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与微博的“暴力流感”

2015-11-13邱馨

新闻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微博

邱馨

摘要 微博的“暴力流感”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性的传播现象,严重地影响新媒体的安全。本文联系传媒和社会现实,运用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原理,分析了微博暴力流感全过程,阐析论述在“暴力流感”的发端、扩散和升级三个阶段分别体现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内部因素这三元要素不同侧面的交互作用及其社会影响,揭示了这种现象的实质和特性——一种缺少自律和约束的过度自由,一种易变的非理性话语表达,一种难以控制、危害社会的网络恶行。并且,以此理论为观照探讨了如何认识并着力克服、消减这网络恶行,净化微博语境。

关键词 交互决定论;微博;暴力流感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在信息化时代,微博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它如同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渠道,及时、迅速地传递着各种信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性格和不同处境的人们的需要。同时,在微博中也不时出现网民们的谩骂、谣言、戏谑、专揭隐私等带来负能量的恶性话语。后者宛如流感病菌一样向外蔓延,是一种对社会和个人危害极大的“暴力流感”。频繁出现的微博“暴力流感”事件,每每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对于如何防治、解决这种网络弊病,不少国家的政府机构乃至许多学者的思考和探寻,以及随之涌现的各种理论和方案都值得采纳、借鉴。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1925-)提出的交互决定论,引人注目,对解决“暴力流感”这道难题,不无积极意义。本文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运用班杜拉交互决定论的原理,对微博“暴力流感”形成原因、机理、阶段、流传过程以及如何应对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何谓“交互决定论”和“暴力流感”

班杜拉理论的精髓之一就在于从心理学的方位,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和矫正人行为的交互决定论。实践证明,他的理论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和大众传播等社会实践领域,取得过良好的效果。

班杜拉十分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深刻指出:“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这是说,人的社会化只有同环境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交互决定论”,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人的内在与外在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它继承了元理论的核心精神。 交互决定论认为,行为(B)、环境(E)与人的内部因素(P)三者之间互为因果,行为本身是人的因素与环境交互的一种副产品,即B:f(P*E)。三元素中每二者之间都有双向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同时又与第三要素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1)人、环境与行为的交互: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性格、价值观等重塑环境,环境又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内在,三者的交互亦影响行为。有时候环境因素能塑造人的行为或对其产生强大的制约作用,有时人的因素成为环境及事态发展的重要调解者。(2)人、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人的内部因素及其行为同环境是相互决定的,借助一定的环境,人的性格、观念和认识使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种行为又反过来改变人的心理和性格。(3)环境、行为与人的交互:环境同样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要结合人的因素才能被激发起来影响行为,比如媒介环境决定了哪些潜在的行为倾向成为受众的实际行为,而受者行为又决定了哪些潜在的媒介环境成为实际影响受众行为的环境。

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可以图1显示:

B:指行为(Behavior):指人的内部因素(Personality)E:指环境(Environment)

由此看来,行为、人的内部因素和环境三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它因素更重要的位置,尽管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境中,某个因素有可能起支配作用。”

所谓微博暴力,是指微博的言论表达主体逾越了权利的规限,使用攻击性、歧视性话语对他人精神层面造成侵害的一种网络异常行为 具体形态主要呈现为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和造谣污蔑等形式。

正如任何看似偶发的异常行为都可追溯其确定的缘起,微博暴力自然也有其赖以存在的根由。班杜拉认为,交互决定论是“在不同复杂性水平上分析心理社会现象的一种基本原则,其实用范围可从个人的发展到人际行为和组织的、社会的、系统的互动功能。”因而结合交互决定论原理来考察微博暴力行为,其最明显的动因莫过于社会环境、网络技术的支撑,他人的鼓动或示范,以及不同微博使用主体的心理驱动力。综合起来,又可对之进行如下定义:“一定规模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微博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规模的、持续性的和非理性的舆沦攻击,以造成埘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一”

微博的“暴力流感”正是对这种行为扩散传播过程的一种形象比喻:在引起暴力的微博环境下,网民的暴戾心态被助长,过激情绪被放大,暴力行为像流行性感冒一样,迅速传染蔓延,造成普遍紧张疯狂的气氛,乃至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二、微博暴力流感如何传播

同任何风言风语的流感式传播一样,“暴力流感”也有具体的归因,其传播过程也能辨察出层次分明的阶段。根据各类暴力事件的不同起因、发展态势及其严重程度对微博“暴力流感”传播过程进行追踪探析,可将其划分为发端、扩散与升级三个阶段。在一般情况下,程度相对较轻的事件要么在发端即被遏止,要么仅仅在网上扩散、形成声势。而在持续时间最久、矛盾冲突最激烈、影响最大的极端事件中,暴力流感的传播完整地涵盖了所有阶段。以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为观照来审视这种传播现象,可以看到,在它的每个阶段所体现的“环境、人和行为”三元交互,分别显现出各自不同的侧重。

(一)微博“暴力流感”的发端

微博上很多暴力事件,最初的缘起都非常微小。2007年,一个网友看见一个六岁小女孩口吐鲜血和身上多处瘀伤,便拍成照片在微博上疯传,一时间虐待女孩的“最恶毒后妈”广为人知。但事件真相却是:女孩患有血友病,照片是其发病状况的写照而并非“被虐待”时的拍摄。当初,此传言一经报道,“后妈”惨遭舆论辱骂,精神重创,几近崩溃。如此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暴力行为在其发端之初已具有流感的特征——爆发后迅速传染开来,且起因常为小事。只要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微小事件,不难看出,所谓微小并非微不足道,其背后因由极为复杂深刻,牵涉广泛,小事只是一个导火索。我们可以将其归因为外在环境和人的内部因素两类。任何看似偶然的微博暴力行为,都是与这些外界诱因(环境)以及主导性内驱力(人)交互的必然结果。

在微博中编造谣言、歪曲真相、人肉搜索、使用污言秽语进行人身攻击、丑化他人形象等暴力行为,极易给他人造成莫大精神伤害。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无序发展,贫富差距的增大,利益群体的分化,价值观导向的混乱,信仰的缺失催生了种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各种社会问题和风险事件激增,导致部分网民心态失衡。又因为这种心理失衡缺乏正确的疏解,渐次郁结成为一种怨愤之气。互联网的出现,为这些人的积怨提供了喷发的出口,加之网络空间去身份化的特性,使主导某些微博舆论的言论往往不是知识、现实影响力和理性思考,而是融进了偏见、感情冲动激越等非理性因素。部分网民不健康的心理在微博虚拟空间里得以充分暴露。

需要指出的是,微博对于受众心理感受的放大效应也不可小觑。在以碎片化方式呈现话语、记录信息的条件下,微博各种言论功能的设置,很容易暴露受众真实的心理痕迹,也很容易将一些微小的矛盾或心理波动扩张放大,造成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作为一个信息繁杂、海量、难辨的公共领域,微博强化了受众对于风险、危机的感知,大大加深了受众潜意识里的不安。不可否认,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到某种纵容、强化,就会不断淤积、膨胀,一旦再遇到某些微博事件动态的激发,比如一张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的上传,或某知名人士就某些重大事件发表意见,暴力即会顺理成章地爆发,不可避免地左右了舆论的导向并遮蔽了某些真相。

应当看到,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大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成为微博的主力军,处于话语弱势地位的草根阶层也有机会发声、成为建构微博话语的劲旅。网民群体普遍年轻化、草根化和他们本能的狂热心理,也是催生微暴力的重要因素。年轻网民心性尚未成熟,判断力、辨别力和自控能力较低,加上正值青春阶段,心理容易躁动,情绪容易亢奋,他们大多扮演微博中的愤青。草根多为匿名用户,受现实社会规范影响较弱,他们除了私人性质的随意表达和随手记录,亦通过大量的“段子”、冷笑话、恶搞等发泄他们对于现实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嘲讽。就这些网民而言,发布微博通常是为了满足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围攻别人是为了获得自己作为道德多数的快感,这是一种狂热性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暴戾的心态,放大了人们对于现实环境的负面印象,加剧了暴力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微博“暴力流感”的扩散

毋庸质疑,微暴力的发端已然是一场爆炸,其流感瘟疫似的扩散传染过程则极大地增加了它对社会舆论环境的破坏性。在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和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中,随着微博上越来越多的围观者通过评论、转发、图片上传等形式进行带有泄愤和攻击意味的表态,舆论中心话题也从最初对事件的反思逐渐演化为单方面针对当事人不公平的道德审判,药家鑫和那18名路人都分别遭到铺天盖地的“炮轰”和“喊杀”,后者更是被相继曝光隐私,微博暴力的扩散呈现出毫无节制的螺旋式上升的轨迹。另一种无法控制的“暴力流感”,则是微博上愈演愈烈的相互攻讦,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微博名人和关注他们的网民之间。名人的私人言行及其生活动态会成为他们各自的粉丝之间打嘴仗的话题内容,这些不计其数的“乌合之众”极易受到他人话语冲击或暗示,从而将关于微博人物的话题争论演变为毫无价值的人身攻击,将狂热和暴戾散发开去。也有不少名人在遭到网民谩骂后反应强烈。2010年,周立波在微博上对攻击谩骂自己的网友反唇相讥,频频回骂,引来各界关注,更导致粉丝迅速大量流失,周的暴力言论使他本人再次成为新闻焦点。

很明显,微暴力在像流感一样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行为的叠加和迁移。围观他人暴力行为者、受暴力伤害者心理均发生改变,变成了参与暴力、施加暴力影响的主体,暴力行为的程度不仅愈发强烈,更因其频繁的“人传人”,不断波及至不同的对象。从班杜拉的“自我调节”②观点来看,这恰恰从两个角度显示了人的行为、心理和性格与环境的交互:微博上目睹或遭受暴力的网民心理发牛小同变化,或卷入暴力冲突、加重原有行为的激烈程度,或变成新的暴力源。其交互状态如图2所示:

在图中,微博行为主体的原有暴力行为导致两种种结果:(1)产牛“榜样效应”,被人追随模仿,激发其参与暴力的心理动机,强化了原有行为;(2)造成对他人伤害的同时,客观上形成了影响较人的环境氛,促使受害者在心理上转变成新的施害者角色,将其行为反作用于原有暴力源乃至更多的人。

“暴力流感”是微博信息的裂变,与微博暴力的“互掐”行为,网民们轻率的结论、信口开河下的定义,会很容易被不明真相的网民们转发、评论、引用。由于微博文字简单、表达随意,文本呈现高度的碎片化、个性化和口语化,使得微博话题内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流行和传播作为具有广场效应的公共传播平台,微博那些带有反主流、反理性的活语,极易被感情冲动、头脑发热的网民们盲目接受和追随 这时候言论伞间自由有余而理智不足,情绪化表达比冷静说理更易煽情,致使暴力言行被仿效,并迅速螺旋式地膨胀、叠加,形成一边倒的声势,盖过弱势声音,从而遮蔽了真相。例如2012年春节韩寒与方舟子的骂战,网友海量转发和议论犹如火上加油,双方网民在微博上混战一场,当事人欲申辩的真相反倒被淹没在网络传言里。

显而易见,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网民,在微博环境中用暴力言行宣泄情绪时,既张扬了自己的另一重人格,又容易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其负面心态和伤害也会随着网络暴力的传染而延续。微博上经常可见不同圈子、不同身份的人偏执于一己之见,彼此不断狂热攻击和排斥,就足明证。作为一个强调会话的开放型社交空间,微博对传播行为模式没有严格的规限与束缚,互动主体之间角色转换相对其他大众媒体更为为自由随性;而不同性格、观念的微暴力受害者,出于补偿和报复等心理动机,也会用各式行为发泄愤懑,同他人恶语相向,成为新的加害人。 因此,一次恶劣的攻击,足已具备潜质成为下一次暴力的祸端,类似的暴力言行和思维模式在不知不觉中会迁移到新的对象身上,“暴力流感”也会呈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趋势广泛散播。由于微博是一个制造话题的平台,受人关注且影响较大的人物的言论,更容易引发热议,成为遭受攻击的对象,可以想见,他们一旦向施害者的角色转变,新出现的暴力言行会比原先的暴力源影响更大,更容易激发新的微博“暴力流感”。

(三)微博“暴力流感”的升级

毋庸讳言,微博自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普及以来,网民约架造成的民事纠纷层出不穷,其至因网民煽动走上街头打砸抢等治安事件也时有发生。微博“暴力流感”升级至现实版,成为社会冲突的肇因。诸多典例中,尤以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与四川电视台记者周燕的“约架”为甚:2012年7月,四川什邡因不满当地钼铜项目的潜在风险而爆发群体事件,成为微博的关注焦点。吴法天的微博发言质疑该项曰的污染可能性,被认为是为该工程开脱,遭到众多网友的持续声讨,其中周燕的言论尤为瞩目。吴、周二人随即爆发激烈争吵,唇枪舌剑之后,周率先下了“约架书”,并纠集多人在北京朝阳公园对吴拳打脚踢,群殴全程被微博记录。

“一批自诩知识分子的人在行街头混混之事。”这是网友对吴周约架事件的评价。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文化人士何以幼稚冲动到凶为几句网上的口角就大打出手?微博的不良氛围,对网络暴力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这就是如班杜拉所说的“环境、行为与人的交互”。如果说微暴力的发生是因网民在微博上发泄对现实的不满,那么“暴力流感”的升级就是将微博的负面情绪演化到现实环境中,转变成为实体暴力行为,加重事态的恶化,形成社会事件。同时也给微博受众提供了更多谈资,以致微博再掀舆论风暴。其升级流程如图3所示:

图中,受当前微博暴力氛围的强烈影响,受众产生了对于这种虚拟环境的真实心理反应,并表现为实体暴力行为。它不仅施加于新的现实环境、对他人造成直接身心伤害,还作用于当前环境、引发新的微博话题,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著名报人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们会把自己对于虚拟环境的真实反馈和回应投射在现实中。微博及其暴力氛围恰恰就是一个典型的拟态环境。由于微博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更为契合受众,使微博上的暴力情绪更容易感染受众,导致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真实心理反应,甚至情绪失控,产生实实在在的过激行为,直接影响现实世界,影响人们的生活。

一些社会话题因其独特性成为众目睽睽的焦点,信息一经微博发布便被众多粉丝大量转发或评论,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极大的影响力。而微博自身作为具有“遍在效果”( anywhere,anytime,anyone)的公共社交媒体,面向平民大众无所不在的渗透和覆盖、信息的人际易得性以及借助自由便捷的非熟人社交所实现的全力方位互联互通,更为推动微博热点大家议提供了渠道便利。这一切,都容易给无数参议和旁观热点话题的微博受众留下重大事件就在身边的印象,并激起他们集体无意识的强烈兴趣。因此,一旦对热点事件或人物的争论走向白热化,升级为网民之间的暴力混战,他们卷入暴力状态的几率会人大增加。由于微博使受众变得可触及,能促进人际了解、建立联系,这种容易混淆分辨力的“虚拟世界中的真实关系”便更加深他们对暴力伤害的切肤之痛。频繁出现的由微博“暴力流感”衍生的社会事件显示,相对于传统大众媒体,受众在遭遇微博这类网络媒体的暴力时,反应更为激烈,也更容易参与由微博事件导致的实体暴力行为。这些有形可据的现实事件往往又引起微博新一轮的争执,使微暴力变本加历、难以停息。吴、周约架案后众议不休,网民对已成新闻的此次事件意见分裂,其中不乏爆粗之声,微博空间不见清静,反而再次充满浓浓的火药味,这是“暴力流感”升级的典型后果。

三、应对微博“暴力流感”的策略

“可以预见,在当前中国,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微博肯定会成为传播信息和谣谣言的阵地。在主流价值观式微的情况下,微博的性质和社会大结构叠加在一起,引发社会崩溃的可能也是存在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赵鼎新对微暴力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表示了极大的担忧。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微暴力”本质上是一种在缺少有效管控和自律的氛围巾言论自由权利的异化、一种情绪的非理性表达,更是一种具有极大伤害性的网络恶行。暴力流感现象反映_了微博发展中的局限和微博文化制度建设的某种缺失,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严重危害。如此恶行劣势,倘不加以控制,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消除这种公害,解决其引发的诸多问题?这需要从很多方面去努力,班杜拉的交互决定沦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既然微博“暴力流感”所体现的是人的个性心理、行为与环境的三元交互,那么也不妨从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去探究防控和治理“暴力流感”的策略。

首先,据上文所析,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社会大背景和微博受众自身素质特点对其行为的影响、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使微博传播更为方便自由,各类简易的信息操作手段愈加普及,几乎任何基本掌握了网络技术的主体都可以随意地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实施微暴力。微博整体环境,无论是技术设置还是话语形成,都过于开放和松散,缺乏及时把关,也缺乏有力管理与合理引导。同时,大多数微博受众亦以非组织化的形式存在,其数量、特性和状态都会随时变化,很难稳定,他们的理性、责任感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十分缺乏。所有这些最终导致暴力行为泛滥。 因此,在对用户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更新微博硬件技术设置,发展更合理的传播渠道和手段,保证及时地对受众公开所需信息、释疑和辟谣,构建公众情绪的疏浚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对微博使用者的正确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都是非常重要的预防微博暴力的对策。

其次,暴力扩散传染的整个过程充分显现出网民盲目从众的“盲从心理”。从前文分析来看,借由网络环境的特性,微博暴力行为多在不明真相、易被煽动的网民以临时群集的形式实施传播同时弥散开来,放大了事态的影响,导致局面难以控制、无法收场。对此尤其需要以法律、政策和社会机构的力量,使整个社会意识到微暴力传播的危害,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包括加强对公众微博言行的管束,倡导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帮助他们积累倾听和议论公共事务的经验,促使其加强自律和自我提升。同时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将对微博的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制造微博“力力流感”者,要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和违法者,要视情节恶劣程度,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净化网络环境和整个微博生态。当然,要改善和净化网络环境并非易事,不单要靠上层的决策、专业机构的努力,也需要发动网民们积极参加,打一场反对微博暴力流感的人民战争。

第三,也即最重要的一点,对微博使用主体——人的素质,务必加以改变、修炼、提高依前文中对一些个案的条分缕析,不难看出微博暴力行为的又一明显特点:在虚拟环境中产生,但以人格权益为攻击对象,直接作用丁人身,因此往往导致非虚拟的行为后果,这些后果大多是负面的,冲击了许多人,给其带来身心伤害。要遏止这些由于微博“暴力流感”升级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保障公众基本权益,不仪需要调整微博的传播机制、推动微博的人性化和理性化发展,也需要网络意见领袖之类的相关人士介入,采取诸如人际调解、对言论进行适当干预等有效手段阻止微博纷争激化。然而归根结底,每一个微博使用者和微博话题参与者的自我觉醒和反思才是改善微博话语氛围乃至消除“暴力流感”危害的最关键因素。微博文化的建设应有助于维护受众心理的健康,和谐包容的微博舆论环境则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应该看到,要解决微博“暴力流感”问题,无论是肇事者、攻击者,还是跟风者,每个人都有责任。只有人的因素得到彻底改变,“暴力流感”才能得以真正根治,微博才能传递出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社交网络的英语互动微平台建设
基于Redis的微博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出版社微博传播分析及发展策略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