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倒喻 新奇独特

2015-12-04陶文鹏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6期
关键词:飞花词人西湖

陶文鹏

比喻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的体现,是诗词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修辞手段,是使诗词作品语言形象化很有效的一种表现方法。一般的比喻,都是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是以自然景物去比喻人事。但也有诗人词家反其道而行之,用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事物去比譬具体的容易捉摸的事物,或者用人事人情去比喻自然景物。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给予读者以新鲜奇特的美感。这类比喻,称为“倒喻”。下面从唐宋词中指出几例,请大家欣赏。

恰似轻盈女,好风姿

五代后蜀词人欧阳炯《女冠子》词云:“秋宵风月,一朵荷花初发,照前池。摇曳熏香夜,婵娟对镜时。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恰似轻盈女,好风姿。”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荷花,通篇是象征性构思,以实代虚,藏情于物,借荷花抒写一位美丽少女思念恋人的悲伤之情。上片描绘这朵荷花在秋宵风月中刚刚绽开,就光彩映照前池。正当一轮娇媚美好的月亮对着如镜池水之时,荷花也在风中摇曳,散发出芬芳,熏香了秋夜。下片刻画荷花亦即少女的内心世界,说她的花蕊中有千点泪水,花心里有万条丝缕。这里直接将荷花拟人化,“丝”,谐音“思”,双关说她心里缠绵着千头万绪的情思。本来写到这里也可以了,但词人还想再赞美荷花的风姿,于是加了两句,说:尽管荷花有泪,心里有愁思,但她还是像体态轻盈的少女一样,风姿绰约。这两句以人喻物,使荷花与美人互相映衬,形神俱活,风姿绰约,在读者眼前轻盈伫立。正如詹安泰先生所说:“正意为景物,而人事反作喻意矣。”(《论修辞》)是妙用“倒喻”的一个例子。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北宋词人柳永《平调·望汉月》词云:“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小楼绕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这首词把明月的圆缺与新婚少年夫妇的离合互相映衬来抒写。上片起笔叠用三个明月,令人读之如闻新婚少妇呼唤之声吻,如见其痴望明月之神态。次句“争奈”,口语,即怎奈、无奈。这句埋怨月亮,为什么刚圆就又缺了?真拿你没办法。“恰如”两句,“恰如”是譬况之语辞。“洞房”,深邃的内室。后以称新婚夫妇的卧室。这两句说:乍圆还缺的月亮,就正好像洞房里的少年新婚夫妻,暂时欢会,很快又同以前一样离别了。从全篇看,词的正意是夫妻离别,喻意是圆月又缺。但从上片来看,词人先写明月的“乍圆还缺”,是主意,再用“恰如”引出新婚夫妇的暂欢即别,是喻意。在古典诗歌中,用明月来比喻人的离别、相思、怀人、思乡是常见的,例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就有“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名句,写闺妇日夜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团团圆月,逐渐减弱它的清辉,变成了缺月。诗人用月亮比喻人情,美妙熨帖。而柳永此词却反过来,以洞房人比喻明月,即是以人事比喻景物,就显得想象新颖独特,出人意料之外,给读者以新鲜的美感享受,堪称别出心裁的妙喻。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北宋词人秦观《浣溪沙》词云:“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这是一首闺情词,写的是闺中女子的春愁。上片描写她上了小楼,感到春晓的轻寒,竟如深秋;室内画屏上的淡烟流水图,风景迷濛清幽,这使她心中生出一种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这片“自在飞花”一联,写她向外眺望的所见所感。沈祖棻先生《宋词赏析》说这一联是正面形容春愁,并细致地分析说:“它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所以梁启超称之为‘奇语(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前者比后者更为人所习见习知。但词人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这是非常精辟的分析,道出了这一奇语的特点。沈先生还进一步分析词人用“梦”和“愁”来形容“飞花”与“丝雨”的原因:“由于词人在看到‘飞花之前,已经有‘梦;看到‘丝雨之前,已经有‘愁。‘梦与‘愁,先有为主;‘花与‘雨,后见为宾。所以这样‘颠之倒之,反而合情合理,有助于表现作者的心境。”

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贺新郎》词云:“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此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时。词前小序:“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三山,福州城。因城内有越王山、九仙山、乌石山而得名。西湖,湖名,在福州城西。赵丞相,赵汝愚,宁宗朝曾任右丞相。后两次帅闽,开浚西湖。经始,开始筹画经营之意。可知此词是作者来游西湖,见春水方生,怀念赵汝愚开浚西湖兴修水利的功绩而作。首韵“翠浪吞平野”即以艺术夸张手法描绘西湖春水波澜壮阔的气势,接以“挽天河,谁来照影”,用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句意,以幻想之笔写景,已寓怀念赵丞相之情意。“烟雨”二句,兼用宋玉《高唐赋序》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约略”,仿佛,依稀。苏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玉赋序中写神女自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莫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以“云雨”象征男女情事。稼轩概括说:我在烟雨中游览西湖,她在空濛中很奇妙,偏宜浓妆,但我还是觉得她在晴天里水光潋滟倒映山色更加美好,就好像是西施未嫁时淡妆一样。辛弃疾只用了两句十三个字就概括了苏轼诗的内容,笔墨简洁。用西施比喻西湖的美,是从苏诗中化出,并非原创,但稼轩又用“未嫁”二字,暗中活用了宋玉赋序中神女的典故,还带着词人特有的谐谑情趣,可见稼轩在用典中有创新。这个比喻,属詹安泰先生所说“以人事比喻景物”(《论修辞》),即是“倒喻”。

猜你喜欢

飞花词人西湖
春城无处不飞花
西湖
南方和北方
雪后西湖 暖阳
孤馆寒窗夜无寐
林逋梅妻鹤子
西湖雪意
对雪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