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格纳戏剧风格探析

2015-11-12金玥钦媛

关键词:人文思想悲观主义救赎

金玥 钦媛

摘 要:瓦格纳的歌剧(乐剧)结构庞大,内容丰富而复杂。无论从音乐本体的角度或是美学的角度,瓦格纳都是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中不乏矛盾的冲突,犹如他塑造的剧中人物,这些错综复杂的思想和情绪并不仅仅是他个性化的表露,在社会环境的强烈影响下,瓦格纳的戏剧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浓缩,他的戏剧创作思想与19世纪一些颇有影响的学说有着紧密的关联。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析瓦格纳戏剧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和哲学思想。

关键词:人文思想;悲观主义;救赎;非理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31-02

瓦格纳经过长期探索的“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可以说是最庞大的形式载体,这个词是瓦格纳自创的复合名词:“Gesamt”词义是“综合、完整”,“Kunst”是“艺术”(广义的艺术),“Werk”指作品。在“整体艺术”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瓦格纳意图将所有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批判都融合進这种艺术形式中。通过比较同时代的歌剧作品,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更能够窥探到19世纪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瓦格纳戏剧创作的转变历程

相比较同时代的作曲家,瓦格纳无论是风格方面或是创作思想方面都是最复杂、多变的一位。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看,这种转变并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历史潮流使然。纵观浪漫主义蜂起的一个世纪,艺术风格的多变是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常态。19世纪30年代瓦格纳创作的《仙女》,带有德国韦伯式浪漫歌剧风格,另一部歌剧《禁恋》则深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黎恩济》是按照法国最流行的大歌剧模式写成。在此之前,瓦格纳狂热地迷恋贝多芬的交响乐,尝试过器乐音乐的写作,但很快就放弃了。然而交响风格却是瓦格纳戏剧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漂泊的荷兰人》仍然沿用传统的歌剧结构,然而在选择题材上瓦格纳开始倾向于充满神秘感的民间传说,剧中围绕着“受难和拯救”主题,体现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永恒”的追求。《罗恩格林》是瓦格纳的宠儿,罗恩格林是瓦格纳幻想中自我的反映,也是从这儿开始,瓦格纳走上一条脱离过去“错误的歌剧”的创作之路,坚持不懈地探索,似乎直到《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才寻找到指向前方道路的灯塔,而《尼伯龙根指环》则标志着一个全新世界的开始。

瓦格纳对音乐戏剧如此偏爱,其原因在于这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可以包容他所有的艺术理念:诗歌、戏剧、音乐,无论选择哪种,瓦格纳或许都觉得无法体现他的宏大艺术构思。“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对理想构建的产物,是19世纪下半叶社会意识转变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新表现。

二、瓦格纳戏剧中的悲观情绪

19世纪是一个充满各种社会危机的时代,旧的社会秩序已经失去其约束力,而新的秩序尚在构建中,社会弥漫着忧郁的情绪。原有理想的破灭,人们逐渐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面对现实生活,这种悲观主义在人们心中投向层层阴影。而在瓦格纳的音乐作品中,这类忧郁的诗意成为最富于情绪化的表达。

对比19世纪早期和中后期的音乐作品,音乐传达的思想越来越隐晦,莫扎特时代纯净、和谐的声音已经消失了,贝多芬式的“英雄”也只是精神上的鼓励,瓦格纳的音乐中没有令人感到愉悦。回望瓦格纳的一生,如同他的戏剧情节一样一波三折:期望与失望、无法获得理解的孤独、追求理想中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是政治逃亡。然而瓦格纳的悲剧并不沉迷个人幻想的悲情,更非颓废与无奈,在他的戏剧中,是以毁灭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激愤,“死亡”是毁灭现有存在的最直接的手段。《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都是以“死亡”作为剧情核心的。他在政治逃亡之后开始构思的巨著《尼伯龙根指环》,算是同时代表现最极端的悲剧作品,这四部联剧剧情复杂,最终以悲壮的方式结束。第一部《莱茵的黄金》是罪恶的起源,阿尔贝里希在诅咒中死去;第二部《女武神》以死亡作为乱伦的惩罚,却也换来新的希望——英雄齐格弗里德的降临;第三部《齐格弗里德》叙述了预言中的英雄,这也是整部联剧中重要人物命运的转折点;第四部《众神的黄昏》,阴谋、诅咒中诅咒、背叛、贪婪的欲望、阴谋、仇杀……种种人性的黑暗面都体现在这最后的一部剧中;剧终,大火燃烧尽人世间的所有,以莱茵河水冲洗掉这些罪恶的遗迹,一切又都回到初始。这种以毁灭方式的宣告,是瓦格纳对现实的反抗,是对虚假幻想的否认,对人性真实地揭示,也是同时代人内心中不可祛除的悲观情结。

三、“救赎”

“救赎”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流行的一个题材,救赎原是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徒的信念就是通过忏悔和赎罪拯救世人,赎罪的方式是自我牺牲,换得灵魂升入天堂。然而,这种古老的教义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已被赋予新的涵义,拯救世人的不是耶稣,而是“自我”,是人性中的善。在瓦格纳的歌剧中,对“救赎”的定义已经脱离了宗教教义的范畴,他在剧中表达的是超越自我、灵魂升华的人文思想,追求的是人性的解放。瓦格纳在剧情中的“拯救”不是走向胜利,而是与罪恶中解脱,灵魂经过“救赎”之后上升为永恒的精神。《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开始转变戏剧创作思想的第一部作品,题材来自古老的民间传说:受到诅咒漂泊在海上的荷兰人,只有得到忠诚的爱情才得以被拯救,然而在爱情面前,荷兰人却因缺乏足够的信任产生悲观的情绪,最终选择放弃。而给予他爱的女子却以生命兑现了誓言,最终两人的灵魂在海上得到升华。之后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这类的情节。瓦格纳作品的主角都是身负罪恶的,这些罪恶来自人的自身,借此揭露人性中的阴暗面。而罪恶被救赎的方式却都是通过“爱”,爱——代表着人类对永恒幸福的期盼。《漂泊的荷兰人》里少女森塔用真爱和自己的生命换来荷兰人最终的自由;《汤豪瑟》中伊丽莎白的真爱和维纳斯的虚假诱惑形成对照,最终伊丽莎白为汤豪瑟的背叛而死,汤豪瑟在悔悟中死去,却换取了上天的赦免。《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最富激情也是最痛苦悲伤的一部“乐剧”,在这部作品里,瓦格纳书写以一场最伟大的爱情,而这爱也是最痛苦的:“我们将死去,永不分离,永远、永远、永无止境;没有苏醒,无所畏惧,无名的欢愉,在爱的拥抱中,一切给了我们自己,只为了爱,我们才生存下去。”①这首著名的死亡二重唱,是对永生的赞美。

四、对新理想的追求

欧洲大革命之后,寻找和建立一种新的符合理想的社会秩序成为人们共同的目标。瓦格纳不仅致力于音乐的改革,也是位狂热的社会革命人士,1849他参加的革命起义,被迫渡过了10年的流亡生活。然而,悲观情绪并没有掩盖对理想的狂热追求,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并存与他的作品中。首先,作为纯正的德国人,瓦格纳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受贝多芬和韦伯的音乐作品的影响,他创作了有着法国大歌剧风格的《黎恩济》,然而很快他就放弃了这种流行的歌剧形式,也不再选择历史题材,而是倾心于德国古老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是德国精神的沉淀。瓦格纳选择神话中的人物,反映了他的宗教倾向。瓦格纳是反宗教的,或者说反传统的基督教,认为传统的基督教义是不真实的、虚伪的。相反,类似古希腊的泛神论更适合新一代人的信仰。在瓦格纳塑造的人物都不是高尚的,他们是半人半神的存在,神话中的英雄拥有的是世俗的欲望和生活,他们显示出“超人”的力量,战胜种种磨难,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在德国人眼中,瓦格纳或许更能够显示德国人的超强意识。其次,在瓦格纳的作品中,激进的革命形象时时可见。瓦格纳是为激进的反政府主义者,然而在1849年起义失败后,这次的失败逃亡对他的精神和信仰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当时的空想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观念直接影响到瓦格纳的创作。对于瓦格纳而言,戏剧是反映现实的,是思想意识的载体。在《尼伯龙根指环》里,他用最粗暴的方式毁灭了统治者辖制下的社会,表达的是新资产阶级针对旧制度最强烈的抗议。它在庞大的乐剧中构建了一幅幅宏伟的场景,在这人和神混合的世界里发生的一切,是他对现实社会批判性的再创造。

五、瓦格纳戏剧的哲学渊源

瓦格纳的戏剧创作中透露出浓郁的哲理意味,哲学与音乐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联。瓦格纳处于人生低谷时,研读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著作,瓦格纳很快从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述方式。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是唯意志论,即意志是世界的本原,是自在之物,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一种非理性、不可抑制的盲目冲动,因此人的认识方式是靠感官的直觉,是不受理性約束的。人的行为都是以自身意志为取向的,是自我的欲求,而这种欲求永无止境,最终使人永远处于挣扎和痛苦之中。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放弃,摆脱意志的支配,获得解脱。这种浓烈悲观色彩常常出现在瓦格纳的乐剧中,尤以《特里斯坦》、《尼伯龙根指环》最明显,音乐深度刻画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而最终这些欲念将人物带入到死亡的绝境中,最终通过死亡得到救赎。再者,叔本华的非理性思想也影响着瓦格纳。他是第一位瓦解古典理性原则的人,音乐只在属于他自己的构想之下形成:“我已把所有理论都忘光了,因为只有在那时,我才能有最大的自由,摆脱一切理论的成见,自由地翱翔。”②他的音乐和剧中人物的个性,都不受理性的约束,都超出传统道德的规范,都是个人意志的外在表现。尼采狂热地崇拜瓦格纳的戏剧,他看到了“超人”的意识,蕴含着永恒的精神。

在西方音乐漫长的演变历程中,瓦格纳风格和贝多芬很相似,都是不甘于现状,都是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宣示着音乐新秩序。贝多芬打开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大门,瓦格纳努力建构新世纪的音乐秩序。有所不同的在于:贝多芬是浪漫主义理想的缔造者,瓦格纳却在毁灭着。

注 释:

①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②保尔·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2002.

参考文献:

〔1〕保尔·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2002.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人文思想悲观主义救赎
技术与社会:悲观主义与进步
约瑟夫·康拉德的悲观主义思想渊源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
论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与价值观培养的探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现代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