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2015-11-20舒宗礼蒲长玲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体育

舒宗礼,蒲长玲

(1.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第一中学,湖北 咸宁 437400)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舒宗礼1,蒲长玲2

(1.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2.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第一中学,湖北 咸宁 43740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类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和非教学培养途径,从而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式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兴起对社会体育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调整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目前全国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办学点达到212个[1]。然而,粗放式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办学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重理论传授轻实践环节、缺乏专业师资、教材匮乏、教学与管理模式陈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与发展[2]。2014年,教育部公布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专业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幸名列其中,排在第4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显得必要而紧迫。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体育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旨在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1 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1.1 社会需求导向原则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上,必须面对社会、面向职业市场需求,所培养出的人才应有明显的针对性、应用性、适应性及开拓性。在制订培养目标和措施时,必须正视区域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明确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及规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1.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设计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时,首先要把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放到第一和核心的位置来考虑。如加大学生选择专业、课程的自主权,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己设计和学习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自主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践环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实践能力等。

1.3 协调性原则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在积极稳妥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应强调培养模式与外部环境之间、模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要从模式组成的各个方面通盘考虑、协同发展,靠单一的实践活动和个别教学环节的改革是不能奏效的。首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和教学环境(硬、软不可偏废)相互适应、和谐发展;其次,人才培养模式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模式、教学组织模式、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它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

1.4 适度超前性原则 通过最近召开的几届“全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也很正常。因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创办本身具有一定超前性,着眼于未来社会需求。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体现出行业的发展趋势,况且不同地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如仅从某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较高而忽视对原有培养模式进行调整的话,那么这一模式的不适应性将随着转型期的结束凸显出来。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人才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整体效益,促进人才模式的完善。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样培养”(培养的方式途径)两方面的问题,两者的综合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现代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人才标准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运行方式[3]。这些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它贯穿了整个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计划模式、教学组织形式、非教学途径,他们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

2.1 专业方向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 培养目标确定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4]。我们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调研可以确定为培养“管理型”、“经营开发型”、“技能指导型”人才。但通过调研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论文文献又发现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模糊而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率低下[5]。难道真正是因为把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经营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的培养就导致了学生就业率低下吗?其实不然。前面已提及学生就业率低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谨防又走过去那种“对口培养”的老路,逆势而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们认为,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大势所趋!

首先,拓宽专业口径,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要强调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体育经营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群众体育指导能力、体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不同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突出发展集中能力组合,将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正如赵立[6]所言我们只是有“优先级”的思考而已。其次,鼓励学生跨相邻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具备适宜的知识相关度。最后,打破过去那种学生还未走进大学校门就确定专业的硬性做法,放宽学生专业选择权。在这方面,湖北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做法就很有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即本科教育按体育学学科大类招生及培养学生,学生进校后学院统一管理,以体育学大类为基础制订教学计划,在体育学范围内实施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在前1.5a按体育学大类培养之后由学生根据本人的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等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2~3年毕业。事实证明,放宽专业选择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无形之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2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社会分工的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的视角出发,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来看待业务培养目标,即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学生技能培养与素质全面提高的统一。我们认为,建立基础化的、综合化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通过对现有科研成果的调研分析,项立敏[7]所构建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符合我们的思路,能够体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化、综合化和结构化特征。即: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实施“平台式”教育,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平台课程、6个专业方向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并在基础平台课程中增加教育、教学类通识教育,在实施“通才”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锻炼,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专项课教学实行“导师制”,从而建立层次化、多样化、综合化、小型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3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依据 教学计划是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培养人才的蓝图和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可以分为2个培养阶段(图1),第1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任务是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修养;第2个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必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修养,并根据自己的选择拓展相关学科知识面。两个阶段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图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校极其鼓励和支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第2专业学位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实践已形成我校办学特色:1)多推荐学生选择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母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旅游学、休闲学等学科的学习;2)学习第2专业必须高质量地完成本专业规定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以及实验、实践的教学内容。但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2个专业的学习,在第2专业的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减少与第1专业共同的课程(如公共基础课等);3)毕业设计是整个培养过程中专业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设计的内容一般要兼顾2个学位专业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反映复合型人才的特点;4)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可以适当延长学生毕业时间,但一般不超过2年。

2.4 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还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来。教学过程一般是沿着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及兴趣出发;二是从教学内容出发;三是从教学方法出发[8]。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要将这3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学生经过接受1.5年的“平台式”教育之后,对体育学科各专业基本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选择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说明学生已经认可该专业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进入专业教育阶段,一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管理,使学生在有一定的基础后向多样化、特长化方向发展;二要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注重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完善和健全,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和方法论的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及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训练;三要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转变,从教会到会学,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多向互动,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另外尤其要重视发挥图书馆、网络在教学改革中的支撑作用以及认识到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习的手段和途径更加多样化。

2.5 实践训练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身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是该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是社会对该专业的期望目标,是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据此,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经过近6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5.1 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在校内,部分体育场馆、校办产业、后勤服务中心的经营管理,部分体育赛事的经营策划、招商引资等都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留有岗位;在校外,本着“为企业赚取合理利润,为学生获得锻炼空间”的理念,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建立长期沟通合作机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使实践教学基地真正实现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市场的切入点,最终双方达到“双赢”。

2.5.2 课程结构的优化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我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从基本运动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社会调查方法、群众体育指导能力、体育经营与管理能力、科学研究等方面入手,重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组织、评价和管理,构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2.5.3 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 我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高水平,要求专(兼)职教师应该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或具有市场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常年邀请商学院的教师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体育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作为客座教授,组建了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

2.5.4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我校根据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建立了相关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及其中间环节的实施。

2.6 非教学培养途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做好3件事:“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被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离开做人,要想做其他只能是一句空话,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要想做好人,仅仅依靠教学途径是远远不够的,注重非教学途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的培育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鼓励每1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至少加入1个社团,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锻炼独立意识,磨练意志,增强团结协作精神,鼓励个性发展,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体育院系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定期举办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体育文化节、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以及学术科研方面的报告会、座谈会、演示会、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3 结 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变化和不断调整的过程,需要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的个性需求而不断创新。无论采用何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都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如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践育人环节、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共同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并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

[1]舒宗礼,夏贵霞,杨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15-119.

[2]刘勇,易钦仁,张丽丽.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2,21(3):266-267.

[3]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25—127.

[4]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93-97.

[5]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7-73.

[6]赵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1-5..

[7]项立敏,刘晓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76-1679 .

[8]梁金印.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几点思考[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2,17(1):83-85.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China

SHU Zong-li1, PU Chang-li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413000, Hunan China;2. No.1 High School in Tongcheng County, Xianning 437400, Hubei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thesis analyses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as well as social demand of social sports talent in China. In nationwide perspective,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do not adapt to social demand. Talent cultivation is lack of pertinence. Therefore, oriented by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 determin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cientifically according to market demand and school type, implementing multi-level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combining complete credit system, adjusting course content and time arrangement,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course system, emphasizing o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non-teaching cultivation path, so as to improv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G807.01

A

1004-7662(2015 )06- 0037- 04

2015-04-22

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城院发〔2014〕30号)。

舒宗礼,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体育经济。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专业体育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部分专业介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