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君子人格”与柏拉图“哲学王”

2015-11-10郭周卿思皓月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柏拉图比较孔子

郭周卿+思皓月

摘 要:孔子和柏拉图对他们理想人格都做了详细的设想。首先,他们都对理想人格的道德或者说是心灵的向善性上做了要求。孔子讲求“仁”,是他所倡导的“礼”之基础,包括对他人的仁爱之心,和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即“克己复礼”。柏拉图则讲求一个“善”字,天性的向往真理。他们都要求理想人格具有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不迷恋于物质享受等。其次,他们都要求君子或者哲学王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本文对孔子和柏拉图的理想人格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使大家对中西古代理想人格学说有大致了解。

关键词:君子人格;哲学王;孔子;柏拉图;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史上的两位思想巨匠,为后来的东西方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

孔子出生在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春秋时期,他希望通过确立一种理想的伦理道德来构建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但是这种理想伦理道德的确立必须建立于理想人格之上。因而,在《论语》中涉及了理想人格的界定、培养、修为等方面,孔子的理想人格概括而言就是“圣人”、“君子”。同孔子相似,柏拉图用毕生的努力去建设一个理想的国家。这个理想国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这个国家首先要具备智慧、勇敢、节制三个条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理想人格:哲学王。那么他们的人格思想对于公民社会的构建又有哪些启发呢?

孔子“君子人格”与柏拉图“哲学王”的比较

一、二者共同点

1.“君子人格”与“哲学王”产生背景相似。孔子生活在周期末年“礼崩乐坏”的时代,奴隶制的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出现,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孔子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孔子主张让贤人来担当领导国家的重任。

《荀子·哀公》载孔子语:“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君子、贤人、大圣都是仁智合一。在孔子的眼里,让君子、贤人、圣人当政,才能作为一个世人道德的典范,教化百姓,让百姓效仿他们,从而实现一个各守其道、各司其职的理想社会。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

同样,柏拉图目睹的也是混乱不堪的雅典格局,政治上各政治力量空前尖锐激烈,经济上,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破坏,饥荒遍地。为了扭转日益恶化的希腊局势,柏拉图写下《理想国》,提出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理想国》核心思想就是“哲学王”,由哲学王来统治理想城邦。“除非那些热爱正义和真知的人掌握国家的统治权,或者那些统治者竟然——出于上天的恩赐——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人类的罪孽不会中止。”由哲学王所统治的这个理想国当然最好的政体便是贤人政体,实行贤人政治。

2.“君子人格”与“哲学王”都具有完美的德性。柏拉图的哲学王和孔子的君子都具有完美的德性。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为政以德”,即君子在执政时期用自己的道德来感化、教化百姓,所谓“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为政者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以身教民,赢得别人的尊敬,百姓才会服从他。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里指出,理想的城邦应该是一个善德城邦,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德性最高者即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在城邦中,哲学王是国家的统治者,在“看见了善本身的时候,他们得用它作为原型,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哲学王所追求的知识,正义自身,乃至善自身,都具有在道德上最高的意义。

3.“君子人格”与“哲学王”的设计只是一种意识层面的存在。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他们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一种存在。

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其最高理想人格模式“圣人”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终极理想人格。同时,“君子”人格也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君子人格过于偏重对伦理道德的要求,而忽视了人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君子人格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的,培养出来的人格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同时,提倡重义轻利,注重道义的张扬,节制对物质利益的欲望和需要,严重压抑了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让哲学家来统治国家,一种乌托邦思想。首先,哲学家的志趣不适合当王。因为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真正的志趣就在于追求智慧,即爱智慧。让哲学家来担任国家的统治者,他们是被迫的,因为他们具有关于可感世界的真实性的认识,比别人更能够辨别影子所反映的东西,因此,他们为了国家的整体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志趣来执掌权力。其次,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建立起“哲学王”为核心的统治,忽略法律的作用。哲学王的统治,实质是人治,取决于个人的修养,没有制度上的保证,不能保证政治稳定。

二、二者不同点

1.“君子人格”与“哲学王”侧重点不同。孔子强调的是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可称之为德治。而柏拉图强调的却是统治者的智慧,是一种哲学王的统治。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以统治者的高尚品德影响社会,使整个国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哲学家以其特有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国家追求“正义”,实现社会的秩序性。

2.“君子人格”与“哲学王”的修养方法不同。孔子在提出自己君子理想人格之后,认为只有通过“修己安人”、“内省自身”以及“讷言敏行”的方法,才能成就理想人格。君子必须注重身体力行,注重道德榜样的言传身教,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和孔子注意“内省”、“修己安人”的方法不同,柏拉图在哲学王的实现方法行,提出了具有西方特色的实现方法。柏拉图强调的是,人的伦理德性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才能实现。必须挑选那些具有“敏于学习,强于记忆、勇敢、大度”等天赋的人,一旦挑选出来就要对他们进行长期的教育和锻炼。在训练的过程中,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课程表,在教育的内容和层次上都有所规定。重视实践活动,认为社会的现实生活、教育体制对人的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柏拉图设计了公共教育体制作为培养“哲学王”的手段。柏拉图认为,若想实现正义之治,让无知从政治生活中消失,必须有一种社会教育体制使每个人有能力根据知识而不是单凭经验履行他的职责。endprint

三、孔子“君子人格”与柏拉图“哲学王”的比较对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启示

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中西方古代理想人格理论的代表,研究孔子和柏拉图理想人格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反思传统人生观,分析认清各种人格品质,对塑造新时期的理想人格,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肯定人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人类对真、善、美德追求,既是人生的目标,又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依赖于人类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也依赖于人类对自己本质、能力的自我认识、丰富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人主体性的发挥。孔子和柏拉图在其思想论述过程中,充满了对人主体性的肯定。在今天,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提升,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呼唤人的主体性。所以,我们要以主体的价值需要为依据,以主体的理想和追求为动力开展工作。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自觉抵制市场经济趋利性对人的异化的影响。

2.培养理性思考能力,追求至善的人生。哲学家能够成为统治者是因为哲学家自身具有优秀的品质学说,具有其他阶层无可比拟的优势,柏拉图认为知识由理性思考而得,教育在发展理性,在教导人们去最追求事物的真理,“人的理智可以透过教育,特别是思考训练和哲学思辨而获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君子必须通过培养,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理性思考。当代社会,应注重培养人的理性思考能力,追求更远大的目标,真正理解并做到学以致用。

3.“修己济世”——重视道德修养,树立社会责任感。“修己、敬人、安天下,才是真正的‘仁,孔子的个人的道德的完善是完善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坚持道德修养绝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焙炼,不仅仅是保存善良的本性,更重要的是扩充本性,把道德修养作为一个由内向外发散的过程,即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柏拉图承认为了整个城邦着想,统治者和护国者们必须具有的美德和品质是节制和自我节制、不自卑、不放纵、保持中道。统治者必须摒弃私心、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追求名利,“我们就是要不爱权力的人掌权。”

当代社会我们缺少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襟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自觉。只要大家保持有社会担当的自觉,这个社会自认会走向和谐。

四、结语

无论是孔子的君子人格还是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都有助于抑制人们的贪欲之心。在现代化进程中,增强对规律、规则的尊重与承认,以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体认“天道”,敬畏“天命”。孔子和柏拉图所倡导的“修己济世”的承担精神,是对于人类群体的休戚共命的普遍关爱,是一种仁民爱物的君子情怀,这种普遍关爱、君子圣王情怀是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从孔子的“君子人格”到柏拉图的“哲学王”,他们都十分强调为政者的道德修养。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努力塑造自身的理想人格,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不滥用权,抵制腐败,廉洁爱民,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共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时代的前列批判地继承东西方一切道德文化传统中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内容,并赋予它新时代的内涵,切实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刘晓丹:“孔子的理想人格与西方理想人格的比较”,《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1期.

[2]龚海林、郑易平:“试析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彭韵潼:“孔子与柏拉图教育观之比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王凌皓、吴希、刘静茹:“孔子的理想人格对和谐社会人格建构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5]陈熙:“道德楷模与哲学王—孔子与柏拉图理想执政者之区别”,《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

[6]孔冬:“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人格学说比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柏拉图比较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