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助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2015-11-09张茜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形声字助学目标

张茜

随着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教育的许多理念、模式、方法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愈加明晰。近年来,“助学”一词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一个“助”字就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儿童立场。“助学”的要义是“让学”——由教师的教转变为(或者说是让位于)学生的学,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因此,所谓“助学”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教学支撑,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学力水平。借用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教学要将学生从一个已知世界带入一个未知的世界”。带着这样的认识与思考,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着“教师如何助学才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三点认识:

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有效“助学”的前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道出了语文的学科特征。语文学科的多元性给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篇课文可以确定多种教学目标,究竟哪些目标更接近学生的认知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学力水平的提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师能否实现有效“助学”的前提。以苏教版语文二年级《识字8》一课为例,这篇课文的内容很简单,认识“书包”“花苞”“饱满”“火炮”“水泡”五组词语,会写“包”“饱”“泡”“吐”四个生字。很多老师在上这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会写本课的四个生字。

3.探索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仔细分析这三个教学目标后,我们不难发现:三个目标中都没有确立教师的“助学”点。“认识生字词,会写本课生字”。这两点教师不教学生就学不会吗?目前二年级的很多学生早已开始长篇文章的阅读,这样几个词语的学习,很多学生在课前就可以自主掌握了。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认读、书写,显然无法实现教师的有效“助学”。而第三个教学目标看似拓宽了教师“助学”的空间,但细细研究教材后能够发现:关于形声字的教学,教材中已经出现了三次,如果把本课教学的目标再定位于探索发现形声字的规律,显然已不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教师的“助学”也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提升。因此我在执教这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点:

1.自主探索“包”字家族在字音、字形、字义上的秘密。

2.关注重点笔画,学习写好一类字的规律。

3.初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热情。

确定以上三点目标缘于对教材的深入研读。课文选的例字非常好,“包—苞—饱—炮—泡”,这组形声字,不仅符合一般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而且还有它的独特之处。首先在读音上我们能够发现这几个字的声母都是b或者是p,而韵母都是ao,所以它们的读音非常相近而且声音响亮。再者作为单字的“包”,从字形上来讲,是指一种生育,母亲的腹中裹着婴儿。所以包的最初的意思就是“裹”。 从“包”字本义繁衍而出的其他几个形声字同样有着“裹”的意思:“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也一样的娇弱,一样的鲜嫩,需要外层的花瓣来紧紧包裹,来帮助它抵御自然界的风吹雨打。而“饱满”的花骨朵儿呢,就像吃“饱”饭的人一样,因为肚子里装了太多的食物而鼓鼓囊囊,像不像宝宝没出生前那个鼓鼓的“小房子”? “水泡”的“泡”也是如此,就是裹着空气的一个个小水包。甚至连“火炮”的“炮”,也那么有意思:多发子弹、火药都在“肚子”里藏着呢。由此可见,“包”字家族千千万万种裹着的形态,都是从母字“包”的包裹中引申出来的。这种形声字家族的读音相似、意义共通,这种对母体文字的忠实,使得“包”字家族的繁衍,就具有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生生不息的感觉:从“包”字本来意思的繁衍,到一个个新字的繁衍,再到一连串字族的繁衍,这种形旁与声旁共融的包裹、使整个家族合成那么一个团结的整体,显现出有别于其他形声字家族的生命的质感。

如此,教学内容就不能停留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简单归类、浅尝辄止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再向前迈出三小步:(1)初步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有时候我们看着这个字的字形,就能够大概猜出这个字的意思);(2)作为声旁的“包”是如何既表音又表意的;(3)通过探索“包”字家族的秘密,感受这样一类字在读音、字形、字意、书写上的共同之处。这样三层教学内容的定位,能够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汉字本身的着迷,对汉语言文字规律探索的迷恋,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所以,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能教什么?第二,学生已经会或者自己可以学会什么?第三,我们该教什么?只有遵循“少则多(学习内容越少学习成果就越多),简则优(课程越简化,知识越系统)”的原则学会取舍,做好“减法”,才能实现教师的有效“助学”。

二、教学过程的预设是落实有效“助学”的关键

确立好教学目标,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来教”。教学过程的预设应分为两个层面:

(一)有效问题的提出

教师要想落实有效“助学”,必须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只有设计出符合学生知识基础的学习任务,提出有难度、有梯度、有情境的学习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仍以《识字8》一课为例。执教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宝宝的读音,你有什么发现?

2.根据汉字表意的特点你能猜出“苞”“饱”“炮”“泡”四个字的意思吗?

【提示:四个偏旁表示和什么有关?旁边的“包”有没有裹的意思?表示什么裹着什么呢?】

探索“包”字家族的秘密是本课教学的主要问题。如果把这一问题比作是学生最终要攀登的“山峰”,那么以上两个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登山所搭建的支架。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在为学生的自主攀登助力。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能够更加自主的探索,充分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小步一小步地带着学生前行。因此,学讲课堂中教师对问题的预设应更具有整体性、开放性、指向性与创新性。

(二)有效形式的选择

根据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程度的不同来划分,学习活动方式可以分为主动式、被动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式。主动式学习方式中按照学生互动方式的不同,又分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合作学习以及小组校外合作考察与研讨等方式。教学过程预设中教师选择何种学习方式,是教师有效“助学”的关键所在。比如:在《识字8》一课的教学中针对第二个问题:“根据汉字表意的特点你能猜出‘苞‘饱‘炮‘泡四个字的意思吗?”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什么在这一学习板块采用合作式学习呢?这是依据这一问题的难度而定的。这一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单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需要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助交流,实现思维的相互启发。一个同学有了发现就能激发起整组同学的思维,使得学习活动能够得以顺利、有序的开展,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预设上,一定本着“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需要学生静心思索的,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问题稍有难度需要互学互助,讨论交流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需要思维碰撞,教师引领提升的,则采用全班合作学习的形式……灵动多变的教学形式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教学实施的生成是落实有效“助学”的保障

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效“助学”应体现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老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去捕捉教学新的生长点,然后利用这一“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与作者、文本之间更高层次的对话关系。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金蝉脱壳》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师:你认为哪些词语写出了金蝉脱壳时“奇特动人”的情景。

(学生交流发言)

生:文中有一句比喻句“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作者把蝉眼比作花椒籽,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奇特。在家里我特意仔细观察了花椒籽的样子,确实很像蝉的眼睛,所以我觉得作者的比喻很生动、很形象。

师:花椒籽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太在意的物体,作者却能够用它来形容蝉的眼睛,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作者很会观察生活。

师:是的,正因为作者平时留心观察生活,才能写出如此传神的文字,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这一片段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自我感受的基础上,把品读点聚焦到“花椒籽”一词的运用上。教师既认可了学生的感悟,又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让学生不仅欣赏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妙,而且明白了只有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才能写出更加精彩的文字。

以上教学环节让我认识到,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助学”,就是在充分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追问、点拨、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联结,从而使学生的学力水平得以提升的过程。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感受到要落实教师的有效“助学”,首先,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学情,深度加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设计出符合学生知识基础的学习任务,提供有难度、有梯度、有情境的教学问题;最后,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倾听学生的发言,通过追问、点拨、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联结,捕捉教学新的“生长点”。做到了这些,教师“助学”也就真正发挥了作用。

猜你喜欢

形声字助学目标
认识带“氵”的形声字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小议形声字
形声字运动会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