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高校校报发展对策

2015-11-05袭著霞

中国科技信息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报师生校园

袭著霞

泰山医学院宣传部(新闻中心)

信息化时代高校校报发展对策

袭著霞

泰山医学院宣传部(新闻中心)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校报面临着诸多挑战,与网络新闻媒体相比,传统的报纸形式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建立校报网络平台、提高采编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改革办报模式等发展对策,充分发挥高校校报的主导媒体作用。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与特点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也由数字化校园逐步向信息化校园、智慧校园迈进,信息化校园在服务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以及师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高校校园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重要的宣传媒体之一的高校校报,是高校党政机关报,除了要始终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立足于校园,报道学校改革和发展动态,树立学校形象的,发挥育人功能,宣传学校的育人理念等方面的重要的舆论阵地外,还在在传递校园信息、传递师生心声、服务师生、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报的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它应该也能够成为高校的主流媒体,成为师生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校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新闻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不断普及,因其信息量大、传递快速、时效性高等优势,对高校校报在高校新闻宣传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份额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高校校报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只要校报工作者改进新闻宣传报道的模式,紧密与新的媒体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效果,高校校报将会进一步确立自己在校园媒体中的主导作用,并且能够焕发出作为党报的新的青春与活力。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新闻快速传播的途径及特点

中国教育科研网报道,截至2014年7月,CERNET主干网流量达到404Gbps,CNGICERNET2主干网流量达到81Gbps,多数高校的校园网除教育科研网出口外,还接有一条到多条其它公网宽带出口,为校园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高校校园信息化环境下,纷纷建立了高校新闻网站、校园广播、微信平台、微博(博客)、微视频平台、校园网络电视台和短信平台,因其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新闻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消耗低、形态多等特点,为师生、校友、教育主管部门乃至社会了解学校提供了及时便捷的条件。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师生新闻阅读的手段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1月)中统计,截至 2014 年 12 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311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上网设备方面,2014 年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 2013 年的 81.0%提升至 85.8% ;在信息获取方式方面,即时通信成为网民第一大上网应用;搜索引擎是网民除即时通信外使用率最高的互联网应用,手机搜索也在手机应用中位列第二位;微博、电子邮件等其他交流沟通类应用使用率持续走低;博客社交性退化,媒体功能凸显,使用率呈现回升态势;年龄结构方面,截至 2014年 12 月,我国网民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 31.5%。

由此可见,从年龄上看大学生上网人数所占比例较高;同样,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最常用的获取信息的工具以手机、Pad等手持终端为主,除利用有线网络外,随着校园无线网络的普及,还可利用Wi-Fi、WLAN、3G/4G移动网络,通过校园新闻网站、校园微信平台、校园网络电视平台等获取校园新闻信息。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

高校校报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5]13号)中对于高校校报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2)高校校报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校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归纳起来,高校校报具有六大作用。

(1)传递信息的作用。通过信息传递架起学校和师生、校友沟通之桥;报纸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校报与社会报纸同属新闻媒体,具有新闻的特性,作为校园主导媒体,信息传播功能是校报的最本质功能。校报的读者基本上固定在本校师生、校友和家长、兄弟院校、相关行政部门等,这就使校报成为学校与社会、校友、师生、家长等联系的桥梁。

(2)引导舆论的作用。通过舆论引导,构筑校园和谐软环境;高校校报,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在高等学校的重要新闻舆论工具,在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舆论引导,高校校报发挥了高校第一新闻传播媒体的重要作用,在构筑健康向上、稳定和谐的校园软环境中,方能发挥其独有的舆论引导作用。

(3)服务师生的作用。通过为师生员工更好地服务,使校报成为师生的益友与知己;校报的读者主体是本校师生员工,它需要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只有充分发挥好校报的服务功能,才能使校报贴近师生读者,架起与读者之间的心桥,校报才能被更多人关注。

(4)办报育人的作用。这是高校校报的个性功能,办报育人是高校校报的个性功能之一,是高校校报的立报之本。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校报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通过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5)塑造文化的作用。通过塑造校园文化,打造学校特色形象;大学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影响、对教职员工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感染、教育和熏陶作用同样不容低估。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辐射面、读者群、影响力较大,塑造文化是高校校报区别于社会报纸的又一个个性功能。

(6)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文化传承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同样高校校报也具有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校报存在的不足

与网络新闻媒体相比,高校校报主要存在如下几个不足。

(1)周期较长,时效性较差。从采访(约稿、投稿)、修改、排版、领导审定,到提交印刷、发行,这个过程中有的通过电子邮箱收稿、与作者交流,有的需要人工完成,占用时间长,而且多数高校学报为周报,报纸印后发行到读者手中,所载的新闻已经通过校园广播、新闻网站等媒体中早已播出或发布,对读者吸引力减少了,读者对校报的关注度也就不高了。

(2)板式固化,缺乏新颖性。高校校报的主要读者为高校师生员工,高校师生学历、文化层次高,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这就决定了其对新闻宣传工作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然而,高校校报大多数仍然是四开四版的小报,版式相对固定。例如一、二版:一版为要闻版,二版次闻版,主要围绕学校党政领导的重大活动和会议报道转,报道校领导的活动较多,版面往往成了“会议摘要”和“讲话记录”版;其它版面形式上也只能采用图文的形式,无法引入视频、音频等其它媒体形式,内容单调枯燥、信息量少、办报程式化、缺乏灵活性、报道范围狭窄、趣味性差,难以满足信息化环境下读者多元化的需要。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

(1)高校校园四大媒体并存,对传统的高校校报构成了挑战。随着校园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校园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校报在高校内一元主导的新闻传播格局已被打破,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一起分享校报的主流媒体地位,高校已经形成了高校校报、校园网新闻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四大媒体共存的格局。网络媒体,以其多媒体传播、时效性强并能实现读者与采编人员的互动,更是深得师生特别是年轻学生的欢迎。以往校报至少需要几天才能刊载的新闻,校园电视、广播、网站却能在事件发生的当天的第一时间作出反映。另外,校园网络电视以其声像结合,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以及迅速、滚动式的播出,而深受师生喜爱;校园广播也以其“短、平、快”的有声传播和时效性紧密结合的优点,得到师生青睐。

(2)社会媒体进入高校校园,对传统的高校校报构成了挑战。随着WLAN、Wi-Fi及3G/4G移动网络的普及,各类社会媒体也纷纷进入校园,争抢师生们的“眼球”,使师生员工可以通过网上BBS、QQ、Email、博客、微博、微信、网络电话、微视频、手机电视等形式实现纸质媒体向信息化转变,对校报形了成强力的挑战。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校报发展的破局之策

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校报重要性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时代,由于高校校报存在的不足,如何充分发挥传统的报纸深度报道的新闻表现手法,对发挥高校校报的吸引力、丰富校报内容、强化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作用,坚持纸质媒体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天的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报同时肩负着双重责任: 一是要不断巩固自身传统的传播媒介地位; 二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开拓新的传播方式与内容。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正面对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发展快速,师生思想方式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明显增强,同时,随着现代媒体新的传播手段的普及,社会接受方式和意见表达渠道多样化,这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利用信息化传媒技术,紧扣高校的主流工作、主流生活,促进校园媒体在凝聚人心、塑造形象、增强高校软实力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基于Web的校报网络平台

为缩短周期、增强实效性、提高工作效率,根据读者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情况,建立基于Web的高校校报网络平台,该平台不仅支持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更重要的是要支持智能手机、Pad等手持终端。设定不同的权限,实现网上约稿(采访)、投稿、修改、与作者交流、编审、排版、领导审核、提交印刷等流程,还可以将校报电子版网上发布;设置查询、浏览功能,方便读者快速查阅;这既缩短了编印周期和发行时间,又能使校报尽早地展现读者面前。

提高校报人员的信息化素养

高校校报编辑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对读者负责,也要对作者负责 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不图虚名,实事求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是做好校报工作的关键;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为适应新时代办报的要求,还必须打造与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相结合的复合人才团队,使高校校报与多媒体环境融合不断革新,更加适应信息化环境、贴近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

改革高校校报办报模式

(1)与其他媒体形式深度融合。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高校校报报纸与网络新闻、校园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短消息和手机报等媒体形式的融合;传播形式的相互融合后,使高校校报政策、新闻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真正融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之中,不断开创高校校报新闻信息发布和文化传播的模式,在大学信息的发布和大学文化传播等方面开拓新的空间,使校报从单一的平面媒体向个性化发展。高校校报还要借助校园媒体互动求得更大发展,像网络媒体一样,应做好新闻互动、言论互动、通讯互动、校园文学互动等,同时还要做好言论安全的监督、监管工作。在媒体互动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校报多渠道获取新闻资源需要、突破传统纸媒介的限制,为校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2)打造具有独特校园文化特色的副刊。高校校报副刊作为校报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弘扬主旋律,营造高品位”为使命,肩负着沟通情感、联络读者、丰富新闻、提高党报亲和力的责任。一是高校校报副刊的品牌精髓便是本校的文化特色,在编排栏目和组织稿件时,应有意识地围绕本校文化特色对版面进行精心策划;二是高校校报副刊要充分发挥大学的理性精神,为流行文化把脉,如对年轻人感兴趣的热点现象、流行文化进行解析引导等,体现出一种对社会时尚的关注和对现代观念变化的敏感性,以全新的观念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和文化精神需求,为读者呈现既与现实共呼吸、同命运,又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精品;三是要善用名师大家资源,通过专题约稿提升校报副刊的学术品位。

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校报而言,有挑战但更是机遇,如果能遵循新闻规律,改进报道模式,与多种媒体密切结合,真正把自己作为一张党报所拥有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新闻优势,必将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迎来自身跨越式的发展。

表1 部件MTBF统计表

签派可靠度分析

系统签派可靠度(DR)等于系统内各部件签派可靠度(DR)的乘积,如公式(4)所示。其中,部件的签派可靠度主要有以下因素有关:部件的维修更换时间、部件MTBF、部件出现故障时飞机是否能继续派遣(是否属于主最低设备清单项)及部件故障派遣飞行时机务和机组需进行的操作。

图1 可靠性框图

结语

民用飞机在设计中大量采用了冗余设计、成熟技术及标准化设计等设计手段,提高了飞机的可靠性,降低了运营费用,使飞机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能力。

根据飞机整机级的设计目标与要求,对各系统进行可靠性指标分配,结合设备制造商提交的数据对分配值进行修正,得到各系统的可靠性分配指标。通过可靠性分析验证飞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签派可靠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0.3969/j.issn.1001-8972.2015.06.015

猜你喜欢

校报师生校园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基于协同理论的新时代高校校报发展路径研究
20年的校报情缘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