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菌导管与贝朗普通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2015-12-05李晓玉

中国医学装备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菌导管静脉

李晓玉 张 川 曾 薇

[文章编号] 1672-8270(2015)03-0087-03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A

抗菌导管与贝朗普通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李晓玉①张 川①曾 薇①

[文章编号] 1672-8270(2015)03-0087-03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A

目的:探讨赛托安保抗菌导管与贝朗普通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应用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ICU病房11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贝朗普通中心静脉导管,观察组采用赛托安保抗菌导管,并对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天数、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0,P<0.05);平均留置天数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5);并发症发生率(穿刺部位红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6,P<0.05);穿刺部位渗液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8,P<0.05);导管脱出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5,P<0.05)。结论:抗菌导管能够明显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CRI发生率,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安全性。

赛托安保抗菌导管;普通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感染

DOI∶ 10.3969/J.ISSN.1672-8270.2015.03.029

[First-author’s address] ICU Department of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Chengdu 610031, China.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置管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心静脉导管被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重复穿刺的痛苦,有利于紧急抢救药物的输注,还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1-2]。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异物进入血管内后置管时间越长,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的发生率相应越高[3-4]。本研究对110例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分别应用赛托安保抗菌导管与贝朗普通中心静脉置管,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留置中心行静脉导管的11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

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0例;年龄31.0~85.0岁,平均年龄(57.5±5.0)岁;其中25例慢阻肺呼吸衰竭,10例脓毒症感染性休克,8例糖尿病肺部感染呼吸衰竭,7例脑梗塞肺部感染呼吸衰竭,5例尿毒症呼吸衰竭;对照组患者均使用贝朗普通中心静脉导管。

观察组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龄32.0~84.0岁,平均年龄(57.0±5.5)岁;其中26例慢阻肺呼吸衰竭,11例脓毒症感染性休克,7例糖尿病肺部感染呼吸衰竭,7例脑梗塞肺部感染呼吸衰竭,4例尿毒症呼吸衰竭;观察组患者均使用赛托安保抗菌导管。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与置管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的贝朗普通中心静脉导管及穿刺包由Germany B.Braun Melsungen AG厂商生产,批号为2H24018501。观察组患者使用的赛托安保抗菌导管及穿刺包由B.Braun Melsungen AG厂商生产,批号为 3G18018501。

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取合适的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作为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待患者体位摆正、皮肤常规消毒后,打开无菌穿刺包,佩戴无菌手套,局部浸润麻醉成功且穿刺抽吸回血后,将导丝送入10~15 cm,随后拔出导丝,送入导管15~20 cm,抽吸回血后,注入6~8 ml肝素,安装肝素帽,无菌敷贴固定导管。

1.3 标本采集及培养

(1)标本采集。①保留导管标本采集方法:对疑似CRI患者,至少应用2套血培养方法,分别来自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导管;②导管拔除标本采集方法: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采集血培养血样,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培养。

(2)标本培养。①血培养需采血10~20 ml,以便尽可能确保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②采血后尽快送检,血培养瓶放置时间不能>12 h,培养时间为3 d,无细菌生长者为阴性,血培养阳性者再进行药敏试验。

1.4 CRI诊断标准与观察指标

(1)排除其他感染源情况下血管内导管、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出现发热(体温>38 ℃)、寒战及低血压等感染症状,拔管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同时还需要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中一项:①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2 cfu/导管段)、半定量培养阳性(>15 cfu/导管尖段5 cm),且导管血培养和外周血培养的细菌种属及药敏结果一致;②血管导管、外周静脉同时抽血进行细菌定量培养,二者细菌浓度比例>3∶1;③血管导管内、外周静脉抽血送检,导管内血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间比外周静脉血阳性结果出现时间提前2 h以上[5]。

(2)对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天数、并发症、CRI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平均留置天数比较

(1)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相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例)]

(2)两组平均留置天数相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平均留置天数比较(x-±s)

结果表明,抗菌导管能够明显提高一次性留置成功率,缩短留置时间,为降低CRI提供坚实基础。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其抗菌导管能够明显减少穿刺部位红肿、渗液等症状,减少导管脱出、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6,x2=8.18,x2=9.35,x2=1.89;P<0.05),见表3。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明显提高了置管期间的舒适度及安全性。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CRI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

对照组中4例发生CRI,观察组中未发生CRI,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RI发生率降低。结果表明,抗菌导管能够明显降低CRI发生率,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期间的安全性。两组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CRI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孢菌、白色念珠菌、阴沟肠杆菌以及肠球菌。

3 讨论

抗菌导管进入血管后,随血液温度逐渐变软,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时,导管更容易进入及固定,因此,一次置管成功率相对较高,且置管天数相对较短[6]。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平均留置天数明显减少,其结果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表明抗菌导管能够明显减少穿刺部位红肿、渗液等症状,减少导管脱出、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置管期间的舒适度及安全性,这可能与抗菌导管的材质、导管短、弹性佳以及易固定等特性有关[7-8]。抗菌导管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相比,管径相对较细,材质柔软不易形成血栓,也不易受压,且洗必泰、磺胺嘧啶银包被后,使其具有较强的抗菌功效,有效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9-10]。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CRI发生率显著降低,表明抗菌导管能够明显降低CRI发生率,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期间的安全性。

两组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CRI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卷、阴沟肠杆菌以及肠球菌,其中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外,其他均为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容易并发肺炎、脓毒症等重度感染症状。因此,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期间,应积极做好CRI发生的相关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穿刺部位皮肤护理,及时更换敷料,缩短置管时间,及时干预感染症状,降低CRI发生率[11-13]。

抗菌导管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时,应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强化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选择光滑度高的硅胶类导管,置管时考虑穿刺点与易污染区域的距离,以及并发症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同时还需选择无菌、透气性好的透明敷料,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封管液,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掌握拔管指征,尽早拔管[14-15]。

综上所述,抗菌导管与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相比,虽然单价相对较贵,但并发症发生率低,继而减少了总住院费用[16]。故赛托安保抗菌导管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具有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及CRI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提高了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1]高剑峰,孙俊丽,谈华,等.神经外科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3,39(17):2086-2087.

[2]赵会杰,王力红,张京利,等.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的新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2):288-289.

[3]李素玲,蒋仕银.综合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0(9):20-22.

[4]邱惠.ICU内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1(2):120-121.

[5]李前辉,谢小娟,宋绍团.应用两种不同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2(10):72-73.

[6]黄文红,于杭英.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3):682-683.

[7]李家容,李慧莉,候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155-157.

[8]高立平.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7):146-147.

[9]吴碎秋,吴海珍,闵小彦.银离子抗菌敷料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70-1971.

[10]王丽,李乐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1,26(2):86-89.

[11]赵宗珉,陈伯义.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3):16-19.

[12]强万敏,王会英,王盈.中心静脉导管类型与管内赘生物形成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0):1991-1993.

[13]张静,高晓东,胡必杰,等.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认知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11-2414.

[14]单爱琴,王乾波,周参新,等.中心静脉留置血流透析导管相关菌血症诊治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485-4487.

[15]丁敏,唐丽,刘雨村.纳米银抗菌敷料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13-1314.

[16]高志凌,俞兴群,刘宝.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2(9):978-979.

The antibacterial catheter of Saituoanbao and comm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of braun in ICU

LI Xiao-yu, ZHANG Chuan, ZENG Wei// 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15,12(3)∶87-89.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tibacterial catheter and comm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ICU patients. Methods∶ The 110 ICU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comm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tibacterial catheter), 55 patients per group. The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 the averange catheter days, complications, and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CRI)and pathogen distribu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100.0% vs 81.8%, x2=11.00, P<0.05), the averange catheter days were obviously reduced(12.5±3.0 vs 13.5±3.0, t=3.49, P<0.05)days, the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red and swelling in puncture site(3.6% vs 27.3%, x2=11.76, P<0.05), fluid in puncutre site (3.6% vs 21.8%, x2=8.18, P<0.05), catheter herniation(1.8% vs 20.0%, x2=9.35, P<0.05)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antibacterial catheter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RI for ICU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ntibacterial catheter; Comm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李晓玉,女,(1970- ),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科,研究方向:重症医学。

2014-08-19

①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ICU科 四川 成都 610031

猜你喜欢

抗菌导管静脉
什么是抗菌药物?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介入治疗髂静脉肿瘤性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