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纪录片《西藏一年》的“噪音”表达

2015-11-25步长磊

电影评介 2015年4期
关键词:尼克尔普遍性噪音

步长磊

纪录片自诞生以来,由于其真实的力量,非虚构的本性,成为电影和电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片种。我们强调纪录片是对现实世界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机械复制,而是要求纪录片必须能够传达某种观点,是对世界能动的反映,必须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噪音”。美国学者学者比尔·尼克尔斯认为,“纪录片的‘噪音’,就是让我们能够了解这种独特视点或观察世界的途径。”[1]他进一步指出:“纪录片的‘噪音’能够传达观点,也能够创造情境或者表达见解。纪录片试图能说服我妈或者使我们相信:它凭借的是其论点或者观点的力度,及其‘噪音’的感染力和权威性。”[2]也就是说,纪录片的“噪音”是指纪录片的观点、看法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向观众表达的问题。本文以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探讨什么因素赋予了纪录片属于自己的“噪音”。

《西藏一年》是由旅英华人、独立制片人孙书云历时一年拍摄制作的一部以观察模式为主同时融合了参与模式、阐释模式等表达手法的纪录片,该片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西藏人民生活的现状和风俗人情。该片一经播出便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和普通大众的热烈欢迎,该片在BBC播出后,又先后被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台订购与播放。《西藏一年》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巨大的文化传播价值,其根本是找到了属于纪录片自身的“噪音”表达方式。接下来就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次旦法师给人看病

一、选题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纪录片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噪音”,首先要注重片子的选题,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一部好的纪录片要在选题的普遍存在与独特个体、历史性的绝无仅有和一般性的司空见惯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西藏一年》就很好地将选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在一起。纪录片的普遍性就是交代给我们影片所处的特定时空,该片选取西藏的江孜地区作为拍摄地点,具有普遍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西藏各地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国家利益和反华的需要,始终将西藏描述成落后的、愚昧的、各种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都已被工业文明破坏的地区。《西藏一年》的导演孙书云就是将西藏被普遍关注而西方观众又不是很了解的时空作为拍摄对象,去寻求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认同。该片注重纪录片选材的特殊性,导演深知,如果该片只注重对西藏宏观性、普遍性的描述,将成为抽象、空洞的论述。该片在描述西藏时,注重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完成对影片的建构。采用田野调查式的跟踪,拍摄了江孜地区八位普通人物的故事,讲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八位人物既代表了西藏典型的人物形象,同时又具有普通人物的故事性。

二、“噪音”模式的有机融合

比尔·尼克尔斯认为,纪录片可以分出六种不同的“噪音”,即不同的表达模式,他将其分为:诗歌模式、阐释模式、参与模式、观察模式、反身模式和陈述行为模式。[3]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西藏一年》巧妙地将几种模式融合在一起使用,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该片采取了以观察模式为主,同时融入了参与模式和阐释模式。作为采用田野调查方式拍摄的纪录片,该片的制作团队在西藏一呆就是一年,展现了观察模式对于真实事件长时间记录的特别毅力,同时特别强调影片的客观性,采用不间断的跟拍方式,抓取有价值的信息。“在北京举行的首播式上,主人公之一白居寺的喇嘛次成说,‘西藏台也来采访过我,但都是对着镜头说几句话就够了,但是他们整整跟了一年,连洗澡都不放过。’”[4]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西藏一年》之所以能够赢得中外媒体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其实是对该片尊重真实、自然记录努力的一种肯定。该片在讲述次平和师傅顿珠故事的时候,就将三种模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表现了师徒之间的代沟、矛盾和亲情。在甘丹寺外,师傅一再叮嘱次平要好好念经,做一位博学的僧人,而次平却表现出漫不经心,四处张望。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顿珠在心灵深处与佛像神灵进行无言的对话,次平的身心则更多地被八廓街上各色商铺的琳琅满目所深深吸引。这些段落采用观察式的拍摄手法很好地将事实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师傅与次平的对比,表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理念的巨大变化。同时,在这一段落中解说词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的用来说明人物与事件的背景或来龙去脉、有的用来进行评论或发问、有的表示感慨或良好的祝愿,有的则表示前景展望乃至抒写情怀。比如在甘丹寺朝圣时,解说词写道“顿珠带次平来甘丹寺朝圣,是希望次平一心学佛、礼佛、传承佛法。次平能理会师傅的苦心吗?”在这一段落中,参与模式中的访谈和互动也得到了充分的使用。

三、叙事“噪音”的故事化表述

尼克尔斯指出:“与诗意‘噪音’的发展同步,在1906年后的那段时期,一种更具有优势的表达方式也发展起来,那就是叙事‘噪音’”。[5]叙事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讲故事的形式,使影片的结构更加的引人瞩目、明白易懂。《西藏一年》就是以一年四季作为影片的主线,以8个普通西藏人的故事完成影片的叙事。导演在讲述人物时,总是善于发现他们平凡但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勤劳善良的三轮车夫拉巴,精明能干的饭店老板建藏,活泼好动的次平,心地善良的乡村医生拉姆,认真负责的妇联主任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三轮车夫拉巴每天都在积极地面对生活,他勤劳善良,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侄子充满爱心,他也经历过打工的失败,卖狗赔钱等许多不幸的遭遇,但他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不易。

结语

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不仅让国内的观众了解到了一个新时代朝气蓬勃的西藏,同时也让世界上关心西藏的外国民众了解到了一个真实而可触摸的社会生活场景。该片的成功,得益于找到了属于纪录片自身的独特“噪音”表达方式,那就是要精于选题,善于切入,采用适当的表达模式和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捕捉到想要表现的真实,使客观表现与主观介入之间的关系得到融合。总之,该片为我们进行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值得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1][2][3][5]比尔.尼克尔斯.纪录片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53,98,105.

[4]杨猛.“真实”西藏一年:中央领导点名要看的片子[EB/OL].(2009-07-27)[2015-03-01]http://news.qq.com/a/20090727/000228_1.htm.

猜你喜欢

尼克尔普遍性噪音
抒情的抽象——莉亚·尼克尔作品欣赏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噪音,总是有噪音!
无法逃避的噪音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