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意识的觉醒——《穹顶之下》引发的热议

2015-11-25张祖群

电影评介 2015年4期
关键词:柴静环境保护环境

张祖群

纪录片《穹顶之下》海报

一、环保纪录片的里程碑

关于环保的纪录片多是欧美发达国家拍摄的,例如:《可爱的动物(Animals Are Beautiful People)》(1974,南非)、《野鸟世界(The Life of Birds)》(1998,英国)、《地球公民(Earthlings)》(2005,美国)、《地球脉动(Planet Earth)》(2006,英国)、《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2006,美国)、《危险中的星球(Planet in Peril)》(2007,美国)、《自然界大事件(Nature's Great Events)》(2009,英国)、《人类星球(Human Planet)》(2011,英国)、《家园(Home)》(2011,法国)、《大坝帝国(Ben Knight Travis Rummel)》(美国,2014)等。特别是《难以忽视的真相》中用了一个中国式的比喻——温水煮青蛙。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人类如同被放进温水中加热的青蛙,纵使温度上升就发生在肚皮底下,它依然安享着稍纵即逝温暖,却不知不可挽回的危险已经来临。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尚不知已经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中国环保纪录片《瓦全》(2008)、《深呼吸》(2010)、《为中国找水》(2010)、《天赐》(2011)、《天人合一》(2013,香港)、《唤醒绿色虎》(2013,加拿大导演盖瑞·马库斯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史立红合拍)、凤凰公益原创纪录片《饮痛》(2014)等一次次震撼国人。《穹顶之下》(2015年2月)原本是柴静的一个学术演讲,但是她多次实地调研触目惊心的污染企业,多次访谈政府高官、企业高管、普通民众、学者等,以第一手资料和个人经历,构建了一种类似环保纪录片的复合型影视作品,这必将是中国环保纪录片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穹顶之下》的结构与反响

(一)《穹顶之下》的结构

尽管柴静一向低调,但是以她从央视红人到离开央视的特定身份,想低调也做不到。《穹顶之下》一经流传,迅速引发各大媒体热议。腾讯财经观察推出“新常态下如何破解雾霾之殇”,笔者参与的6个QQ群都在同一时间内转载了这个视频,在QQ群内引发强烈热议跟帖。其中地理教学QQ群甚至发出“地理人的环保倡议书”,以作为对《穹顶之下》的回应。这几天大家似乎都在讨论《穹顶之下》、柴静、雾霾……普通民众纷纷关注和讨论这段视频,从中对“天气现象”雾霾有了一种科普性的全新认识。《穹顶之下》为何如此火爆,民众对其产生点赞与批评两种对立观点,进而探讨从治理雾霾到环保运动,反思谁是环保的主体、公众媒体如何做大众利益的代言人、如何迎接公民社会的来临。

影片全长约104分钟,按照下列线索展开:开场白(从她女儿得肺癌医治引出雾霾)——情景(雾霾无处不在,引出一个母亲的担忧)——疑问(雾霾是什么,危害如何)——冲突(雾霾怎样来的,如何消灭它,烧煤烧油的调查案例)——答案(我们该怎么办)——结束语(我只是一个普通妈妈)。如同柴静一样的心痛,这样别出心裁的开头引发了生活在北京雾霾之下大多数民众的共鸣。我也有同样的经历:2015年1月我家孩子和院子里的其他小伙伴一样得了重感冒,咳嗽发烧流鼻涕。我便带着孩子去了北京儿童医院,从医生口中,我了解到这里每天有将近1000多个孩子输液,高达2000多个在此检查拿药。几个月大的婴儿在那儿咳个不停,额头上扎着针,哇哇地哭,看着就让人难受。可是和众多家长一样,给孩子打完针后我们仍然要在这雾霾天里等车回家!(访谈材料1,笔者的日记,2015-1-14)在一连串的对雾霾、环保的追问中,柴静让我们对雾霾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环境污染离我们这么近;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是如此的触目惊心,雾霾给人们带来的身心伤害越来越突出。环境保护治理的背后是如此复杂的利益博弈。

(二)媒体关注

两个月前刚刚召开的201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015年1月15日)上,原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总结2014年工作进展,研究部署2015年环保重点任务,确保“十二五”最后之年环保目标全面完成。[1]就在这次环保会议结束后不久,柴静的视频就在网上公布了。柴静的视频也惊动了刚刚上任的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吉宁先生,他在接见记者访问时说也注意到了《穹顶之下》,对柴静表示赞赏,对其行为“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从公众和健康的视角,换取公众对环境的关注”(记者访谈陈吉宁的原话概括)表示敬佩;他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说“每天第一件事是看天,雾霾天不安”(2015年3月7日)。有网友甚至吐槽:“坐在环保部长的位置上,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污染,你对得起她这一番心血吗?”(访谈材料3,访谈人:Smart Monk,2015-3-3)民众纷纷希望陈部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尽快拿出治理环境的切实措施,毕竟健康与生命比任何经济指标都重要!这几天刚刚召开的2015年“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柴静引发的环保问题成为众多提案中最实际、最受关注、最有说服力、最需要解决的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两会”期间最受网民关注的热度词汇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环境治理(2015年3月7日《新闻联播》)。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问题得到民间与官方的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事关我们的生命健康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必须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

(三)两种观点对立:点赞与批评

点赞者认为,柴静是一个有良心的媒体人。《穹顶之下》唤醒了人们对雾霾的再认识,让我们从《穹顶之下》看到了雾霾背后更深层次的能源价格、能源标准、能源结构、工业升级、公民参与意识等问题。除了点赞者,当然也有批评与嘲讽者,他们认为:柴静有拍片捞钱目的,自己开大排量汽车、抽烟……自己都不环保,“伪环保者”没资格言谈“雾霾”。力挺者不禁反问:难道柴静研究环保问题,自己就应该住到深山老林里去刀耕火种回到农耕时代,和一切现代化的生活绝缘?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做环保节目?正是因为她生活在大都市,所以才有条件注意到大都市的现实问题,才对这些问题感同身受。

“不管别人怎么说柴静怎么诋毁她,她都有颗做实事的心,她的视角都为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每当触及那小撮人利益时,就会被人身攻击,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我们挺你柴静,你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你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访谈材料2,访谈人:初秋、繁花入梦,2015-3-2)甚至有人揭发网络上那些针对柴静而起的口水论战、恶毒揣测、师出无名的攻击,骂人者多是既得利益集团雇佣的水军。这部纪录片对权势的批评、对体制的批判、对既得利益者的揭露已经非常委婉和曲折了,或许她是想以一种让政府部门、体制内官员接受的方法呈现于世人。即使如此,她仍然招致谩骂,因为柴静此举触动了利益集团的利益,引发众怒(笔者按:此处“众”乃相当一部分人——利益之众)。

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纪录片,同样一件事,居然能出现这样两方截然不同的评价。让《穹顶之下》成为各方宣泄的标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中国做事,太难,因为有太多恶意,太多盲从,太多冷漠,太多无动于衷,太多的眼睛和耳朵被无知蒙蔽,太多的心灵被偏激绑架而失去善意,太多的脑袋被刻意操纵而失去理性。一个包容的国家,就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就应该允许学术讨论与理性反思!批评她的人不是从纪录片里使用的数据、论证方式等方面入手,而是缺少理性的谩骂!

(四)从治理雾霾到环保运动

有钱人排尾气,有钱没钱的人都吸尾气,所有人都笼罩在雾霾的阴影之下。环境污染,把所有人拉到了平等的位置。环保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与每个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密切事实。要将“谁污染谁治理”“发展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同步”落到实处。不能让污染者获益,而全民为之买单。柴静给出的雾霾治理答案有4种:第一,借鉴美国洛杉矶的节能减排措施;第二,借鉴英国伦敦的调整能源结构;第三,只有打破能源垄断才能鼓励能源市场竞争;第四,普通人拿起自己的电话向12369举报,从而追求绿色生活。对此笔者延伸讨论:

1.国外两个案例实则体现了源头上游的节能减排与源头下游的产业升级。雾霾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使用不可再生化石能源造成的,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物”。从二战结束至今,世界人口已从20亿增加到了72亿,2050年更会增加到90亿。历史累计的1万代人口总和才20亿,现在一代人口却高达70亿(1945-2050)。人类在短时间内耗费不可再生资源速度与用量不可同日而语。文明带来了新技术,同时也需要人类肩负更重的责任。2010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时柴静采访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丁仲礼表示:这已经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而是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问题。如果人类不珍惜唯一的地球家园,毁灭的不只是生物学意义是上的物种,而是毁灭人类自己。人类要反思如何拯救人类自我,不是人类如何拯救“他者”意义的地球。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处理伦敦烟雾事件案例表明:环保革命虽然会导致某些工业产业的衰败,导致几百万人失业,但是会出现更多的材料、能源、交通、电子、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另外一种创新驱动力。只要北京周边工业停一天,天空马上蓝空气马上好,APEC蓝、“两会”蓝就能持续。我想,《穹顶之下》引发的环保热议,必将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加速我国能源结构升级换代,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更清洁的能源减少污染,必将加速我国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的改革步伐。

2.环境污染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否深入下去的结症。雾霾的背后是基于能源价格、能源审批、油气垄断等结症,于是国务院专家开出深化油气、电力、国企、审批等改革的药方。计划经济时代的油气供应、定价思维、能源标准与今天的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动一点点都是既得利益者的疼痛!围绕着能源的利益博弈交织在个体与个体、政府部门与部门、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但是僵化的计划经济思维和体制、能源领域难以撼动的垄断格局,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到了急需公关的风口浪尖:只有打破能源垄断才能鼓励能源市场竞争!

3.重要的是理念改变——环保从我自己做起。治理雾霾,不是要“治理”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而是要治理我们的“理念”。每一个人在空气面前都是平等的,在雾霾面前普通民众除了戴口罩,除了“空谈”,至少还可以记住12369这个号码。感谢柴静!在她的纪录片号召之下,人们记住12369这个号码,公民参与意识突然被唤醒。2015年的3月初,应该是12369电话成立9年来最忙碌的时刻。平均每12个小时打进400个电话投诉举报环境保护问题,上午9时、下午14时成为热线高峰时段。举报最多的是民众家乡周边的镁合金厂、焦化厂、洗煤厂等工厂污染以及小区周边的建筑工地、餐厨污染等。

中国人有一种对于公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私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传统,《穹顶之下》让人们明白了环境保护不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不再只是相关部门起好带头作用的事情,而是每个市民能做到从我做起的事情。环境人人有责!减少生活垃圾、减少自驾、节约用水电、监督举报——做个有责任感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穹顶之下》的反思

(一)谁是环保的主体

美国《寂静的春天》的前奏在中国一再上演:农村皮革厂、化工厂、造纸厂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村田边的河沟里,污染了河水与土地;养鸡场、养猪场中含有大量抗生素的粪便污水也直接排放进河沟里,条条河沟如墨染,臭气熏天;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城乡交错带堆放,长年累积,无人看管,时间久了,垃圾发酵使温度升高至燃烧,燃烧产生了浓烟、毒气对人有极大危害;垃圾中转站管理疏松,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于是现实生活中出现与《穹顶之下》类似的无奈:被下达环保处罚单的企业仍然轰轰烈烈的扩大再生产?对污染企业的公益诉讼因诉讼主体不明确得不到司法公正处理?加油站质问环保部门的检查“你们有责任无义务”?环保部门无权召回和处理一辆超标排放汽车?破解关键在于有法可依,环保不只是争议,而是依法执行,执行难在于平衡各种利益博弈。法律赋予了政府保护环境的职责,地方政府通过环境监管保护环境,改善辖区内的环境质量,突破利益追求和价值选择的局限性进行恰当的监管。公众参与环境监管有助于弥补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不力、乏力,是环境法治发展的必然。[2]新近出台的《环境保护法》修正草案,在理念和制度等方面对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作了不少新的规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建立完善法规环评和区域限批制度,明确公众环境权益,落实政府环境责任[3],特别是落实环境保护诉讼主体,落实明确的环境责任等,柴静在《穹顶之下》中给予了大众反省。长期以来,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环境公益的直接利害关系,对于环境诉讼的原告资格得不到法律承认,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在受到环境污染侵害之后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公益。[4]新的环保法需要超越传统诉讼法律制度,给予环境保护诉讼主体一定宽松空间。总之,作为制度安排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应贯穿于环境保护法律制定、法律实施的全过程,逐步完善基于公民利益的环境信息知情制度、环境立法参与制度、环境行政参与制度、环境司法参与制度、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环境法律程序保障制度等。[5]同时切实加强环境法律与环境政策的互动,建立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和法律政策实施体系。法律只有得到执行才能体现它的威严,应逐渐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指标及绩效考核体系,依法允许上下级政府协商指标分配过程和调整分配关系,对指标执行过程中损害民众利益的应依法予以补偿。鼓励社会公众依法参与考核评价,注重考核结果的信息公开和合理运用。[6]

2004-2014北京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污染天统计

对比美国案例,历经200多年美国从一个移民建立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美国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工业发展的历史,工业发展也曾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美国工业发展历程早已警示人类: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7]工业化、城镇化带来污染的同时,他们也在困境中伴随着相应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美国人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不仅仅是从工业发展角度入手,而是从法律制定、社会价值观、发展观、人口集中、能源问题和城市管理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治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逐渐完善、严格实施的环保立法。美国的环保立法源自罗马法的公共信托理论。在美国近代的环保实践中,逐渐实现从限制国王权力转向约束政府行为,注重商业利益转向注重生态保护。法治思维作为环保利器,其核心在于制约国家权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在我国的环境法治进程中,值得以美国等为借鉴,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行使分权,使公众与政府之间权力达到平衡:公众需要享有公共资源的收益权和一定的所有权,政府则拥有统一管理公共资源的权限。[8]美国污染治理中,尤以水污染治理为典型,《1899年河流及港口法》奠基了环境保护法治基础,《1948年水污染控制法》进一步完善了环境保护法治,《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则标志着环境保护逐渐成熟。从美国立国初期,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主义与反环保主义的持续争斗,虽然没有阻挡美国的环保洪流,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环保已经体现为一种全新的公民社会特质与法治思维特质。美国的案例启示我们:任何社会思潮都有其历史渊源,我们不能切断历史而只顾现在。环境保护主义是我们以自己的智慧对历史过程的一种理性反省。[9]

(二)公众媒体:大众利益的代言人

20世纪的最初10年,在美国涌现出一批作家、记者,致力于挖掘社会痼疾。揭黑斗士们把矛头指向社会腐败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只靠自己手中的钢笔与墨水,激发了社会全面变革的热忱,以“扒粪运动”揭披社会黑暗的美国新闻时代。从那以后,美国新闻界就致力于以公众利益为己任,挖掘社会丑闻,表达人民自己的声音[10],“扒粪行为”促成美国公民社会的来临,在塑造民众的媒介信仰上功不可没。过去数百年,美国社会的每一次社会变革,从黑人平权运动、到女性地位的改善、到整治环境污染、到今天的同性恋婚姻,都是靠着无数的普通人,用一点点的勇敢和责任感,站出来去推动才促成的。

柴静作为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国人代表说出了真相:现在才知道,大街上车贴个标签就是环保了?家电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家电商品贴上节能环保等级标志就是环保了?满街跑的车仍然冒着黑烟,每家每户用的冰柜、电冰箱、空调不断排放氟利昂等温室气体。面对这些我们还会去关心“GDP”吗!是谁在祸国殃民?是谁在毁坏我们的家园?感谢柴静的唤醒,你是我们的眼睛!诚如柴静在该片中煽情所说:“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应该属于他们的,我们没有权力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力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希望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再无缘无故得感冒咳嗽,能够看到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我们应该对环境重视,对自己的家人孩子负责任,我们不要GDP,我们需要永远健康,需要好空气,需要安全的食物和水!这个本能让人得以抵抗单纯的生存斗争以及个人和集团的利己主义。柴静就是这种活出自己的人,我们应该为她鼓掌!尽管,她是一个做事不需要掌声的人。柴静,崔永元,白岩松,黄西等为媒体人做出了榜样,要以公民利益为重,要敢于站出来,利用资源揭露真相,警醒世人。不要总是以低俗娱乐节目愚弄大众、麻木大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三)公民社会的来临

中国政府设计了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等各种类型的环境政策工具。但是这些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设计的政策目标。特别是自身政策设计上的缺陷、环境管理体制的约束、政府治理目标多元化的约束、政府环境管理能力的约束等使得影响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有效性大大降低。[11]这样政府-民众对立,政府管理民众的思维使得环保领域的政策施展不开,环保急切呼唤公民的意识觉醒与主动参与。

柴静提出的“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不能白提,人们一边燃放鞭炮一边吃着露天烧烤,还买着成本低重污染企业的低价商品。《穹顶之下》只是一个引子,它启发我们:不仅仅要提高公民参与意识,让公民知道从何处参与,还要明确告诉公民什么是不对的,可能有些人在污染大气的同时,并未察觉自己是在这么做。而这么做也是害了自己。环境保护不是白天开着大排量汽车、晚上开着低温度的空调,在会议上指点江山,以口水盲目抵制工业发展、抵制煤油气发电等,而是需要理性地从自身做起。基于环保引发的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是否会到来?有学者预言:即将来临的广泛性公民参与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道,互为补充,构成中国现代民主的基本模式。[12]柴静为了同一片雾霾之下的全体民众,付出了大量的财力(网上盛传是她自费掏了100万人民币)、物力、时间和精力,唤醒人们如何保护地球,如何保护我们人类,不要太自私,不要只看眼前利益。柴静可以为此付出那么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从我做起来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我们自己?以每个人的监督揭发遏制触犯公众利益的环境污染,以每个微小个体的自觉实践汇聚成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的巨大洪流。当大众的环保意识觉醒的时候,我想一个有着理性、崇尚科学、公民高度参与的现代公民社会将会来临。

[1]周生贤.适应新常态 打好攻坚战 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在201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保护,2015,43(2):12-21.

[2]赵美珍,戈琳,李鹏.论公众参与环境监管的补正功效与保障机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5-9.

[3]唐忠辉.不断完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基于《环境保护法》修正草案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2(12):23-26.

[4]张明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刍议[J].法学论坛,2002(6):91-97.

[5]史玉成.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实基础与制度生成要素——对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1-137.

[6]王清军.文本视角下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68-72.

[7]罗健博.发展、治理与平衡——美国环境保护运动与联邦环境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1-152.

[8]李琳莎,王曦.公共信托理论与我国环保主体的公共信托权利和义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1):57-64.

[9]侯文蕙.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J].世界历史,2000(6):11-19.

[10]魏杰.从“扒粪者”看美国新闻功能[J].社会科学家,2005(S1):89-90.

[11]杨洪刚.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选择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1-174.

[12]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J].中国法学,2004(2):28-38.

猜你喜欢

柴静环境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