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启示

2015-11-28周家喜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32期
关键词:科研型硕士专业课程

王 川 王 远 周家喜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血液学研究所,天津 300020

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启示

王 川 王 远 周家喜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血液学研究所,天津 300020

目的设计满意度问卷对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探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情况。 方法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设计问卷,内容包括综合设置满意度、实用性、新颖性、参与度和创新性前沿性5个维度共10个条目及2个开放式问题。召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血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我院”)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及已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在读科研型博士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97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为96.91%。94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课程时间安排满意度最高,占92.5%;其次分别为学生上课出勤率、教学内容先后顺序及技能实用性,满意度分别为91.5%、88.3%及81.9%。其他项目满意度均低于80.0%,以授课方式(含课件制作)(73.4%)及是否能启发创新性思维(72.3%)最为突出。开放式问题中,22.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增加中英文结合授课方式,19.1%建议推荐经典文献及教材,其他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及时更新课件、不要照读课件、增强课堂互动。 结论我院医学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课程时间安排及教学内容先后顺序均能得到较高满意度,但授课方式及创新性存在不足。应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加强特色教材建设;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改进考试形式,提高考核目的;完善课程评估体系。

研究生;科研型;课程设置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医学人才的重任[1]。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医学人才的需要,在原有的医学学位培养类型上增设了专业学位,成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2]。而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有别于专业硕士研究生,而专业课作为突出本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点的基础环节,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为了解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我院”)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研究通过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院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基础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设置合理的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院在读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及已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在读科研型博士生共97名。

1.2 调查工具

小组访谈以座谈会的方式,通过邀请教学部门管理人员、授课教师、学生代表等各层次参加座谈会,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当前科研型研究生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并设计调查问卷,本次访谈由4名教育管理部门人员、4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授课教师及4名学生代表组成。

调查问卷由参加小组访谈的4名教育管理部门人员、4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授课教师及4名学生代表共同商议讨论制订,内容包括综合设置满意度、实用性、新颖性、参与度和创新性前沿性5个维度共10个条目及2个开放式问题组成。其中,综合设置满意度包括课程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及教学内容先后顺序是否合理;实用性包括教材实用性及技能实用性;新颖性包括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参与度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及课堂讨论问题参与情况;创新性前沿性包括授课内容是否包含近期国际前沿动态及课程是否能启发创新性思维。开放式问题包括你认为医学科研型硕士应该加强设置哪些课程和对医学科研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其他建议。满意度共设计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选项,均为单选必选。

1.3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5年3月21日~3月27日,在上专业课程期间,由课题负责人召集符合条件的对象到达上课地点,并讲明目的后发放问卷,按照课题设计者及问卷填写要求如实回答问题,采用无记名一次填答方式,30 min后收回。本次调查按实际参与人数发放调查问卷97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为94份,有效率为96.91%。

1.4 问卷有效性判断

有效问卷判断标准:按课题设计者及问卷要求回答问题,原因阐述清楚。无效问卷判断标准:没按课题设计者及问卷要求回答问题、答案缺失、空白卷、回答模糊不可辨别。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94名调查对象全部为科研型研究生,来自内科学(科研型)、细胞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等4个专业,其中,内科学(科研型)40名,细胞生物学46人,药理学7人,免疫学1人;男15人,女79人;本科专业为临床医学的33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38人,中药学10人,检验医学13人;硕士研究生75人,博士研究生19人。

2.2 调查问题分析

满意度计算方法为“非常满意”、“满意”和“基本满意”选项人次之和与有效调查问卷份数得出的百分比。总体上,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调查对象对课程整体设置的满意度较高,对 “课程实用性”、“课程新颖性”、“课程创新性前沿性”的满意度较低,学生课堂出勤率较高但课堂讨论参与度不积极。

课程整体设置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先后顺序满意度分别为92.5%和88.3%,而其他条目除学生出勤率为91.5%以外,全部低于综合设置满意度。分别有77.6%和81.9%的调查对象对教材实用性和技能实用性满意,另外,对于课程含近期国际前沿动态情况和启发创新性思维的满意度分别只有78.7%和72.3%。73.4%和76.6%的调查对象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满意。91.5%的调查对象对学生出勤率满意,而只有79.8%的调查对象对课堂讨论参与度满意(表1)。

2.3 开放式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查对象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加强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实验技术课、科技前沿课3种(表2);对医学科研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其他建议包括增加中英文结合授课方式、推荐经典文献及教材、精简课时、及时更新课件、不要照读课件、增强课堂互动和无建议7种(表3)。

对表2数据分析可知,科研型硕士对科技前沿课、实验技术课和基础理论课的知识需求分别达到35.1%、31.9%和17.0%。由于调查对象入学前在本科专业有35%左右的临床专业,40%左右是生物学相关专业,这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科技前沿类课程和实验技术应用课程需求比较大;而另外还有24%左右的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为中药学、检验医学等,这部分学生本科阶段未学到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此外,通过问卷分析,有17%左右的学生由于本科阶段未好好学习相关基础理论课导致基础理论功底差,因此,对基础理论课需求较高。

表1 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名)

对表3数据分析可知,22.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中英文结合授课方式;19.1%希望老师授课时推荐经典文献及教材;14.9%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及时更新课件,表明有部分老师授课课件已沿用很久;11.7%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互动不够;8.6%的学生认为课时时间较长,应精简课程;17.0%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照读课件,表明有些老师应改进授课方式,避免“照本宣科”的传授知识。

表2 建议增加课程情况

表3 对医学科研型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其他建议

3 讨论

3.1 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前沿性不满意,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目前的知识需求。根据教育管理部门统计,目前科研型硕士的基础专业课程很多教学内容已经过时,开设的课程沿袭几年前甚至十多年前的老技术和老方法,课程陈旧,不能反映本学科领域在国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本学科领域的重点和尚存争议的热点问题,使得研究生将精力放在低层次的、过时的、不实用的知识点上进行重复学习,不符合前沿性、实用性、国际性的基本教学和科研要求。

另外,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基本以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为主,教学模式缺乏灵活多样,考试形式陈旧,未体现考核目的,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研究生知识体系缺乏整体观念,科研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缺失;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质量、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以及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信息反馈的作用。而现行的考试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考试形式依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学生寄托于老师授课中或者考试前的重点知识,以一次死记硬背式的考试定学习成绩,造成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读死书的倾向。

同时,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并不能决定课堂质量的高低,虽然大部分按时出勤上课,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没有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由于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造成学生课堂提不起兴趣,课堂讨论参与度较低。

3.2 建议

3.2.1 优化课程结构,动态更新课程内容 针对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发展需要,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能力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3]。应先从优化专业课课程结构入手,对科研型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4-5],在满足学校规定要求的学分的前提下,增加新引进人才、回国人员和与本学科相互交叉的课程的授课比例,淘汰内容陈旧、不宜继续开设的课程,以视角新颖、创新前沿的课程代替陈旧过时、缺乏实用性的课程,增大实验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增开综合性实验,开放实验室或者延长实验时间[6],并根据授课需要、学科发展等,适时地增设新课程,建立起理论教学体系的动态运行机制[7]。

3.2.2 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由于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经常更新,通用的研究生教材出台很困难[8]。由于专业细化,选用已出版的教材往往带有较多的不适用成分,因此,由于我院科研型硕士专业课程基本为血液学相关基础理论课,授课教师根据多年的实验经验和教学积累,大部分课程的教材均需教师自编。由于授课老师缺乏沟通,往往造成授课知识的重复,造成课时浪费。因此,应加强体现专业特色的教材建设,按照教材内容分章节授课,同时,授课老师再根据科技前沿动态及学科发展加入新鲜知识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9]。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专业,避免重复接受相同知识,同时,又能满足学生了解本专业最新科技前沿动态。

3.2.3 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以单一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10]。增加实验操作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增加学生课程发言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11],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表达自己对老师所授课程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科研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2]。

3.2.4 改进考试形式,提高考核目的 考试不仅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起到了检验和监督作用。新颖的考试模式不但能检验教学成果,同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可以采用加权平均制,对学生实验操作、理论知识掌握、平时成绩等分数进行加权平均;也可以采用论文汇报制,鼓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论文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跳出死板老套的考核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13]。采用实验操作考核、平时成绩、实验操作成绩、理论笔试成绩等全面加权平均;或者以出实验设计题的形式,答卷后综合评分,但此方法耗时较长,需考虑学生和老师的时间[14]。

3.2.5 完善课程评估体系 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方法、教学资源等与研究生授课质量和效果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地评估[15]。教学部门应每隔2~4年对课程进行评估,包括教师自评、学生测评、教育部门的监督测评和相关领域专家测评意见,应定期进行课程满意度等调查问卷[16],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参与者,能够直接反映课程情况和教师情况,旨在通过反馈意见和测评结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7-20]。

[1]秦永杰,赵坤,王云贵.某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5-126.

[2]梁清华,黄熙,王杨.对毕业后继续攻读科研型研究生的思考与建议[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1(3):153-154.

[3]刘尧.构建以研究与创新为主线的研究生培养方式[J].江苏高教,2010,(2):42-44.

[4]姜昱竹,吕长俊,栾希英,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与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138-1139.

[5]尹兴忠,王淑秋,赵冬梅,等.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241.

[6]步瑞兰.中医回归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之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7,4(4):94-95.

[7]张彦文,刘艳霞.探索要学人才培养地区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12.

[8]吴婧,李情,陈地龙,等.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7):678-681.

[9]蒋彩凤,姚明荣,施斌,等.加强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263-265.

[10]祖雅琼,马骏,李丽剑,等.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69-70.

[11]张健,刘艳霞.西医院校内“中转西“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457-458.

[12]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教论坛,2011,(12):87-90.

[13]董俊虹,董芳,王润孝.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61-64.

[14]李海生.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

[15]郭雅丽,任永泰,邓华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47-50.

[16]宋汉君,邱洪斌,王淑梅,等.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6):91-92.

[17]王茹,鲍臻,董晓建.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生课程设置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5):107-111.

[18]田丹,张俊沧,王显超,等.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4):142-144.

[19]杨晓虹,周小平,孙薇,等.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145-148.

[20]刘慧慧,王艳杰,关洪全,等.提高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0):129-132.

Investigation and revel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for the research-oriented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WANG Chuan WANG Yuan ZHOU Jiaxi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Hematology&Blood Diseases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Tianjin 30002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research-oriented medical postgraduates'professional curriculum by design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explor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urriculum.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in a way of group interview which included five dimensions:comprehensive setting satisfaction,practicality,novelty,participation and innovative frontier,a total of 10 entries and 2 open questions.Researchoriented medical postgraduates of Hematology&Blood Diseases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Hematology)("our hospital for short")and reading PhD students who had comple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were called to carry out the investigation.And then the outcomes were analyzed.Results A total of 97 questionnaires were all retracted,in which 94 questionnaires took effect.The 94 valid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urse schedule enjoyed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accounting for 92.5%.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student attendance in class,sequence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practicality of skills was 91.5%,88.3%and 91.5%respectively.Other project satisfaction was lower than 80.0%,among which teaching methods(courseware making included)(73.4%)and whether tutors could inspire innovative thinking(72.3%)were the lowest.Among the open questions,22.3%of respondents thought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added.19.1%respondents suggested classic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should be recommended.There were still other suggestions mainly including updating coursewares,undoing reading courseware literally and adding more interaction in class.Conclusio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at generally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s set for research-oriented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our hospital.Arrangement of curriculum time and sequence of teaching content receive higher satisfaction,but 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What should try the best i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update curriculum content dynamically;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aterial;establish a flexible and varied teaching mode;improve the test form,improve the assessment purpose;perfect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Graduate student;Research-oriented;Curriculum

R643

A

1673-7210(2015)11(b)-0062-04

2015-06-30本文编辑:程 铭)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4)。

猜你喜欢

科研型硕士专业课程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高职院校科研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皮肤性病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物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科研型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