汇报交流,分两部分进行:

1.出示前半部分内容

(1)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多、气势大、壮观、整齐等等)

(2)多么壮观的场面呀!让我们闭上眼,用心去感受一下。

指一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静心凝想。睁开眼,抬起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理解:排空而至

(天空密密麻麻的灰椋鸟,它们似乎推开了空中的一切飞过来了。)

(3)图片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这是何等的壮观啊!这分明是一支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队伍啊!朗读、体味这排空而至的壮观气势。

2.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的耳朵里也有着丰富的意思,你们听:

出示后半部分内容

(1)这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呢喃细语,它们在说着知心的话儿,在交流着见闻,你一言,我一语,仿佛在树林里开交流大会。

同学们,你能想到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吗?

(2)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倾诉些什么?又会怎样呼唤你的同伴和儿女呢?

先思考,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重点理解词语:应和、栖息

(3)引导朗读:此时此刻,我们眼前是排空而至的灰椋鸟,耳畔是他们活泼欢快地叫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作者把一幅欢快的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4)指导背诵。

[评析]通过“遥望”及下文“近睹”两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鸟儿归林的气势及壮观场面。文章情感发展走向高潮,情调随之激昂。再夹以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想像、表达的训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融合。

(五)近睹百鸟闹林,感受热闹场景——情调激越趋平

课文第五节“百鸟闹林”也是学习重点,是文章高潮的延续。教学可这样展开:

1.环境——染情

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使我们意犹未尽,可是夕阳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此时林中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再看一幅百鸟闹林图吧!

2.对比——衬情

(1)在作者的印象中,灰椋鸟原本是怎样的?

(2)然而,现在灰椋鸟在作者眼里已成了什么呢?对比理解,读出喜爱之情。

3.比喻——生情

(1)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打了几个比方?(似……如……成了……)

出示练习:这句话是把( )比作( ),你仿佛看见了( ),听见了( ),感受到了( )。

(2)“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原本是怎样的景象?其实写的是什么景象?

(3)激情导读:似飞瀑般的鸟叫声你听到了吗?如惊涛般的鸟叫声你听到了吗?看到这样的场面,谁能不欢呼雀跃呢!朗读,读出喧闹又热闹的气氛来。

4.感叹——欢情

(1)看到了这样的场面,难怪作者不禁感叹:(引读)

这儿两个问号有没有什么区别?将反问句转述为陈述句。

(2)原本我认为灰椋鸟……?(引说)

现在我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会怎样欢呼呢?

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也一定会被感染吧,再读作者感叹的语句。

[评析]从归林图到闹林图,是以图画来构想教学过程。虽是热闹非凡的场面,却夹以“静心凝想”的方式来体悟,意在引领学生身临其境,心从文出,深刻感受壮观场面与鸟儿的可爱。文章情调由激越趋于平缓。

(六)聆听真实故事,感受人间至爱——情调抑扬起伏

1.(顺势引读课文第六节)在回来的路上,我想……(出示最后一句):

这是个什么句式?说的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生平事迹——悲情

我(作者)是谁?作者简介。出示图片与文字。

师叙述:作者徐秀娟,……可是,不幸降临。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为了找回这只飞散的丹顶鹤,徐秀娟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沼泽地上四处寻找,不慎陷入泥潭,再也没有走出来。为了心爱的丹顶鹤,她献出了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

人们被她的事迹感染,创作了一首动人的歌《一个真实的故事》。(播放歌曲)

3.看了听了,你有怎样的想法?

(她还很年轻啊!她才23岁,她才大学毕业,在她父母看来,她还是个孩子,就为之付出了生命……)

4.小结——慰情

(低沉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像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为了心爱的鸟儿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我们现在到哪儿还能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作者用她的生命捍卫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句子: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同学们,让我们用一生来记住这句话吧!齐读。

5.推荐阅读:《鸟的天堂》一文。

[评析]这是教学的尾声,却是情感深化、升华的地方。此部分基调由扬而抑,由抑而扬,情感再次经历一个起伏。首问回家路上的感叹,使文章情感趋缓;作者生平事迹简介,情绪悲切,让学生深情怀想;结尾点题,使学生产生爱鸟护林、热爱自然的情感,起到爱鸟慰人的效果,基调趋扬。

[总述]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文章的文情线索,预设了六个环节,环节之间串接连贯,情感抑扬起伏,内容点面清晰。前三部分是教学的基础环节,为后面的教学铺垫,作环境烘托。第四、五部分是教学重点,也是故事高潮部分,预设细致。第六部分意在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教学中,师生情感沿顺作者的脉搏和文章的情调抑扬起伏,回环往复。学生深入文本随情抑扬、循情而悟,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所寄托的内心情感。教师不仅引领学生感悟群鸟归林与百鸟闹林的壮观场面,还补充了作者为鸟献身的动人事迹,导引学生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她那颗对鸟儿的至爱之心,凸显文章爱鸟护林、生态和谐的主旨。

教学还多处采用了引读、引说、引思的方式,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创设读悟理解、静心凝想、深情怀想等细节,引领学生披文入情、用心体验,从而使其思维与想象等多方面能力得到训练。

综上所述,开掘教材因素,着眼教学活动,遵循文情特点,寓体验于教学过程之中,是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基本策略,但绝不代表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的全部。在教学中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使之与文本承载的新知、情感联结、贯通,就能实现知识增长与情感升华,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佚名.体验型活动教学方式的探究与实验[EB/OL].中国教育文摘 网.http://www.eduzhai.net/edu/304/jiaoxue_74764.html.[2006-12-12].

[2]张昱琨.体验式教学法的初步尝试[N].中国教育报.2006-07-03(3).

猜你喜欢

椋鸟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椋鸟的蚂蚁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粉红椋鸟24小时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