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入诗(上)

2015-12-04孙昌武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6期
关键词:骆宾王数字

孙昌武

虚数和实数

宋沈括《梦溪笔谈》上说:“杜甫《武侯庙柏》(诗集里名《古柏行》)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读过《梦溪笔谈》就会知道,沈括是一位很有科学头脑的人,他对杜甫写松树树干的直径和高度比例做了计算,说杜甫的写法是“文章之病”。杜甫另有《将赴城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诗,是写给友人剑南节度使、成都尹严武以述志的,其中的第四首有句曰:“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又设想松树长到一千尺,是前首诗的一半。这些夸张的尺寸,正如李白诗里的“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一样,读诗的人是不会胶着地理解的。清汪中《述学·释三九上》文中说:“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松树“二千尺”,白发“三千丈”等,是“虚数”,不是实写。这是写诗常用的夸饰手法。高适从军西域,在荒山大漠度过严冬,一夜醒来,漫天飞雪,写诗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燕歌行》)“千树万树梨花”的夸饰,写尽了大漠飞雪的壮观、美丽,又蕴涵着对中原故乡的怀念。柳宗元贬柳州,登上柳州城楼,远望围绕柳州城的柳江:“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按常识,远望不能及“千里”,柳江绕柳州城也没有“九”曲,只是一个马蹄形的大转弯。当时诗人被斥荒城,形同系囚,所以感到眼前景象窘狭,而江流如愁肠百结。陆游晚年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也是极度的夸张;接下来:“遗民泪尽边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河,“五千仞”山,如此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多年,沦陷区的民众急切地盼望王师归来。这些诗句都是典型地用“虚数”,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夸饰、象征的“虚数”作为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写诗也用“实数”。本来“实数”更“实”,作为数目字,计算起来是相当枯燥乏味的事。但在诗里用得好,用得贴切,同样能传达浓郁的诗情,造成感人的效果。同是杜甫的诗,著名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五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十八个字,用了五个数词。其中“五岭”是名词,不算纯数词,不过修辞上“五岭”的“五”也起到数词的作用。写这首诗,杜甫显然有意多用数字来取胜。这首诗前幅十四个字,用数词、彩色词、表动作的词,描摹出一幅晴空万里、鲜活生动的图画。这画面有个观赏者,就是诗人自己。黄鹂啼鸣,白鹭飞天,充满生机的画面烘托出观赏者的愉悦心情。诗是广德二年(764)在成都草堂写的。杜甫上元元年(760)春避“安史之乱”入蜀,来到成都,当时正是叛军铁蹄蹂躏中原的时候。过了五年,大乱甫定,回乡有望了。展目远看,西面是常年积雪的岷山,荒无人迹,当年避难,这里已经是无处可逃的绝地;再看眼前,长江是通达故乡的水路,江边有下峡远行的航船,承载着回乡的希望。这里的“千秋”“万里”,数字基本是写实的。这首小诗描绘风景,可说是尺幅千里。“两个”“一行”“五岭”“千秋”“万里”,逐层叠加,意象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声情流畅地描摹一幅真切生动的图画,抒写出诗人喜庆太平、期待回乡的愉悦心情。

再看一首词,不同于前面描绘风景,是叙事的。李煜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今天看,这阕词的内容并算不高明,不过是一个没落小朝廷的亡国皇帝述说破国亡家的感伤。但却也写得情真意切,写法是值得称道的。特别是前两句,概括南唐兴盛时期形势,精粹明快,与下半阕“仓皇辞庙”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这两句用了“四十年”“三千里”两个数字,是实写,栝了南唐历史。南唐公元937年立国,李煜是第三代君主。他即位时,已经是北宋建国第二年的建隆二年(961),就是说,直到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他当了俘虏,他当皇帝的十四年间,一直处在强大北宋的胁迫之下。南唐立国三十九年,幅员最盛时达三十五个州,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一部分,人口约五百万。立国以后的二十多年间,“比年丰稔,兵食有余”,在“五代十国”诸割据政权中算是“江南盛国”。但形势不由人,到他即位,命运已操持在宋太祖赵匡胤手里,覆灭来临只是时间而已。就这样,南唐苟延残喘十四年。到开宝八年,北宋大军攻破都城金陵,李煜迎降,被俘至汴京囚禁,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郁郁而终。“国家不幸诗家幸”,时势拨弄之下,却使本来文才杰出的李煜的创作更加精进。他本来特善写词(曲子词)。当时词是正在流行起来的新诗体,不过所写内容基本是歌舞逸乐和男女艳情,表达则富艳华靡,巧丽精工,内容狭窄,格调不高。而李煜亡国后的作品则把国破家亡的惨痛,俘虏囚禁的屈辱,在困境中的悲伤和反省,用朴实无华的诗的语言真切地抒写出来,开拓了词这个新兴诗体创作的境界。当然,从上面这阕词看,这位落魄皇帝的反省是有限的,在同期的作品里不算最好的。下面来看这阕词用数字的技巧。如前面所说,开头两句的“四十年”“三千里”是写实。南唐从立国到灭亡,三十九年;南唐兴盛时期占地幅员大约两、三千里。用“四十年来家国”来概括,包含着三代创业艰难、由盛而衰的痛苦追忆。这里使用的“家国”词语,本来表明他作为帝王的“以国为家”的想法。但引申开来,又体现一般人“家国如一”观念,所以颇能引起人们的同感。“三千里地山河”和下面“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的繁华相照应,抒写出丧失横跨大江南北盛国的悲哀。“几曾识干戈”的“几曾”,是个疑问数词,本意是“不曾”,表达的是当初对形势判断的意外,是不可追悔的失望。紧接着,下半阕开头的“一旦”,写国破家亡就在一瞬间,自己的身份已经由君主变为囚徒。然后回顾被俘北上、离别宫阙一刻的情景,真是“人何以堪”的惨痛。苏东坡曾评论这阕词的结尾:“后主既为樊若水(943—994,南唐人,不得志而叛国,被命领池州事,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架浮桥平南唐策,直接导致南唐灭亡)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后主当恸哭于九庙下,谢其民而行,却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哉?”(《东坡志林·跋陈后主词》)“挥泪对宫娥”的结尾确实表明这位末世皇帝境界的低下。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术界对李煜词评价进行过一番争论。其时还在“反右”以前,主流意见还是就词论词,基本承认这是一阕好词,主要也是着眼于它的写作技巧。

后世颇有人点化这阙词“四十年来家国”一句来抒写感慨。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1335—1405),在元朝灭亡之后写诗抒写亡国惨痛,他的好友戴良评论说“一篇一句皆忧君爱国之心,读之不觉涕泗横流”。他的《自咏十首》结尾的第十首借用作“百年家国”:

九鼎神州竟陆沈,偷生江海复山林。频繁谁在隆中顾,用诸葛亮三顾茅庐典,是说救国无人。憔悴唯余泽畔吟。用屈原行吟泽畔典,写自己写诗抒愤。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百年家国无穷事,可得忘机老汉阴。典出语本《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鹤年诗集》卷二)

这里“百年”也是元朝立国年代。又著名美籍华人赵浩生写回忆录,取名《八十年来家国》,写自己在八十年岁月,在时势激烈动荡中“家”与“国”命运合为一体的人生阅历。这些用法可谓“青出于蓝”,赋予“家国”这个词语新的内涵,也提升了作品的境界。

“算博士”

唐代武则天篡权,在她登上帝位的光宅元年(684,这一年三个年号,本来是中宗李显即皇帝位,年号嗣圣;李显被武则天罢黜,立睿宗李旦,年号文明;继而武则天索性自己当皇帝,改元光宅),一位被贬谪为柳州司马的官员徐敬业路过扬州,带头策划起兵讨伐。唐初诗坛上“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参与活动,写下著名的声讨文书《讨武曌檄》。《旧唐书》上记载,文章传“至京师,则天读之,微哂。至‘一抔之土未干,遽问侍臣曰:‘此语谁为之?或对曰:‘骆宾王之辞也。则天曰:‘宰相之过,安失此人!”这些情节不知道是否属实,但历史上一直被当做武则天爱才好士的掌故。《讨武曌檄》的下句是“六尺之孤安在”,构成精严的对句。上句是说高宗刚刚去世,下句是说即位的中宗李显被罢黜。实则高宗陵墓绝非“一抔之土”的简陋,李显是高宗李治的第七子,生于显庆元年(656),这一年二十九岁不能算“六尺之孤”;他废为庐陵王,被幽囚,也没有失踪。但这两个数字构成的对句确实提高了文章的煽动力。这是骆宾王文章善用数字的典型例子。

张《朝野佥载》有一段记载,评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说到杨炯和骆宾王的作品:

……时杨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衡)之略谈,陆士衡(机)之所记,潘安仁(岳)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录鬼簿”。骆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时人号为“算博士”。

这里所谓“为文”是用六朝以来的概念: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是说杨炯的文章多用古人姓名作典故,骆宾王的诗好用数字作对句。所引杨炯文章已佚,骆宾王的诗句出其“当时已为绝唱”(《旧唐书》本传)的代表作《帝京篇》,又题《上吏部侍郎帝京篇》,是投献给时任吏部侍郎的裴行俭的。这是一首九十六句的长歌,辞藻华丽,音节朗畅,夹叙夹议地描写帝景繁华,豪贵骄奢,感伤自己身世落拓,大才难施,典型地反映初唐兴盛年代社会矛盾的一个侧面。这首诗用了许多数字构成的精彩对句。如开头写帝京长安城总体形势:“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接着铺展开来加以描写,有句曰:“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这是写长安所处形势、郊野;“三条九陌凤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这是写城市街衢繁盛,楼阁豪华。接下来描写豪贵之奢侈:“延年女弟双飞入,罗敷使君千骑归”,“春朝桂樽樽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相对照地,则感慨自己身世蹉跎:“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再进一层对权豪恃强加以讥刺:“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莫矜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又感叹自己的才不得用:“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这已经是十联二十个用数字构成的对句。另外还有不是对句的,如“一贵一贱交情见,红颜宿昔白头新”,等等。骆宾王的另外两首长篇歌行《畴昔篇》《代女道士灵妃赠道士李荣》同样多用数字,情形大体类似。骆宾王诗这些使用数字的诗句,少数是实写,多数用典故;有些是实数,有些则是夸张的虚数。单纯的数字本来不带感情,没有形象,适于说理,不宜入诗。但骆宾王却如此借助数字来描摹形容,并不让人觉得偏枯寡淡,反而强化了叙写效果。骆宾王善五律,同样多用数字,如“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从军行》),“千里风云契,一朝心赏同”(《初秋于窦六郎宅宴》),“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冬日宴》),“千里年光静,四望春云生”(《赋得春云处处生》),“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秋蝉》),“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秋菊》),“一旦先朝菌,千秋掩夜台”(《乐大夫挽词五首》之四),等等。数字这样运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给抒情补充了议论因素,让诗作增添了理趣。

唐代诗人里另一个堪称“算博士”的是杜牧。明杨慎的《丹铅余录》说:

“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寺语双双。”此杜牧“燕子”诗也。“一百四十五”见《文选》注。大抵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

“燕子”诗,名《村舍燕》,主题与“昔日王谢堂前燕,今在寻常百姓家”略同,也是借咏燕以咏史,感叹豪门衰落、世事无常的。佚名《三辅黄图》上说:“汉畿内千里并京兆治之内外宫馆一百四十五所。”“四百八十寺”出《江南春》:“千里莺啼緑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史》卷七十《郭祖深传》:“都下佛寺五百余所。”杜牧改用对称的数字“四百八十”。这两例都是用典故,是史事的实写。“二十四桥”“七十五长亭”下面再说。

杜牧诗用数字的,精彩处很多。可称为“垛积”的,如《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饯酒载三斗,东郊黄叶稠。我感有泪下,君唱高歌酬。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人生一世内,何必多悲愁。歌阕解携去,信非吾辈流。

这是送冀姓处士的。对方是“处士”,没有做官,显然和自己一样命途多舛,写诗表白慰藉的意思。“嵩山两句”,“四百年”四句,都是罗列数字,写人世的倏忽,历史的变迁,感慨人生的短暂,作解脱之语。

杜牧开成二年(837)第二次到宣州,担任宣歙观察使的团练判官,是个卑微的幕职。他当年三十五岁,入仕以来,颇不顺利,所以在宣州写下许多感叹身世的诗,有不少是巧用数字的,如《题宣州开元寺》:

南朝谢朓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宣州是春秋以来的古城,六朝繁华之区,开元寺是东晋古寺,登临自然会生发怀古的联想;寺名“开元”,应当是唐玄宗时全国统一改定的敕寺,规模当很壮观。诗里写高楼九十尺,廊檐如翼,四百幢楹柱,错落环绕,隐映在松桂林中。诗人登楼凭吊,抒写古今沧桑之感。另一首《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逢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同是登高怀古的诗。颈联运用数字,描写登临的眼前景物:“千家”指无数人家,笼罩在深秋的雨幕之中,这是古往今来生于斯长于斯的芸芸众生,他们经历过无数王朝轮替的兴衰变迁;须臾之间,雨过天晴,诗人在“落日楼台”上,随风飘来一支悠扬的笛声。照应前面“鸟去鸟来”“人歌人哭”的世事沧桑,遂发出”无因见范蠡“的感慨。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然后激流勇退,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成为见机而退的榜样。“无人逢范蠡”,乃是“时无英雄”的慨叹。上面两首都是登临怀古的诗,写得绘景绘情,感慨深长。其中用数字增添了描摹实感,对于造成诗的意境起了一定作用。杜牧在宣州的作品巧用数字的还有《赠宣州元处士》:“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蓬蒿三尺居,宽于一天下。”《自宣城赴官上京》:“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等等。另有些广泛传诵的名篇如《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三:“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珠楼卷画帘。”《赠别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数字在诗里都起到提神、点睛的作用。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说到陆游诗多用对偶,多有巧妙地使用数字作对的。为方便读者,他举出一些例子,现搜检原诗句,括注在引文内:

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茶七碗,稷三升;《闲居》诗:“土铛茶七碗,瓦甑稷三升。”一弹指,三折肱;《亲旧书来多问近况以诗答之》:“流年速似一弹指,更事多于三折肱。”读书十纸,上树千回《庵中独居感怀》:“读书十纸勤虽在,上树千回事已非。”一齿落,二毛侵;《述感》:“方忧一齿落,何止二毛侵。”……百钱挂杖,一锸随身;《纵游》:“百钱挂杖无时醉,一锸随身到处埋。”百瓮,两囷枣。《自嘲》:“朝餐未破百瓮,晚饷犹存两囷枣。”……

在对句里这样利用数字,对比的效果更加明显。陆游诗另外有许多用数字的诗,不烦列举。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骆宾王数字
记住了,他叫骆宾王
骆宾王七岁咏鹅
骆宾王
骆宾王
骆宾王的鹅(外一首)
数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