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经》中“狐”的意象

2015-11-12汤棋夷

关键词:象征诗经

汤棋夷

摘 要:《诗经》的意象以“狐”这种动物的形式出现不多,但是从“狐”的意象中可以了解周王朝的文化观念。“狐”意象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有三类:身份地位、男性和男女恋情等方面。这都是归因于远古狐图腾的历史积淀,使“狐”意象的正面象征意义根植于《诗经》中。

关键词:《诗经》;狐;象征;狐图腾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66-02

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衣食和助力,不仅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同时也是人类丰富复杂的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人类社会的许多文化观念都曾涂染在那些动物身上,使它们由自然动物变为人文动物,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表征符号”[1]。“狐”意象出现在《诗经》中是具有周王朝时期特定的文化观念。《诗经》中有“狐”动物意象的诗共9篇,其中有4篇是以“狐”的形式出现,还有5篇诗歌中出现的是“狐裘”这种形式。狐这种动物在现代文化中是一种虚伪、奸诈、狡猾的贬义符号,但是在《诗经》中却是正面的象征意义。

一、象征身份地位

在《诗经》中,狐以“狐裘”的意象出现时,代表的是周王朝时期的文化观念,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左传·僖公五年》中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狐裘尨茸”代表的是一国的三公身份,表示其位高权重。

《毛传》:“羔裘以游燕,狐裘以适朝。”通过羔裘和狐裘的对比,来告诉我们羔裘是逍遥时穿的,而狐裘则是“以朝”、“在堂”时穿的。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才能出现在朝堂,这说明了穿狐裘的对象都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地位高、权力大的人。《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2]远古时“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穿着上是平等的。而通过《诗经》可以看出,周王朝时代皮裘已经变成不同阶级的标志,位高者着羽皮,普通百姓则穿麻丝。再看看《诗经》中其他几首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君子的穿着、言行等方面都是有标准的,穿着“锦衣狐裘”是君子标准其一,“彼都人士,狐裘黄黄”是万民所望的君子着装。这可以在《礼记·玉藻》中得到印证:“君衣狐白裘……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君子狐青裘豹衰。一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3]下层阶级的劳动者都是“为公子裘”,这里的“公子”指的是周王朝的统治阶级,百姓用狐狸皮为统治者做衣裳。所以“狐裘”这里的指的就是卫国的统治者们,也指身份高贵、地位高的君子。所以“狐裘”就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二、象征男性

后世文学作品中“狐”的意象多为女性,“狐狸精”一词则专指善于用各种手段勾引男人的“无耻”、“浪荡”的女人。在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狐者,先古之淫妇,其名曰阿紫。”可知“狐”是指淫荡、卖弄风骚的女鬼怪。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大量的志怪小说,小说多把一些女鬼描述成为诱惑并残害男性的狐狸精。而在《诗经》中,“狐”也代表男性,是比较忠义的男性形象。《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郑笺》:“《小雅·何草不黄》:‘狐草行草止,故以比栈车辇者。”[4]这里的“辇者”就是指出征的大丈夫。用“狐”比喻征夫,他们像“狐”一样在野外生存着,没有归期,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痛诉统治者根本不把他们当作人,而是当做战争的工具。《礼记·檀弓上》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这里把狐看作一种很仁慈的动物。所以孔颖达说:“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5]《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思念家人却不能归的无奈心情。“狐死首丘”是指那些为家国战争的忠义之士。这里的“狐”并不是指女性,而是指男性,用“狐”象征征夫,与后世“狐”的意象是不同的。《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其中的“雄狐”乃指代男性,是把“雄狐”比作齐襄公。

三、象征男女恋情

关于“狐”的意象,不仅象征权力、地位、男性,还象征男女恋曲。

《诗经·卫风·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卫风·有狐》是一首言情诗。卫国动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妻离子散,百姓们离开家乡,异域漂泊。有位寡妇在她漂泊时偶遇一丧妻的年轻人,对他产生了感情,但这位寡妇没有直接示爱,而是用这首《有狐》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朱熹对《有狐》解释是:“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就是说这里的“狐”是指代男女感情之事。

《毛诗序》云:“《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减)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6]以《周礼·大司徒》中婚姻政策说明那些没有妻子或者没有丈夫的男男女女们,是可以再次结合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人口数量了。可见,《有狐》是在讽刺统治者的愚昧和社会的封建思想。我们再来看《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这首诗是在讥刺齐襄公和文姜兄妹的恋情,批评他们苟且私通。虽然是讽刺,但也是写男女恋情的。还有《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这是一首描写迎娶新娘的婚姻诗,把“狐”看作婚姻。赤是指男子的衣服颜色,用“乌”比喻为女子,黑也是指该女子的衣服色彩,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对新婚夫妇的甜美生活。

四、“狐”意象的由来

《诗经》中“狐”正面寓意的形成与开远古时期狐图腾有关。《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也用了大量的史料证明,先秦文学中的狐是用来象征君主、贵族、男性的。其原因也与太昊先民狐图腾的历史积淀不无关系。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主;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桥。

这个神话说的是禹三十岁都还没有娶妻,有一天自己在涂山上听到有人唱九尾白狐的歌,这时又恰巧遇见一只九尾狐,因此就觉得自己的婚姻被安排在这里,于是娶了那里的涂山女。根据资料,九尾狐是涂山氏的图腾,涂山氏是夏部族以外的一个氏族或者部族,其宗教形式处于原始自然崇拜的图腾崇拜阶段[7]。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九尾狐代表着祥瑞。成家立业是每个男性的目标,大禹在成了家之后有了事业,带领百姓治水,实现了理想。

据记载,在原始社会,图腾源自于氏族共同的始祖,是入居或感应母体的对象,是本氏族的男性始祖或最初的男性配偶[8]。因此“狐”的男性形象是由狐图腾演变而来,而作为权利、身份的象征则是“狐”进一步引申。《诗经》的“狐”是周王朝特定意义的文化表征符号。

参考文献:

〔1〕姚立江.人文动物一动物符號与中国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

〔2〕〔3〕〔4〕〔5〕〔6〕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16,1476,471,1281.

〔7〕李建国.中国狐文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5.

〔8〕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97-108.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象征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满城汉墓空间构造及其象征意义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古代游牧民族绘画对中国画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