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政治信仰教育探究

2015-11-20冉珑丁艳红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对策

冉珑++丁艳红

摘 要:文章从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出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新时期加强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以促进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1-0080-02

政治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围绕这一宗旨,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价值观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使之成为学生满意、终身受益的教育,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联合学生处于2013年至2014年连续两年对学校2013级全体本科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滚动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参与调查的2013级学生共计4998人,占2013级学生总数的90.3%,问卷有效率为98.2%。

通过分析问卷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正确且积极向上,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正是其中的有些因素对当前高校的政治信仰教育提出了挑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入党态度积极与消极并存

调查显示,80.8%学生“积极争取”入党;19.2%的学生对入党持“无所谓”或“不加入”的态度,比2013年上升了6.9%。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现在大多数学生依然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看做是唯一正当合理的信仰,但随着当今社会思潮的日益多元性和媒体网络的日益发达,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变得不再单一和纯粹,主流政治信仰在高校中边缘化的趋势开始凸显。一些学生认为,有无政治信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还有学生认为,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自己政治信仰的唯一选择。由此导致学生入党的态度积极与消极并存状态的产生[1]。

(二)入党动机非功利主义与功利主义并存

入党动机方面,选择“追求理想与信念”的学生比例是42.3%,选择“对党的执政地位和理念有信心”的学生比例是14.5%,这两项数据与2013年数据(43.2%;14.8%)基本一致,说明近半数学生入党动机纯正。同时,选择“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谋求仕途发展”的学生比例合计33.0%,比2013年下降1.8%。这说明,一方面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和影响下,高校学生坚持了入党动机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大环境冲击下,高校学生政治信仰功利主义倾向逐渐突出,一些学生更注重入党是否会带来个人的名利与发展,把入党与获得个人利益等同看待,从而造成入党动机的功利化。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不认同并存

调查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的观点,88.4%的学生表示认同,与2013年89.3%的比例相差不大;2.7%的学生不认同,比2013年上升了1.0%。分析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能够自觉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但仍有少数学生片面看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脱离中国实际,盲目追求西方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由此使得高校学生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不认同并存[2]。

二、加强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日渐弱化,因此,新时期如何加强政治信仰教育,是高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提高政治信仰教育的认识

1.重视信仰教育,明确政治导向。思想上,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不能将政治信仰教育口头化、片面化,要扎实开展,落实到位。为此,高校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高校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委在学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二是成立专门的政治信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进行统筹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责任层层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仰教育;三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教师思想的教育工作扎实到位,通过基层党支部以及网络媒介及时向教师传达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会议精神;组织教师学习,并就理论认知上的偏见进行纠正,坚定其正确的政治信仰,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观念的冲击,充分发挥教师在信仰教育中的引导示范作用。

2.树立信仰教育的新理念,形成政治教育的“合

力”。政治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某一个人、某一个部门、某一个组织无法达到满意的结果。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高校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整合师资力量,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提高政治信仰教育的效果;二是高校要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巩固政治信仰教育的成果;三是要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整合社会力量,树立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联动,保障政治信仰教育的长效性。

(二)创新政治信仰教育的课堂教学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加强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系统接受政治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为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不断创新,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学内容上及时丰富和更新,紧密联系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使教育更具说服力,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采取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最后,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的生动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就学习、生活、情感及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对话与互动,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实现社会政治信仰与大学生个体人生信仰的相互交融。并提倡运用PowerPoint、微课、慕课等现代媒体手段和技术等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2.增强专业课信仰教育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因此,政治信仰教育不应仅局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而应融入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的课程建设中,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地将政治信仰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4]。

(三)拓宽政治信仰教育的途径

1.营造校园文化,构建以文化人的良好氛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定义:“文化既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可以获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政治信仰教育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而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都受到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受教育的主要环境是学校,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学校。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以达到强化信仰教育的目的。一是搞好高校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科研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二是整合高校社团、报刊等资源,活跃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人文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明确政治导向[5]。

2.开展实践教育,挖掘政治信仰教育的新渠道。在信仰教育中,实践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的形成,仅依靠书本知识的讲授、课堂环节的运作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育日益成为高校进行政治信仰教育的新渠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开展实践教育方面连续七年组织学生开展暑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研,使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党的领导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而形成并坚定其科学的政治信仰。目前暑期社会实践已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必修课,纳入到学生的学籍管理和德智体综合评价体系之中。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这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者和承担者,他们的政治信仰正确与否,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传递,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能否正常运行,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当前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应引起整个社会的充分关注与重视,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形成,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6]。

参考文献:

[1]刘艳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J].长江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2]张果,李家富等.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

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崔岩.“80后”大学生政治观调查分析[D].郑州:郑州大

学,2010.

[5]邱钰斌.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研究[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11.

[6]游昀之,胡涵锦.大学生群体政治信仰“边缘化”问题的

调研与对策[J].前沿,2010,(4).

猜你喜欢

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