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也有“居委会”

2015-11-12阙维杭

清风 2015年2期
关键词:住户邻里居民

文_阙维杭

美国也有“居委会”

文_阙维杭

中国大陆民众大多对“居民委员会”“居民干部”这样的称谓不陌生。“居委会”是中国很多城市街道、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基层政权或者派出机关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居委会”是中国社会最微小的细胞之一,也是国家在最基层的派出机构延伸,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微妙却又无法忽视的作用。

我移居美国后渐渐发觉,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其实也是有类似“居委会”的社区组织,不过这里是完全为自发,只对居民的利益负责,并不向政府负责。美国“居委会”注重的是邻里间的安全、社区的宁静,可以直接向政府有关部门陈情要求对某某事务进行改善。

我在有“硅谷之都”之称的圣荷西市一处僻静街区住过十年之久,周围不少邻居都是在此地居住几十年以上的“原住民”。他们的子孙如今都已像屋前路旁的大树般枝繁叶茂了,他们视这儿为自己的家乡故宅,对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

2001年,“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我所住街区的邻里关怀小组成员挨家挨户发慰问信,赠送可张贴于门窗上的星条旗,这对稳定民心和激励爱国热情有积极作用。这个邻里关怀小组还有自己每个月印刷的16开月报《伊甸观察家》(取名自社区一条主街名),组织邻里不定期聚会,大家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下喝点饮料聊聊天,很多邻里之间的事也方便沟通交流了。

记得有一年《伊甸观察家》向大家通报说,鉴于当时通过本街区主街伊甸路的外来车辆过多及车速过快,扰乱了社区原有的宁静氛围,并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因此有必要予以限制,希望各家住户发表意见提供建议,以备向相关机构交涉。不久,我就看到有市政当局派出的施工人员在该主街道的几个十字路口筑起小小的街心花园,沿街的两侧还交错铺起水泥隔离带,路口则挂起了车辆限速的醒目标志牌,街区的往来车辆果然比以前减少了些,车速在那变窄、变弯曲的道上行驶,自然也快不起来。我也因此为邻里关怀小组的作用和市政府有关部门从善如流的举措及效率感叹不已。

有些住宅小区是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的,那些管理、安保人员与居民推选的代表共同负责协调小区的大小事务,他们犹如“居委会”成员,可以依法循章办事,诸如不得在窗台和公共绿化地上晾晒衣服,不要大声喧哗、带朋友客人到小区游泳池游泳要登记,等等。甚至连在自己的停车位上给自己的汽车换机油也不允许,据说这都是保障小区整洁清静安全所必要的,住户一旦明白真相,也会自觉遵守了。

在此之前,我曾住过一个约有300户人家的小区,管理方在每年美国独立日假期前后,都会在游泳池畔的草坪上款待住户,各种烧烤、热狗、饮料管饱,十足一个多族裔的大派对。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活动的开销都出自每户每月上缴的不菲月费(物业管理费)。倘若住户对物业公司管理不满,或对某位管理人有异议,居民可以联合签名换公司或罢免这个人。

美国的“居委会”一般以守望相助、睦邻友好为宗旨,其“职权”也由全体居民共同赋予并符合共同利益,因此虽然少不了一些通报、商议之类的琐屑事,或特定时期的治安、交通情况通报,但因为都与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关,邻居们基本都会乐于了解。毕竟“居委会”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维护大家的权益,也是在征求居民们的意见。

曾有位熟人因疏于屋前草坪修剪,还在后院种菜,引起其他邻居的不满,邻里代表要求他改正。起初他觉得别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最后终于明白兹事体大,不仅仅是整洁美观的问题,还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品位甚至影响到当前及未来的房价,便马上“痛改前非”了。还有位熟人想把自己买下的破房子拆了重盖两层小楼,偏偏那社区的传统是崇尚平房,设计图不被邻里屋主协会批准,徒唤无奈,理由是你加盖了高层后,四周邻居风景尽收眼底,人家的隐私怎么办?

有资料披露,全美国共有23万多个屋主协会,还有其他邻里协会等等民间组织,旧金山唐人街也有一个活跃的街坊会,也有相当的权力与义务。说到底,这些组织是维护自己作为纳税人和产业主的利益,这符合大多数美国人的观念,也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因此,这些美国“居委会”才能长期存在,以发挥其作用。

(作者系美国《侨报・侨报周末》主笔兼美国西北地区主编,应本刊之邀撰写专栏稿件)

猜你喜欢

住户邻里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简单的高招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邻里党建”增强居民幸福感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高台居民
射频感应电子门锁
家庭装修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