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船竞渡,湘西精神

2015-11-28刘忠阳

社会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沅水龙船相公

文/刘忠阳

端午、屈原、粽子、龙舟,多少年来,这几个词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意义关联,不需解释。时至今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节日和节日文化被重视的程度也显著提高。但在所有节日中,端午,对于湘西人来说,有着不同凡响的重要意义,庆祝最为隆重。其中有一项可称为湘西全民盛事的庆祝活动,就是龙舟赛。

湘西龙舟与屈原诗

今日各地的龙舟赛,既是民俗,也是一项体育赛事,其更主要的文化内涵,则是祭奠屈原。其实从历史来说,湘西民间划龙舟的风俗,是早在屈原来此之前就有的,这从屈原诗多处写到龙舟就可知。但在屈原到湘西之前,湘西龙舟可能与其他地方的船也没有太大区别,类似于宋词里经常出现的“画舫”。是屈原的诗,在湘西龙舟中注入了丰富且高雅的文化内涵。

屈原从湘西沅陵龙船的激烈竞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辉煌与力量的完美,看到了湘西民俗的绚丽与辉煌。其《湘君》云:“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鲷,蒸桡兮兰旌。”对这些诗句,郭沫若翻译得十分精彩:“驾着龙舟我们往北飞,在洞庭湖中好打来回。我已插上槟榔、拴上蕙,鲜花装上桡片,兰花插旗徽。”《湘君》诗另一处,表达了对龙舟的赞美和自己的祝愿:“美要渺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该诗写出了龙船形体特点:修长,利于在汹涌的沅河上奋进。诗人真希望自己也能驾驶一艘用桂木做成的龙舟,和大家一起急流奋进,去分享这份生命的激情。

《东君》诗突出了龙船竞渡的恢宏场面与气势:“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意思就是说,驾在那飞驰的龙船上,就像坐在轰轰的响雷之中,船上的旗子像云一样,又多又厚,舞动开来,好似一条蜿蜒行进的巨龙。今日沅陵的龙舟赛,几乎可视为这种气势的重现。换言之,沅陵今天的龙船赛,完整地保留着2000多年前的旧楚遗风,是一幅古老风俗画卷的动感体现。

屈原汩罗投江之后,五月端午节,沅江、辰水及湘西各条河流的两岸人民,为纪念屈原,把划龙舟当成一件重大的集体活动,传承千年。明朝时期,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湖广银场的官员薛瑄路过辰溪,恰逢端午佳节,沅江中锣鼓喧天,数十只龙舟,进行横江比赛。薛御史触景生情,作《辰阳端午节遣怀》诗:“五溪五月当五日,时俗犹存旧楚风。角黍堆盘人送玉,龙舟叠鼓水摇空。入帘山水隔江翠,照眼榴花向日红。赐扇远怀鸳鸯侣,去年同谒大明宫。”从薛瑄诗可见,辰溪划龙舟历史悠久,楚风浓郁。

湘西龙舟与民俗

湘西自古有“干龙船”的民俗。龙头的下颚悬挂着一面小铛锣。船舱的一侧开着口子,里面设有傩坛,供奉着傩公和傩母。由专职的龙船师来“游船掳瘟”,开船前龙船师要扯起喉咙吼出辰河高腔:“八月十五开天门,鲁班造船下凡尘……阳船飘过大海去,阴船湾在洞府门。只有神船湾不住,坐的傩公傩母神……驾起神船飘天下,千家走来万家行,瘟瘴时气送出去,荣华富贵带进门……”

端午在湘西民间有两个庆祝时间:一是与全国一致的五月初五,被称为“小端午”,要在沅水河里赛龙舟,以纪念“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曾从这里溯江而上的屈原;一是盘瓠崖五月十五的大端午,要在浦溪里划龙船,为的是纪念苗家的先祖盘瓠大王。

关于盘瓠大王的传说大致是:盘瓠大王白天在盘瓠崖,夜晚到辛女溪去和辛女娘娘相会。儿女们从没见过父亲,他们去问老牛,老牛说:“每天清早从你母亲房里出来的那条狗,就是你们的父亲。”盘瓠大王本为龙犬所化,而儿女们不知,只觉得以狗为父羞辱,便将狗杀死,抛尸沅水。辛女娘娘得知,伤心之余,把实情告知儿女。儿女们追悔莫及,便划着船到沅水里寻找父亲的遗体。当他们寻找到一个叫白龙崖的地方时,只见父亲已经化作了一条白龙升天而去了。这一天,恰好是五月十五。人们便把这天称为“大端午”。此后,盘瓠崖的苗族人便在每年的大端午这天,在浦溪划起龙船,唱起接龙歌,进入沅水里,直到白龙崖下,从那里接回盘瓠大王──龙犬的祖灵。当年,儿女们是因为老牛嘴没遮拦才错杀了父亲的,老牛必须受到惩罚,所以盘瓠崖的苗人在大端午划龙船之前,必定要举行盛大的椎牛仪式。

湘西人把屈原称作茅公,在小端午划龙船纪念屈原,先由巫师念神词:茅人大哥,我知道你的根脚,你是屈原相公,你在汩罗江投河……因你出身根大,方与上神对座。殇亡归你统领,冤魂由你集合。你专为人家赐福,不与人家赐祸……今日恭请相公来,何愁枉死城不破。殇亡定然得超升,冤魂定然得解脱……念毕,还要大喝一声:“请屈原相公登舟!”早已作好准备的助手,双脚跨进纸船当中,用手将纸船提起,挂在身上,而后将茅草窝里扦插着的茅草人抽出,用手高高举起,并做个游走的动作。与此同时,“狱堂”前,骤然鸣响起铁铳,燃放起鞭炮。刹时间,“狱堂”和作为屈原相公化身的茅草人,都笼罩在铳炮的烟雾之中。

从水牢里搭出的所有冤魂,都集结到了屈原相公的麾下。接下来的程序便是“破枉死城”。“枉死城”立在傩坛正对面的沅水边。用黄荆条编插的“城墙”,方圆数十丈,上面缠绕着山里采来的藤蔓。东、南、西、北四方的拱形“城门”上,高悬着五彩的旌幡。河滩上,出现了身扎纸船的老司,高举着茅草人——屈原相公的化身,朝着“枉死城”行进。屈原相公带领着16个屈死殇亡的冤魂,来到“枉死城”的西门。突然间,震天动地铁铳声响起,有如炸开城门的炮火。屈原相公乘坐的纸船,开始在黄荆条扦插的“迷魂阵”中游弋。与屈原相公同行的巫师便吟唱起傩歌:屈原相公,我知道你的根本,你对楚国忠心一片,反成了流落沅水的孤臣;屈原相公,我知道你的根本,你本是天上的星宿,反成了沉溺水底的冤魂;屈原相公,我知道你的根本,你是五音黄泉的首领,你是水底殇亡的头人;屈原相公,我知道你的根本,你集合冤魂一同翻冤解洗,你引领殇亡一道轮回超生……

湘西龙船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在怀化老作家李怀荪先生的长篇巨著《湘西秘史》中有淋漓尽致的刻画与描写。

龙舟竞渡与湘西文化精神

端午划龙船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各省都久已盛行,但划的大多是河流湖泊中的顺水或静水船,就是在端午划龙船风气盛行的湘西,也大多只是划横水船而已,但是在湘西怀化溆浦大江口的龙船竞渡划的是逆水船,堪称一绝。

湘西溆浦大江口的龙舟,船尾高3米,有2个艄公,船头站着4个武功高手,阵容极其威武强大。长达15米的狭长龙舟中分两列排开24名划船手,都是魁梧的壮汉,个个腰圆膀壮,胸肌、肱二头肌一个比一个发达。划船手身着黑色镶红边短衣短裤,头扎红面条。船头鼓手手舞两根鼓槌,槌尾飘红绸带,身前架一牛皮大鼓。比赛开始,各队鼓手将战鼓擂得震天响,划船手们就跟随着这铿锵的鼓点奋勇行进在湍急的逆流中。能否夺得第一名最关键的还是看这打鼓师傅的技巧与功力的高低。因此这一带流传着“千军易得,一鼓难求”之说,又有“鼓手烂,烂一船”之说。

划龙舟竞争非常激烈,个个想拔个头筹。每个寨子都出一条龙船,各自为荣誉而战,视划龙船的输赢重于生命,故而逞狠斗勇,你死我活,堪称“血拼”。如果两艘龙船划到一起,划船手甚至用手中的船桨猛力击打对方,站在龙船头上的4个武功高手会在空中飞腿踢向对方的鼓手,或飞身跃向对方的船头直接跟对方的武功高手过招。因此,这一带百姓自古流行“划完上岸再认亲”之说。

两岸的亲友团啦啦队摇旗呐喊,击鼓助威,彩旗招展,又是另外一番热烈景象。在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男女老幼倾巢而出。妇女牵着孩子,背着孩子。病榻上年高德劭的长者甚至也被人们用椅轿抬到河岸边来压阵助威。人们在挥舞着旗帜者的指挥下声嘶力竭地为自己本队喊号子加油,直吼到声音嘶哑甚至失声。这种没有明星、美女、政要参与的草根式狂热与狂欢,恐怕也只有在湘西的端午节龙船赛上才能见到。

最终的胜者只有一个队一条船,而且所得也仅是一个龙船王的虚名和一面只能保存至下一个端午节的龙旗而已。但是胜出寨子的村民,不论男女老少,会激动得欢声雷动,通宵达旦,杀牛宰羊,举行盛大的庆典。全村人彻夜不归,一醉方休,狂欢气氛远胜西班牙的斗牛节与南美洲的狂欢节。

一场龙船赛比的是各个山寨的毅力、体力、协作、实力、人气,拼的是生命力的暴发与狂热。龙舟赛将湘西血性、生命精神、集体荣誉、英勇顽强、高超技艺、团结协作、整体配合、游戏精神、超功利竞争,演绎得酣畅淋漓。

龙船竞渡,湘西精神,一年一度,代代相传。一代又一代的湘西汉子们就是在这样呐喊、拼杀、搏击、力量甚至血腥的课堂中得到培养与成长。湘西的血性也就在这样的风俗与传统中得到延续。

猜你喜欢

沅水龙船相公
沅水的个性
水溪
邅吾道兮
夜晚,在诗墙边读友人诗
我的小言情,暖暖又萌萌
像不像
苏小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