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一辈革命家的“约法三章”

2015-11-11俞荣新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7期
关键词:特殊化刘少奇朱德

□ 俞荣新

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虽位高权重,却严于自律、为人表率,都曾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制定过律己治家的“约法三章”。其操行守则,简明扼要,字字千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本色和高风亮节。

坚决不搞特殊化

毛泽东从小就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于思索。早在青年时代,他就给自己规定了一生要做到“三不谈”:一不谈金钱、二不谈身边琐事、三不谈男女问题,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延安时期,毛泽东谢绝为他祝寿并提出“三条理由”:一是战争时期,许多同志为革命的胜利流血牺牲,应该纪念的是他们,为一个人“祝寿”太不合情理;二是部队和机关的同志没有粮食吃,搞庆祝活动会造成浪费,脱离群众;三是自己才50多岁,大有活头,更用不着“祝寿”。此外,毛泽东还就此加上“三条规矩”:一不许请客吃饭;二不许唱戏,如果要演,就演给老乡们看;三不许开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家乡的亲戚朋友纷纷给他写信,要求推荐或安排工作。毛泽东对此原则分明,他语重心长地给亲友们回信说:“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像蒋介石他们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像蒋介石一样早垮台。现在全国刚解放,人民刚取得政权,我对你们‘约法三章’:一不要来京看我,二不要来京找我安排工作,三不要借我的名义找地方政府安排工作。”

毛泽东对待他的亲友、故旧一直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属徇私情,念旧但不为故旧谋私利,济亲但不为亲戚撑腰。他还亲自定下了处理亲友托他找工作的“四不约法”:“凡是要求我给安排工作的亲友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毛泽东对亲朋故友是这样,对自己的秘书也同样预先言明“约法三章”。1961年,毛泽东指示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秘书们要过好三关:一要过好生活关,同劳动人民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二要过好政策关,从实际出发,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三要过好群众关,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反映真实情况。1964年,毛泽东对参加农村“四清”(即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工作的秘书们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化个假名;二是不要当官;三是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

用言传身教影响身边人

刘少奇始终坚持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外出工作时,刘少奇总是同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不请客,不迎送,不准向地方提任何要求和接受任何礼物。

1956年3月,刘振德调到刘少奇办公室当秘书。到任那天,刘少奇就找他谈话,谈到工作问题时,刘少奇便与他“约法三章”。刘少奇说:“到我这里工作,第一,要如实地向我反映情况,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凡是经过我办的、要请示我的事情,你们不要自作主张;对外要如实地传达我的意见、我的话;不要以我的名义干其他个人的、别的事情。第二,在这里工作,有些事知道得早一点、多一点,不能搞小道消息,对谁也一样,包括我的孩子,都一样。”在谈到“孩子”两个字时,刘少奇还特别加重了语气。

刘少奇接着说:“第三,对外联系,传达我的意见,或人家打电话来,要注意态度和蔼、谦虚、礼貌,不能盛气凌人。要埋头苦干,夹着尾巴做人。处理问题要及时,要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轻重缓急要安排好。”

刘少奇的“约法三章”全面而细致,甚至连接电话的语气都包括在内,可见刘少奇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之严格。刘少奇正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无私伴随他的一生

周恩来一生兢兢业业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无私伴随了他的一生。周恩来给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约法三章”,规定了“三不沾”:一是私人的事不坐公车,不沾国家的便宜;二是亲属来机关探亲,就餐自己买票,不沾集体的财富;三是不得以总理的名义接待或收受礼品,不沾机关和个人的利益。

不仅如此,周恩来与邓颖超还对亲戚晚辈严格要求,具体约定了《十条家规》:晚辈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不可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许请客送礼;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找别人代办;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也展示了共产党人处理家事与国事关系的崇高境界。

1958年7月,周恩来到广州新会视察。他叮嘱县委领导在安排其起居饮食方面朴素一点,不要使他与群众生活有距离,并与县委领导“约法三章”:一不要搞迎送,二不要多人跟,三不要公家请吃饭。

处处爱民的周恩来,连行路都要“约法三章”。周恩来对司机的要求十分严格,除了要司机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外,还另外规定了一个“约法三章”。他对司机说:“车开到影剧院、医院、学校等附近时,不许按喇叭。这些地方是人们休息、学习和娱乐的场所,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后来周恩来生病去医院,他不让司机把车开到病房区,而是自己提前下车步行到病房。

不给父老添麻烦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不辞辛劳,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从1952年到1966年,他先后深入到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130多次视察。其间,他6次到四川视察,但只回过家乡1次。

1960年3月9日,在省、地、县委领导的陪同下,朱德乘车从南充经蓬安、营山抵达仪陇,回到了阔别52年的故乡。他对仪陇县委领导说:“对于我的接待,一切从简。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给当地添麻烦。我是一个普通老兵,能吃上故乡的家常饭就高兴。”当晚的餐桌上,全是青菜,一点荤菜都没有。朱德吃得津津有味,他说:“几十年没吃过家乡的菜了,今天吃起来真香!”

3月10日晚上,仪陇县委领导看到朱德在故乡吃的是家常饭,睡的是木板床,很过意不去,便准备了一顿较为丰盛的晚宴。朱德知道后,严肃地批评说:“在南充地委,我就提出回故乡的约法三章:一不要限制我的行动,我想去哪就去哪;二是我愿找哪个人谈话就找哪个人谈;三是饭菜自己点。我提的你们忘了吗?你们专门为我设宴,我吃得下去吗?”见县委的同志低着头,朱德放低了声音:“你们给我做些家乡饭,省钱又简便,我吃起来也高兴。”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朱德一生功勋卓著,回到故乡却能够不扰民,值得我们深思。

坚持亲民爱民的政治本色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部分指挥员看到给养难筹,产生畏难情绪,部分队伍甚至出现纪律松弛的现象。“军事纪律坏,就是政治危机的开始。”邓小平与各部首长“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掠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约法三章”发布后,邓小平亲自站在路口检查军纪。一次,他在黄冈县街头发现一个士兵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显然来路不正。邓小平下令盘查,果然东西是从一家店铺顺手拿走的,店主不敢作声。邓小平只说了两个字:“枪毙!”

有人找刘伯承,说那个士兵是一个警卫连副连长,立过战功,请求从轻处罚。这位副连长也痛哭流涕,提出带头冲锋,希望战死在沙场上。刘伯承听了,说了四个字:“慈不掌兵。”在如此严格的要求下,我军在大别山上军纪严明,人民军队真正做到了秋毫不犯,道不拾遗,使大别山成为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无论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无论是到落后地区,还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邓小平每次外出视察,事先总是一再向地方提出“约法三章”:不要影响群众;不搞特殊化;轻车简从,不要搞前呼后拥的陪同。在吃饭方面,每到一地,邓小平也都事先声明,不要当地干部陪吃陪喝。饭菜也很简单,一般每顿饭是四菜一汤。

1979年7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安徽视察期间,省里安排邓小平登黄山。当时正值黄山旅游的旺季,登山之前,邓小平就对陪同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提出“三不准”说:“第一,不准妨碍群众游览;第二,不准省委同志来陪;第三,不准搞特殊化。”尽管他再三叮咛,保卫人员为安全起见,还是想悄悄控制一下人数。邓小平发觉后,严肃地说:“要让群众上山,不要搞得戒备森严。”邓小平在黄山的“三不准”,体现了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政治本色。□

猜你喜欢

特殊化刘少奇朱德
特殊化法在高考中的选择与使用策略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不必要花的钱
特殊化策略解一道平面几何题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从特殊化、极限化到一般通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