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作文教学中素材资源的挖掘

2015-11-09王双梅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橡皮泥事物习作

王双梅

写作一直让很多小学生感到苦恼,不少学生看到作文题后,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脑子里一片空白,写作文时总是咬着笔杆无从下笔。有的甚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各种作文选。他们在记忆中搜索曾经看过的类似文章,搜索人家安排的故事情节,以至于作文千题一式,千人一面;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即使绞尽脑汁写出了作文,也就几句话简简单单把要写的内容解决了。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内心应该充满童真童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感受到童年的乐趣,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欲望呢?究其原因,是学生脑海中缺乏习作的素材,平时没有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要想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就必须让学生学会挖掘并积累习作素材。

一、 留心生活,挖掘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他们对眼前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周围事物缺乏观察力。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养成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并随时随地记下见闻。比如面对突发事件,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状态,可以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即时作文。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可以一日一记,一日多记,也可以多日一记。日记本身就是一种不拘形式、内容丰富的文章体裁。日记真实性、感知性强,篇幅可长可短,学生容易掌握。

其次,要求学生的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学生观察时就不会随意,就会仔细、全面、深入地了解被观察的事物。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我们的校园”之前,对学生进行了观察指导,让他们明白本次观察的目标是自己的学校。先带领学生站在教学楼高处观察,对校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校园中的景物。在观察大门时,要注意大门的设计、门上的题字各是什么样子。观察校门口的雕塑时,要注意塑像的姿态,从正面和不同的侧面看,塑像各有什么特点。观察教师办公室时,要注意办公室外花草树木的样子,办公室中老师忙碌的身影。观察操场时,要注意操场的大小、周围的景物、操场上的体育设施,尤其要注意课间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观察景观园时,要注意园中高大的香樟树,以及树下的花草、石桌、石凳、鹅卵石小路……由于学生是带着目的去观察的,因此在习作时,能按照方位顺序,由总到分再到总,有重点地写。

最后,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让学生按顺序去观察。常见的也是我们用得最多的观察法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对事物对象进行全局的观察,再逐个部位仔细观察。这种观察应注意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以及被观察的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像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必须从头到尾寻根究底,把它看全。”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就会摄取到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就会用自己的笔去描绘生活。

二、开展活动,创造习作素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活动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对活动的过程、细节和感受了如指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多开展活动、创设情境。

活动包括学习活动的一些方式,也包括游戏和劳动的许多方式,如游戏竞赛、阅读交流、调查访问、参观展览、观察实验、手工制作以及小学生力所能及的各种家务劳动等。

比如写“种豆芽”,习作前,可以让学生亲自泡点豆子,绿豆、黄豆都行。每天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把自己每天是怎么做的,豆子的变化,豆芽每天的变化都写下来。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合作编本小诗集”时,我会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编诗集的活动中去,发给每人规格、大小一样的纸张,上下左右的页边距统一标准。正反两面各誊抄一首诗,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还可以是自己创作的诗歌。然后根据诗歌表现的意境,再配上合适的插图,这些都必须是学生亲自完成。每位同学为诗集取个名字,大家再从中选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作为班上诗集的名字。擅长书法的同学完成诗集封面名字的题写和目录的编写,擅长绘画的同学完成封面插图,文笔好的同学为诗集写序。最后装订成册。由于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活动中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得到习作的素材,还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三、整合学科,积累习作素材

小学生的习作要反映的是他们自身的生活及客观现实,不能脱离实际,强求他们的文章像作家一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只能要求学生用笔来反映他们已经认识的事物和已有的思想积蓄。小学生“已认识的事物”和“已有的思想积蓄”大部分来自课堂。为了让作文教学不局限于语文课堂,我们可以尝试将作文教学与各学科整合,进行学科作文教学。学科作文,是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历程,结合语文课程要求的年级作文训练点,教会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

作文教学与各学科整合,从单一学科到全面铺开,让作文教学覆盖所有学科,涉及所有学科的老师,让作文教学不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比如科学作文,学生学习了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记事作文“有趣的实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按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的顺序记叙实验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写童话故事“橡皮泥兄弟水中历险记”,把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写出来。这样,既巩固了科学知识“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又丰富了“真事真情写真文”的体验。

学科作文教学从跨学科角度,倡导学科教师参与作文教学,形成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科作文教学的主导者。要关心学科学习,训练积累素材的能力。要知道今天上了哪些课,有些什么有意义的情节、内容可以写下来。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是密切学科关系的沟通者,要全面了解各个学科,并经常与各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让各个学科教师能积极配合作文教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猜你喜欢

橡皮泥事物习作
美好的事物
做个橡皮泥爸爸
奇妙事物用心看
借像皮泥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