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睾丸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皮肤转移一例

2015-11-07黄鑫琳韩世新杨国玲郭秀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弥漫性睾丸淋巴瘤

黄鑫琳 韩世新 杨国玲 郭秀

睾丸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皮肤转移一例

黄鑫琳 韩世新 杨国玲 郭秀

患者男,74岁。右下肢暗红色斑块2个月,于2013年12月12日就诊于我科。2个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下肢出现数个暗红色斑块,蚕豆大,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未予重视。随后斑块逐渐增大增多,部分有融合趋势。该患者曾于2013年9月因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大4个月于外院就诊,相关检查不详,诊断右侧睾丸肿瘤,行右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右侧睾丸术后病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附睾见肿瘤侵及。免疫组化:CD3(+),CD20(++),Bcl-2(++),ki-67 约 90%(+),CD21(-),胎盘碱性磷酸酶(-)。行 BCOP(B:博来霉素,C:环磷酰胺,O:长春新碱,P:泼尼松)化疗1个周期。既往高血压史20余年,无其他疾病史。

体检: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检查:右小腿数个蚕豆至鹌鹑蛋大斑块,呈暗红色,质地中等,表面光滑,基底浸润,部分融合,无触痛,无破溃,下肢无水肿(图1)。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8 g/L,余未见异常。血清乳酸脱氢酶449 U/L。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T波低平。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右肺中叶内侧段、双肺下叶背段多发斑片灶,考虑炎症;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腹部CT:肝囊肿;双肾囊肿;前列腺钙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右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切除术及化疗后,全身多发高代谢灶,考虑淋巴瘤累及全身多处骨骼、左侧睾丸、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左侧胸腺及纵隔淋巴结;前列腺体积增大,局部代谢明显增高,不除外淋巴瘤累及。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弥漫性大淋巴细胞浸润,未侵及表皮(图2)。免疫组化:CD20(+),CD79a(+),Bcl-2(+),CD10 弱(+),多发性骨髓瘤致癌蛋白-1(+),ki-67>90%(+),bcl-6(-),CD3(-),CD30(-)。免疫组化标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诊断:右侧睾丸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累及皮肤。

图1 睾丸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皮肤损害 右小腿数个蚕豆至鹌鹑蛋大小斑块,暗红色,质地中等,表面光滑,基底浸润

图2 睾丸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皮损组织病理象 真皮及皮下弥漫性大淋巴浸润,未侵及表皮(2A:HE ×200;2B:HE × 400)

治疗:患者确诊后收住本院肿瘤科,采用R-CHOP方案(R:利妥昔单抗,C:环磷酰胺,H:多柔比星,O:长春新碱,P:泼尼松)化疗1个周期后,右下肢皮损缩小。3周后再次入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行第2次R-CHOP方案化疗后,右下肢皮损消退明显,无新发皮损。后因患者未按时行化疗而失访。

讨论 有文献报道睾丸原发性DLBCL容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其概率分别为6%~32%、36%,累及这些部位往往预后不良[1]。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表现为皮肤乳头状隆起、结节或斑块,皮损形态表现不一,可为实性,也可为溃疡。该患者PET/CT示全身多发高代谢灶,考虑淋巴瘤已播散全身多处骨骼和器官。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右侧睾丸后,已有附睾、皮肤骨骼等多处累及,且ki-67>90%(+),血清乳酸脱氢酶偏高,反映该患者肿瘤的增殖活性较高,治疗上应选用联合化疗为主。

[1]Fonseca R,Habermann TM,Colgan JP,et al.Testicular lymphoma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extranodal recurrence[J].Cancer,2000,88(1):154-161.

作者单位:11602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2014-06-06)

(本文编辑:尚淑贤)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5.05.020

杨国玲,Email:yanggl@medmail.com.cn

猜你喜欢

弥漫性睾丸淋巴瘤
超声诊断睾丸肾上腺残余瘤1例并文献复习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睾丸“犯拧”,赶快就医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析
B型超声对中老年脂肪肝诊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