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2015-11-11张小文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年龄组职业倦怠中等职业

张小文

(赣州卫生学校,江西赣州 341000)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张小文

(赣州卫生学校,江西赣州 341000)

目的为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探讨社会支持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江西省赣州市3所中等职业学校部分教师进行调查。结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在婚姻状况、年龄和职称上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社会支持在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上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0.05)。结论要从社会、学校和教师3个层面为教师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利用可依赖的支持资源,加强自身性格培养,增进身心健康。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

教师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使得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由于不能有效应对教学、科研或学生工作中持续不断的压力,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教师在生理、心理、态度和行为等多方面的一种疲惫状态。研究发现,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与爱心,对教学的准备不充分,对工作的控制感与成就感下降,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更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1]。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包括朋友、伙伴、同事、家庭成员、亲戚、党团组织、工会等所给予个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大量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本研究旨在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的状况,试图揭示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为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为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现介绍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江西省赣州市3所中等职业学校抽取1 00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8.7%。其中男性416人,女性371人。

1.2 研究工具

1.2.1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量表)由玛勒诗(Maslach)编著,台湾学者依据中国的语言习惯做了相应修订。已有研究表明,MBI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MBI量表由情绪衰竭(9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和低个人成就感(8个项目)3个维度构成,共22个项目。情绪衰竭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去个性化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2]。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各因子在0.6以上)和效度。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量表)采用肖水源(1994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该量表共10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主观主持(4个项目)、客观支持(3个项目)和支持利用度(3个项目)。这些维度的分数越高,反映被试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越好。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0.89~0.94),两个月重测总分R=0.92(P<0.01),各条目R1~R10在0.89~0.94之间,表明有较好的重测信度,是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1.3 施测与数据处理

采用统一指导语,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完当场收回。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得分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年龄、职称的教师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的得分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事后多重比较(LSD)发现,未婚教师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得分都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和离异教师(P<0.05);离异教师去个性化得分显著高于已婚教师(P<0.05);已婚教师、离异教师和丧偶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P<0.05),丧偶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和已婚教师(P<0.05)。在情绪衰竭维度上,25岁及以下年龄组的得分显著低于26~35岁组、36~45岁组和46岁及以上年龄组(P<0.05),26~35岁年龄组的得分显著低于36~45岁年龄组(P<0.05)。25岁及以下年龄组教师去个性化得分显著低于26~35岁组、36~45岁组和46岁及以上年龄组(P<0.05),且26~35岁年龄组去个性化得分显著低于36~45岁组和46岁及以上年龄组(P<0.05)。25岁及以下年龄组教师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低于36~45岁组和46岁及以上年龄组(P<0.05),26~35岁年龄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低于36~45岁年龄组(P<0.05)。初级职称教师情绪衰竭显著低于中级、高级职称教师(P<0.05);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初级职称教师得分显著低于无、中级、高级职称教师(P<0.05);初级职称教师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低于中级、高级职称教师(P<0.05)。

表1 不同人口学变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1 不同人口学变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低个人成就感变量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职称情绪衰竭2.36±0.59 2.32±0.57>0.05 2.13±0.61 2.38±0.57 2.63±0.49 2.00±0.31<0.05 1.98±0.54 2.29±0.59 2.44±0.56 2.41±0.56<0.05 2.57±0.42 2.22±0.64 2.36±0.57 2.38±0.56<0.05去个性化2.37±0.76 2.43±0.79>0.05 2.04±0.75 2.46±0.76 2.93±0.60 2.70±0.99<0.05 2.01±0.65 2.32±0.77 2.51±0.76 2.58±0.78<0.05 3.00±0.65 2.18±0.75 2.42±0.76 2.50±0.78<0.05 2.26±0.46 2.22±0.42>0.05 2.10±0.47 2.27±0.43 2.42±0.44 2.88±0.71<0.05 2.08±0.42 2.20±0.46 2.31±0.43 2.28±0.41<0.05 2.21±0.34 2.14±0.46 2.27±0.44 2.27±0.43<0.05男女P未婚已婚离异丧偶P 25岁及以下26~35岁36~45岁46岁及以上P无初级中级高级P人数416 371 -129 644 12 2-4 1 388 245 113 -6 176 332 273 -

2.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社会支持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学变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2 不同人口学变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比较(±s,分)

支持利用度变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社会支持总分39.97±7.317 40.56±6.167<0.057 40.54±6.587 39.81±6.947 40.21±6.707 41.73±6.397>0.057 38.08±7.377 40.73±6.577 39.25±5.637 32.00±16.97<0.057客观支持8.01±1.87 8.34±1.72<0.05 8.46±2.05 8.10±1.78 8.09±1.88 8.48±1.62>0.05 8.08±1.90 8.18±1.79 8.67±1.30 8.00±2.83>0.05男女P 25岁及以下26~35岁36~45岁46岁及以上P未婚已婚离异丧偶P主观支持22.36±3.83 22.45±3.44<0.05 22.10±3.55 22.07±3.74 22.60±3.54 23.19±3.50<0.05 21.35±3.92 22.63±3.54 22.67±3.92 16.00±5.66<0.05 9.60±3.42 9.77±3.01<0.05 9.98±3.24 9.64±3.28 9.51±3.16 10.07±3.19>0.05 8.65±3.35 9.93±3.16 7.92±2.31 8.00±8.49<0.05

从表2可知,男女教师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的得分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

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主观支持维度得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婚姻状况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维度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事后多重比较分析(LSD)可知,在主观支持维度上,26~35岁年龄组得分显著低于46岁及以上年龄组(P<0.05)。在社会支持总分上,未婚者显著低于已婚者(P<0.05);在客观支持上,未婚者和离异者得分显著低于已婚者(P<0.05);在主观支持上,丧偶者得分显著低于已婚者、未婚者和离异者(P<0.05),未婚者得分显著低于已婚者(P<0.05)。

2.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见表3)

表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情绪衰竭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去个性化与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低个人成就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3 讨论

3.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在婚姻状况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和离异教师(P<0.05),这与蒋会平等[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已婚教师成家后,要承担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责任,更容易产生倦怠;而离异教师要承担比其他教师更多的家庭职责和压力,易导致个人成就感的降低和情绪衰竭的加深。离异教师去个性化得分显著高于已婚教师(P<0.05),离异教师经历了婚姻的失败,在教学中更易出现冷漠、疏离等消极情感;丧偶教师的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和已婚教师(P<0.05),这可能是因为丧偶教师失去伴侣后打击太大,导致成就感降低。

在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上,25岁及以下年龄组得分显著低于26~35岁组、36~45岁组和46岁及以上年龄组(P<0.05),25岁及以下年龄组教师低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低于36~45岁组和46岁及以上年龄组,这可能是因为25岁及以下的教师年轻有活力,对工作充满期望,干劲十足,准备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此外,青年教师大多尚未成家,家庭负担不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因此职业倦怠程度较低。在情绪衰竭维度上,26~35岁年龄组的得分显著低于36~45岁年龄组(P<0.05);在去个性化维度上,26~35岁年龄组的得分显著低于36~45岁组和46岁及以上年龄组(P<0.05);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26~35岁年龄组的得分显著低于36~45岁年龄组(P<0.05),这可能是36~45岁的教师人到中年,生理机能开始减退,承担着更多的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初级职称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中级、高级职称教师(P<0.05),这可能是因为初级职称的教师年轻,精力充沛,工作积极性高,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容易有成就感。

3.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社会支持分析

女性教师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教师(P<0.05),这与杨昌辉[5]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赋予男人更多的责任,普遍认为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应该有解决问题和化解危机的能力,主动求助就是无能的表现,加上男人大多好面子,因此他们的社会支持度低。女性历来被看作是弱势群体、受保护对象,感情比较脆弱,遇到事情需要帮助,因此女性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使其获得的社会支持也较多。

46岁及以上年龄组教师主观支持维度得分显著高于26~35岁年龄组(P<0.05),说明46岁及以上的教师社会支持度高,这可能是因为46岁及以上教师的人生阅历丰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且他们正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满巢期”,都已是高职称和高收入,因而社会支持度相对较高。

未婚者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已婚者(P<0.05);在客观支持上,未婚者和离异者得分显著低于已婚者(P<0.05);在主观支持上,丧偶者得分显著低于已婚者、未婚者和离异者(P<0.05),未婚者得分显著低于已婚者(P<0.05),这与陈玉焕等人的研究一致。因为已婚教师有家庭和配偶的支持,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家庭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配偶是个体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尤其是在精神上能给予个体强大的支持,因此已婚教师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3.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被认可,得到学生、家长和同事的支持。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减缓职业倦怠的产生;另一方面,职业倦怠产生后,社会支持对教师克服倦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职业倦怠出现后,如果能和同事进行沟通、向好朋友倾诉,从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中获得情感支持,将有助于他们消除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也就是说,教师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职业倦怠就越轻。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支持利用度高的教师,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程度都会下降,职业倦怠程度就低,更能够应付工作上的压力;而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支持利用度低的教师则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与国内外的结论是一致的。吴宗立的研究表明,教师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其职业倦怠程度就越低。国外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4 结语

要缓解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就要从社会、学校与教师3个层面为教师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发挥合力,为教师提供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支持,从而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教师本身也应当打破职业局限性,加强自身的性格培养,积极利用可依赖的支持资源,懂得接受社会的支持与关怀,不断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进身心健康。

[1]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4.

[2]Maslach C.Burnout-The Cost 0f Caring[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2.

[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8.

[4]蒋会平,刘宏程,曾治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其对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153-155.

[5]杨昌辉.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35-38.

G526.5

B

1671-1246(2015)24-0131-04

猜你喜欢

年龄组职业倦怠中等职业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