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反转”背后的反思

2015-11-15崔逾瑜匡志达

新闻前哨 2015年10期
关键词:女司机舆论传统媒体

◎崔逾瑜 匡志达

“舆论反转”背后的反思

◎崔逾瑜 匡志达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引发了一幕幕舆论反转剧。

所谓的舆论反转,是指面对一条新闻,一开始舆论都把矛头指向了某一方,可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在瞬间转向,让人猝不及防。

当初言之凿凿的事件,突然180度颠覆的“舆情反转”,绝非是网络喧嚣酿出的偶然。舆论反转的背后,无疑消费的是媒体公信力。

一、多起“舆论反转剧”搅动舆论场

案例1:成都女司机当街遭暴打事件

2015年5月3日下午,一条“女司机遭男司机当街暴打”的新闻出现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女子被暴打至脑震荡并骨折,身上多处淤青。当晚,出于对女司机“弱势”的怜悯,网络舆论对打人男子的批评呈铺天盖地之势。

5月4日,打人男子行车记录仪视频曝光,女司机曾多次突然变道。两小时内,视频点击量上升数十万。有“网友”人肉出了被打女司机的违章信息,舆论转而指责女司机“活该”。

5月5日,新浪网发起调查,82.3%的人认为,该事件是女司机的责任。

女司机从最初的“不相信全国人民都指责自己”,到11日发布“致歉信”,事件才平息。

案例2:大连小伙开房就被抓事件

2015年5月14日,浙江电视台《1818新闻眼》栏目报道了“男子开房就被抓”一事。当事人李某喊冤,大连警方将其身份证信息录错,各地警方均误认其为毒贩。

16日,《杭州日报》报道称,记者向杭州警方证实,李某和那个“制毒贩毒”的是同一个人,并讽刺其为“影帝”。从同情到嘲讽,网友调转矛头,指责李某。

还未喘气,剧情再次逆转。16日下午,大连警方承认,将李某身份证和照片误录成同名同姓的毒贩,并向李某当面道歉,更正误录信息。17日凌晨,《杭州日报》官微致歉,舆论一片哗然。

案例3:西安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

2014年12月20日,新浪微博网友发布5张图片:医生在手术台上自拍,并摆出“V”手势。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官微最先转发,引发热议。

21日,网友将矛头对准医生,批医生“医德去哪儿了”。面对舆论压力,西安市卫生局对涉事医生选择从重处罚。22日,涉事医生郑晓菊流泪发声:当天没吃没喝做了7个小时的手术,终于为患者保住左腿。加上手术室次日搬迁,拍照也算一个告别。此后,不少网友开始为医生喊冤,认为处罚太重,就连手术患者也表示不解。指责随之转向媒体,网友们质疑媒体不专业,加剧医患分歧。

二、舆论反转现象的共同特点

从一起起舆论反转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网上舆论爆发——真相逐渐还原——舆论发生反转——最初发布者或媒体遭讨伐,这也形成了舆论反转的共同特征。

1.原始舆论以新媒体为载体,第一时间发布文、图、影像等信息,形成极度近似真实的发布模式。

不难看出,舆论事件从一开始,都是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即所谓的“有图有真相”。但现实是,新媒体时代下碎片化传播的图文、视频,常常遭遇片面呈现的窘境,即“有图未必有真相”,但致使公众进入先入为主的假设,旗帜鲜明地站在某一方。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舆情初期,微视频只是呈现了最后的暴力过程,之前女司机个人的危险行为完全被“忽略”,很自然地对男司机恶语相向。

2.随着时间推移,更多信息浮出水面,事实被渐进还原,舆论随之反转。

巴菲特说,只有等退潮后,才能看见谁在裸泳。这就意味着,一旦新闻的事实逐渐清晰,往往与之前的假设大相径庭,舆论就会产生完全的颠覆,公众重新“站队”,舆情实现反转。在“西安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最初的图文经大量转发,很快进入医患关系的舆情敏感区,引发公众进入主观臆测的情境,致使出现一边倒的舆论攻势。但是,当涉事医生郑晓菊自白、医护人员7小时不吃不喝保住患者的腿、手术室次日搬迁、患者同意医护人员拍照等信息被爆出后,舆论开始接受真相、理解医生。

3.意见领袖声援正面,为调解网民心理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在“西安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中,微博认证为“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的@白衣山猫分析,“一台高难度手术成功,病人安全,医生比病人家属还要开心。手术台边拍照合影以纪念本是好事,希望媒体不要过度解读,不要割裂医患关系。”“白衣山猫”的观点获得众多支持,扭转了舆论针对医生的局面。此外,在诸多舆论反转事件中,许多主流媒体担当权威信源,发表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无疑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4.“第一时间”的发布信息,往往导致一边倒的舆论讨伐。

真相被还原后,引发舆论的“第一时间”发布者,往往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焦点。比如,“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士跑路”事件,被曝出孕妇是羊水栓塞致死。羊水栓塞,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突发性病情,目前世界上孕妇出现羊水栓塞的机率为二万分之一,母子死亡率高达60%-80%。当常识随事件普及大众后,矛头从指向医护人员“失职”,转向批评最初发布方“华声在线”及后来的转发、跟进媒体的报道“挑起事端、造谣误导”。就连死者父亲、党兄几则有些讨饶的声明,网友依然不依不饶,指责铺天盖地。

三、舆论反转现象的原因分析

1.发布者为“一吐为快”,将碎片化信息呈现于公众,使事实有意或无意地受到肢解。

从最早的媒介理论“皮下注射论”、“枪弹论”到现在的“受众中心论”,媒体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无所不能的魔力。尤其在网络兴起后,“自媒体”的衍生、网民的自我意识觉醒,从某种程度上完全颠覆了传媒媒体的概念。“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人哈姆雷特”是当下网络舆情最为真实的写照,只要有一台电脑或是手机,再连接网络,那么每个人都会是自己的莎士比亚。

互联网提供了如此简便而又繁芜的发声平台,而网络身份的模糊性和信息发布者的匿名性有利于信息发布者逃脱社会责任和道德约束,在不具备进一步探查真相的能力与条件时,想当然地发布模糊的新闻碎片,断章取义。同时,网络信息发布极低成本也助推了虚假信息的泛滥。信息发布者不需要核实身份,只需简单注册,在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的前提下,可以在各类平台上发布信息,“一吐为快”,“一骂了之”,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不顾其他,甚至触碰法律边缘。

2.接受者接受轻率的信息,进而宣泄情绪,造成一场肆意的“网络狂欢”。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网张媒体肆意“狂欢”的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及普及使得网络媒体拥有了一个在媒介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大受众群体——网民。网民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拥有虚拟和现实两种身份,有着更为强烈的猎奇和发泄的心理需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们需要一个宣泄的窗口,但是传统媒体却无法满足大家的表达诉求,所以网络媒体因此有了“狂欢”最为重要的受众基础和刺激驱使。

网民数量虽众,但素质良莠有齐,专业知识的缺乏、惯性思维的作用、逆反心理的驱使,很多时候让众多网民判断力弱化,随意选边站队,看哪一边的言论占上风便随声附和,武断选择自己的“意见领袖”。而往往又因为害怕被孤立,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很容易成为网络上别有用心之人的工具。这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最为直观的体现,如果不加以正面引导的话,负面言论便宜会不断加剧形成占主导地位的“上升的螺旋”,越来越多的受众会陷入负面舆情的“漩涡”之中。

舆论反转的背后,是受众情感与理性的博弈,情感是对弱者的同情,理性则是对事实的尊重,反转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弱角色的切换。当女司机当街被暴打,她是弱者,打人者是强者,受众自然同情女司机谴责打人者,而当女司机成为多次随意变道的马路狂飙者、打人者及其家人成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群体时,强者转换为弱者,舆论因此发生迁移。

3.传统媒体不甘沦为旁观者,为追求新媒体效应,失去严谨特质。

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媒体措手不及。因此,在很多舆论事件中,传统媒体丧失了第一时间发布的主动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旁观者。有些传统媒体甚至先入为主,过度迎合轻率的民意。

网民可以制造舆论,并在制造的舆论中无限地接近真相,但不一定能探究真相,或者说探究真相的使命,远远不该由网民自己来承担。事实如此,那些风起云涌的所谓网曝,只是真相的表层,最后还是要靠国家机构来查证、靠新闻媒体来“坐实”。另外,真相的浮出水面,也是一个不断“证伪”和“求真”的动态过程,因此还原真相需要时间。

这本是传统媒体应该抓住的优势,发出权威、释疑、有深度的声音时,却有时弄巧成拙。在“大连男子开房就被抓”事件中,《杭州日报》急于“证伪求真”,仅通过杭州警方一家之言,而忽略了当地警方并非信息的录入者,却又不向大连警方核实,武断地确认李某与毒贩为同一人。当真相大白,《杭州日报》不得不以道歉收场。在“西安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中,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官方微博根据网友爆料,发表了“一说为快”的微博。数小时后,“都市快报”栏目又用2分钟时间,在电视上对此事进行报道。从2分钟的新闻视频中可以看到,该栏目并没有对涉事医院和医生进行采访核实。

四、舆论反转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新常态下传统媒体如何坚守权威角色

反转新闻,折射出道德的沦丧、理性的崛起和科技的进步。从一桩桩舆论反转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互动性是一把双刃剑。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上,当碎片化的、未经甄别的信息与情绪化、极端化表达发生碰撞时,弥尔顿所描绘的“观点的自我修正”总是姗姗来迟。如果说,舆论反转已经成为网络上的一种“新常态”,那么在“新常态”下,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坚守权威角色。

1.坚守权威性底线,坚持发布信息权威性、公正性。

传统媒体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积累下了经过时间的积淀与检验的独特优势。传统媒体的传统优势,正是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应对竞争、发展自身的法宝,同时也是新媒体在深化发展中所需要借鉴的。具体优势包含: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传统媒体拥有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传统媒体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优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很多新闻刚发生时,真相并不会“一揽子”全部呈现,需要媒体及时跟进,以专业精神抽丝剥茧,厘清线索链条,不断挖掘与平衡多元化声音,揭示真相,提高公信力。这才是媒体在推动事件真相中所应起的正向作用。

2.积极介入社会热点事件,第一时间进入并报道,但加强所发布信息的质量管控。

新闻框架理论认为,媒体不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以特定的视角和手段,有选择地将“现实”重新建构。有一种说法,媒体就像一个大导演,第一天公布一段视频或图片,于是民意向左;接着,媒体马上跟进,采访当事人,披露更多细节,于是民意反转向右。

在网络时代,传统主流媒体一方面要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革命的现实,积极融入网络,构建多元化的主流舆论传播平台;另一方面需要从“新闻反转的阵痛中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迎合自媒体的传播属性。尤其在新媒体信息“把关”上,进一步提高信息审核力度,同时提高编辑记者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活力和张力。

3.建立相对稳定的展示模式,强化对读者判断力的培养。

为了避免偏激,传统媒介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吸引公众关注议程所设置的内容,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真相,引导其按照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理性地看待突发公共事件,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在展示模式上,尽量用多点位展示取代单一点位展示,尽管用丰富的影像资料取代孤图。

媒体还应该加强对读者判断力的培养,通过评论、权威释疑等,建立理性的意见领袖,消除读者知识上的盲区,引导网友宣泄情绪的克制,让公众在面对扑啸而至的海量信息时,给准确判断多一点维度、给还原真相一点时间。

此外,作为网络媒体,更有责任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舆论环境,确保基本事实的真实客观,寻找“抢新闻”和“抢眼球”之间的平衡点,以真相公开推动网络“最大公约数”,以互动交流拆除网民的“心理隔膜”,真正实现舆论场的“同频共振”。

(崔逾瑜:湖北日报;匡志达:武汉晚报)

猜你喜欢

女司机舆论传统媒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跟女司机打赌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珍爱生命,远离女司机?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就剩一百元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