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岛屿战争论·术论》:制胜有术

2015-11-07王洪光

铁军 2015年10期
关键词:滩头战法登岛

王洪光

《岛屿战争论》第四篇《术论·制胜的艺术》,主要论述战役战术层次的岛屿作战,不仅是古今战例和作战经验的升华,岛屿作战部队训练实际做法的总结;还是岛屿作战规律的梳理和战法的创新,失败作战教训的反思;更是对今后我军岛屿作战的指引,给后辈战役战术指挥员的宝贵财富。

历史的结晶:十大制胜原则

《岛屿战争论·术论》提出了岛屿进攻作战的十大制胜原则。这些作战原则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制胜艺术的集中体现。它们简要说来,是:①全程夺取并保持制控权,即制信息、制天、制空、制海、制陆(岛)。这里请注意作者的排序,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前者即没有后者。前者“制”不住,后者仗就没法打了。②拨开战争的“三重迷雾”,即“面目”“外妆”“本心”,含义是由表及里,由物及心,全面深入地了解守军。③选择有利登陆场,取得上岛可靠“支点”。作者论述了战役方向和登陆点,强调在出敌不意的方向和地点突击上陆的至关重要性。④组织强有力的工程保障,踢开敌防御设施这只“拦路虎”,是顺利上陆的关键性保障,丝毫不可大意。⑤突破登(着)陆场,跨越“死亡地带”。登岛作战胜负在此一举,指挥员的坚定决心和部队的坚决行动,容不得一点犹豫和迟疑。⑥统筹岛上、岛外两个战场。在以主要精力指挥岛上作战时,要以部分精力协调岛外战场与岛上主战场的配合。这里的“岛外战场”是一个新提法,突出了主战场之外的作战保障、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的支撑作用。⑦依托信息化指挥平台,集中对三军实施联合指挥。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集中”。古今战例中因为指挥不集中,三军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使登岛失败的教训不少。⑧攻其不备,确保战役战斗的突然性,“战不突然誓不休”。尤其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隐蔽作战企图、准备和行动,确实是“制胜的艺术”。⑨持续实施突然猛烈的火力,以火力制胜。我认为“火力制胜”是登岛作战永恒的主题。各种制胜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火力上,由猛烈精准的火力打击来实现。⑩创新战法。作者认为一种战法只能打赢“一场半战争”,即当场战争和后一场战争的前半部分,或当场战争的后半部分和下一场战争。战法创新是军队永恒的课题,它不仅是岛屿进攻作战的重要原则,也是整个战争艺术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最凶的“拦路虎”:水际滩头障碍

作者把水际滩头障碍物形容为“拦路虎”,是非常恰当的。登岛作战首先遇到的就是这只“拦路虎”,如果登陆行动被此“虎”拦住,或迟滞,或咬成重伤,后面的主要作战行动就一切免谈。作者在南京军区任司令员时,战区部队在他组织领导下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破障”始终是重点攻关科目。从单兵对单个障碍物的破障,直到三军联合破障,分队、部队、兵团、军团、战区层层研究和试验,土有土的办法,“洋”有“洋”的做法,哪些方法有效、高效,哪些方法无效、低效,新战法层出不穷。针对预定战场特点,摸索了峭壁攀崖和水陆坦克从海面上抵近摧毁坚固火力点等有效战法。《岛屿战争论·术论》认为破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术问题,技战术要紧密结合。《岛屿战争论》不仅总结了中外战例经验,更有本军区的经验。书中对障碍物的性质和作用,破障的方式和方法,制约破障的表层和深层次因素,破障的理论探讨、实际演练和装备、器材研制,都提出了可行的做法,值得任务部队各级指挥员和有关装备研制部门学习研究。

拼死相搏:恐怖的“死亡地带”

作者把水际滩头和空降、机降场称为“死亡地带”,不仅古今中外历次登陆战在这一阶段是登陆兵伤亡最大的地带,而且要以此警示各级指挥员,要把通过水际滩头突击上陆作为登陆战的重中之重加以主要关注。作者引用了二战中被称之为“沙漠之狐”的德军隆美尔元帅的话:“正是在海滩之上,决定入侵的命运,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最初的24小时。”作者把水际滩头和空机降着陆场称之为“恐怖的死亡地带”,我完全赞同。作者认为进攻方在水际滩头和着陆场立足未稳,战斗力难以完全展开,有利于防御方大量歼敌。作者分别举出了战略性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战术性战斗“中太平洋贝希欧岛登陆”,还特别对以空降兵为主的垂直登陆“克里特岛登陆”加以诠释,涵盖了大小各类登陆方式。美军陆战第二师对仅有一平方公里的贝希欧岛登陆,居然伤亡3000余人。战后海军司令尼米兹上将上岛察看战场,身经百战的他对伤亡如此之大感到震惊:“我从未见过如此狰狞的战场!”我为了著述《经典战例评析》,曾亲身察看过诺曼底登陆场、仁川登陆场,还有金门战役、登步岛战斗、东山岛战斗、一江山岛战斗的登陆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诺曼底“奥马哈”海滩,下到滩头向岸上望去,登陆兵登上海滩后遇到的第一道自然屏障是一道三四米高的沙堤;沙堤后面是一道近十米宽约为三四米深的沙沟,这一沙沟,在海滩上是看不见的,坦克越过沙堤一定会一头栽进去;沙沟后面是四五十米长、角度约为40度的沙质斜坡,然后登上平坦的台地。现在台地上是当年阵亡的美军将士墓,排列整齐的低矮白色十字架,在绿茵草地的衬托下,一望无际,场景极为震撼。时任第一集团军司令、后任美军参联会主席的布雷德利上将负责这一地带的战斗指挥,他战后称这一场战斗是“一场噩梦”。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残酷场景。所谓“死亡地带”,名副其实!作者分析了“死亡地带”的成因和战法,尤其强调了对攻方指挥员决心意志的考验和部队行动的坚决性。当时美军的现场指挥官是第二十九师副师长科塔准将和两位团长坎汉上校、泰勒上校,他们向士兵喊道:“我们呆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留在海滩上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死人,一种是等死的人,我们死也要往前冲!”“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这里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始终保持进攻锐势:胜利就在前方

《岛屿战争论·术论》总结登岛作战取得成功的要诀是:一鼓作气,始终保持强大的不停顿的进攻锐势。否则可能陷入僵局,被防御方的“绞肉机”所绞杀。作者举例二战中美军对硫磺岛进攻,动用22万大军对2万余日军,以10:1的优势夺取21平方公里的小岛,原计划5天结束战斗,最终花了36天,伤亡2.8万余人。参加战斗的三个师几乎全部失去战斗力,被后世称为“太平洋上的绞肉机”,其残酷程度与一战时的凡尔登战役好有一比。作者认为,在巩固和扩大登陆场,进攻主要战役战斗要点,夺占核心(最后)阵地这三个阶段都会打成僵局。我再补充一个战例,在国民党军以10倍于我军的绝对优势兵力夺占东山岛登陆战中,我军收缩至188.5高地核心阵地固守待援,国民党军久攻不下,我援军进岛,形成战局拐点,国民党军夺岛企图落空。这再一次印证了作者的看法。作者在这里对双方战局转换总结了一个公式,即进攻方按“优势—劣势—优势”转换,防御方按“劣势—优势—劣势”转换。只要任何一方截断了这一优劣转换过程,登岛即失败,守岛即胜利。作者认为优劣转换的“破局之钥”,一是作战要坚决,二是突破敌之相对薄弱之处,三是统筹岛上、岛外两个战场,自始至终保持进攻锐势,一鼓作气拿下全岛,决不能形成“三鼓而竭”的僵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了美军“硫磺岛战役”、日军进攻马来西亚“甘巴要点进攻战斗”、前苏军“克里米亚半岛登陆战役”、美军“进攻巴拿马战斗”等战例,论证令人信服。我从一战任英国海军大臣(后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策划的英法联军“登陆加里波利半岛”战略性战役研究中,也得出与作者相同的结论。开战时,英法联军对土耳其占有压倒性的陆海优势,但拖延了战局发展,土军逐渐增兵,逐步形成僵持,当天时地利不再有利于攻方时,英法联军冻死冻伤等非战斗减员消耗了大量战斗力,登陆失败。

打赢之魂:呼唤卓越的指挥员

作者说:“指挥,是军队行动的灵魂”,并用我国著名交响乐指挥家郑小瑛来比照我军指挥员:“军队作战与音乐会一样,也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强调“指挥是灵魂”的意识。我再按作者的思路走下去:指挥是军队作战的灵魂,指挥员是作战指挥的灵魂。世界各国军队公认,岛屿作战是最复杂、最困难的作战样式。古今中外成功的登岛作战,无不闪耀着指挥官个人的精彩华章。世界上著名的将帅,很多都是由登岛作战一战成名。郑成功和施琅分别指挥的收复台湾作战,艾森豪威尔指挥的诺曼底登陆,巴顿指挥的西西里岛登陆,麦克阿瑟策划的仁川登陆,都体现了指挥登岛作战的大家风范和超群智慧。也有著名将帅在登岛作战中失败,栽了跟头,留下了污渍。如丘吉尔策划的“加里波利半岛登陆战役”;二战中英军中将蒙巴顿(后任英国海军元帅)在诺曼底登陆前不到两年组织指挥的盟军“迪耶普登陆战役”;日军山本五十六大将策划组织的南太平洋诸岛的登陆攻防战,尤其是瓜达尔康纳尔岛登陆战,日军伤亡惨重,自己也在战场上空被击毙;国民党军胡琏指挥的“东山岛登陆战斗”;我第二十八军副军长肖锋指挥的“金门战役”;曾打赢中途岛海战、扭转了太平洋战局的美军斯普鲁恩斯上将指挥的“硫磺岛登陆战役”,“歼敌八百、自损一千”,似为胜仗、实则败仗。

面对这些成功的或失败的指挥官,反观我军的高中级指挥员,对将来可能发起的登岛作战,有多少进行过潜心研究、训练实践和战法攻关呢?作为恪尽职守的部队指挥员,为比较顺利地夺占我国近海的大小型岛屿,尽可能地减少我登岛官兵的伤亡,完成习主席和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我认为应该深入地研读《岛屿战争论》,为指挥登岛作战打开思路,创新战法,积累知识、理论和经验,并致力于亲身实践,成为岛屿作战与训练的行家里手,一旦国家需要,能站出来担当重任,铸就打赢之魂!

(责任编辑 王浩钟)

猜你喜欢

滩头战法登岛
凭海临风
唐启辉
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