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销魂旷达皆为别

2015-11-07倪同刚

关键词:嵩山全诗友人

诗语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离愁别恨最能触动人的情感。以送别为主要描写内容的诗作,无论是“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伤感,还是“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的牵挂,都充分展示出情谊的可贵。

古人写诗常常通过意象抒情,欣赏送别诗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送别诗常用的意象有习俗类意象、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等。习俗类意象如“柳”和“酒”。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如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至于“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去。”还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送别诗往往飘散着浓浓的酒香,充盈着亲情、友情。傍晚时分,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因而送别中常见的时间意象有“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空间意象一般有“长亭”,如陆游《乾道初予自临川归钟陵李德远范周士送别于西》“十五年前宿战平,长亭风雨夜连明”。此外,“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空间意象。

送别诗的风格有伤感和豪迈之别。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交通不便,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的情感往往是充满感伤的。诗人们或直抒离别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或借诗明志,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或表明自己面对困厄的心态,或抒发羁旅漂泊的感慨,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豪迈开阔的送别诗比较少见,往往与所送对象的去处及送行者的心胸有一定的联系,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音调爽朗而意境开阔;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现了对朋友美好前途的祝愿。至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根本看不出送别的味道,似乎完全是一首写景诗了。

不同的诗风与作家处境的不同相关,鉴赏送别诗时,我们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出现伤感的基调。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卢纶(739-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市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你去的道路远伸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送杨山人归嵩山

唐·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继屈原之后,是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的浩然之气,他还有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情。李白存诗近千首,著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时期诗歌的代表人物。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有座万古不坏的住宅,就如同嵩阳县的玉女峰一样神秘。我留下了一片月亮,长期挂在东溪边的古松上。你去嵩山采掇仙草,菖蒲和紫茸花。晚些时候,我也许也去那拜访你,到时候我们一起青天骑白龙升天。

他山之石

《送李端》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直抒胸臆,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写的是送别之景,“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减。“人归暮雪时”紧承上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走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刘永年】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送杨山人归嵩山》全诗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嵩山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遁迹山林、寻仙訪道生活的眷念之情。

首联写峰峦,起句豪迈。一个“我”字颇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玉女”为天上的仙女,“万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异的气氛更加浓厚,也更加令人向往。三、四句展示的境界更加美丽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最美好的位置上。晶莹的月亮悬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树之上,下面是长流不断的溪水。它不只生动地显现了嵩山秀丽的景色,而且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五、六句为第二层,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活动。诗人想象杨山人归去后将采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带就散布着开满紫花的菖蒲。这种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神仙传》),正可满足他求仙的欲望。这联上句写入,下句写山。人之于山,犹鱼之于水,显然有“得其所哉”的寓意。“尔”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应,渲染出浓郁的别离气氛。末二句为第三层,诗人向好友表示“岁晚或相访”要和他一起去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结句把这种思想情绪化为具体的形象:仿佛在湛蓝的天空中,一条白龙在向前蜿蜒游动,龙身上骑坐着风度潇洒的诗人,他那仙风道骨与“青天”“白龙”相表里,构成了美丽和谐的意境。(朱世英)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诗品

销魂旷达皆为别

倪同刚

《送李端》是一首典型的让人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作者将送别的凄惨哀伤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全诗围绕“送别”写了别前、别中、别后三层意思。

首联起句,写别前。作者先点出送别的地点在故关。“故乡”“故人”,这是最触动古人心绪的字眼,如此开篇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绪,然后描写遍地衰草,从而点出送别的时间在深秋。何事惹烦忧?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见到秋天之景,且满眼看去萧索一片,怎不心生悲意?作者在此氛围下,自然吐出心声:“离别自堪悲”。这一联将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结合起来,抒写了离别前的无限伤感。

颔联紧承首联,写别中。古人分别中有多种写法,或写难分难舍的细节,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或写别时的叮咛,如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处诗人将画面定格在友人不断回首、诗人伫立原地目送友人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对方,傍晚下雪时分才归来的时间上,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的友谊。

颈联一转,写别后的感慨。友人已去,回想自己小时候失去父亲,独自在外漂泊,孤苦无依,这样的身世本已令人悲伤,怎奈又碰上国家动荡。正在诗人为自己的命运慨叹时,好在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李端,真挚的友情给了作者以莫大的鼓励。作者感叹怎么没能及早认识李端。可惜好运不长,如今又与知己分别了。

尾联为合,总结全诗,抒发对与友人再次相会的渴望。乱世相逢已是幸运,相别于乱世,何时再能相聚?人生充满太大的变故,一想到这,作者感到前路渺茫,只能独自哭泣。如此之别,怎不令人心悲?“风尘”照应上文的“多难”,有力地交代了“堪悲”的原因。

此诗四联围绕“送”字,起承转合运用自然,显示了作者娴熟的写作功力。

《送杨山人归嵩山》是一首情感旷达的送别诗。这首诗写作于天宝初年。杨山人大约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李白《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一诗云:“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束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在朱紫盈门的境遇里,与之言行契合的只有这位杨山人,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如今这位道合者就要离去,诗人抚今忆昔,感慨倍增。

这虽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写景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静安适。结尾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又显得豪放飘逸。通篇紧扣诗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借用前人的话说,就是“以景语代替情语”。它所写的景,既为外在的景物,也为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思与境共”的统一体。例如描绘嵩山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它的爱慕之情,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内。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得惜别的情意显得十分浓烈。惜别而不感伤,一往情深,而又表现得超然旷达,这样的送别诗是非常罕见的。它构思新奇,如镜花水月,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时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常人的思想感情所左右,更不因袭模仿,落入前人的窠臼,表现了诗作者惊人的创造力。

李白写诗还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例如,“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是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空灵而耐人寻味了。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但若仅仅如此,诗味并不很多。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人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从而引人遐想,逗人情思。

总之,这两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一愁苦一旷达,显示了送别诗的不同风格,这与作者的性格和心境有关,体现了诗歌的情感多元化,彰显了诗歌的精彩。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解析:这一题有二问,既考查诗词的情感,又考查诗词的表现手法。先看表现手法,诗词一般抒发情感的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友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了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恶小人压制有关。作者显然是借景抒情。这点明白了之后,下面就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从中分析作者蕴含的情感。结合题目“送人”,可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情感比较丰富。“浮天水送无穷树”,一个“送”字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类似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带雨云埋一半山”写环境险恶,君子被小人压制,表明词人对友人前途的关切,对友人命运的一种祝福。这两句用“山高水长”的意象,既象征友情的深厚,又暗含对友人及自己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解析:此题答题范围在下阕。要理解词人翻出的新意,先要看下阕包含了哪两层“旧意”,然后从中看词人怎么“翻新”。下阕分二层,前三句为一层,“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这一层暗含的“旧意”是“离悲是今古恨”,然而作者用反问语气,否定了此意,翻出了一层新意,认为“离悲不应是今古恨事”,人间还有比这更为愁恨的事即自己的志向抱负得不到实现。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是一层,它所暗含的“旧意”是“江头应是风波恶”,但词人又用“未是”“别有”对此进行了否定,从而翻出新意,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江头更险恶的,是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

猜你喜欢

嵩山全诗友人
丁耀亢“敷衍”挚友
劝学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三教策源——中宗嵩山
我爱我家
火烧衣裳
失眠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