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穴位埋线辨证施治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瞬目反射的影响

2015-11-02余慧蒋艳珍尚文昌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11期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急性期

余慧 蒋艳珍 尚文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新疆库尔勒841000)

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穴位埋线辨证施治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瞬目反射的影响

余慧蒋艳珍尚文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新疆库尔勒841000)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穴位埋线辨证施治对急性期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瞬目反射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中医内科就诊的90例急性期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穴位埋线辨证施治,对照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针刺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疗程通过肌电瞬目反射以及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进行疗效评价及对瞬目反射检测。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R1、R2波分布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侧瞬目反射R1、R2波潜伏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R1(11.02±0.68)ms,R2(32.64± 1.06)ms;对照组治疗后R1(12.03±0.07)ms,R2(34.21±1.0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穴位埋线辨证施治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显著及瞬目反射R1、R2波的检测对早期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埋线临床疗效瞬目反射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Bell麻醉[1]。本病好发于20~40岁男性青年,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罕见,发病第1至7天为急性期。急性期西医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抗炎消肿,但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中存在争议。而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鼠神经生长因子是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对于维持交感与感觉神经元的存活与发育有重要作用[2]。笔者对45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穴位埋线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中医科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门诊就诊的90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为初次发病。均符合根据《神经病学》的西医诊断标准[3]和《针灸治疗学》的中医诊断标准[4]。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20~40岁,平均(34.42±6.73)岁;病程1~14 d,平均(4.36±1.57)d;根据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5]。Ⅰ~Ⅲ级为轻度面神经麻痹,Ⅳ~Ⅵ级为重度面神经麻痹。90例患者中轻度面神经麻痹为64例,重度面神经麻痹为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病例选择1)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发病7 d内均有不同程度单侧面神经麻痹;(3)年龄20~40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2)已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对本研究的疗效指标产生影响;(3)合并有肿瘤、外伤、腮腺炎、中耳炎等继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中枢性面神经麻痹;(4)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精神病患者。

1.3治疗方法1)对照组(1)神经生长因子: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30 μg[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23,剂量:30 μg/瓶]肌肉注射,每日1次,7 d为1疗程。(2)针刺治疗:取穴患侧颊车、牵正、地仓、下关、人中、阳白、睛明、风池(患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1.0~1.5寸毫针平刺或直刺0.3~1.0寸。每日1次,7 d为1疗效,早期用泻法,1周后用补法,留针30 min,共治疗2疗程。2)治疗组(1)神经生长因子:同对照组。(2)穴位埋线:取穴牵正、翳风、阳白、下关、颊车、地仓、合谷、外关、曲池、足三里。辨证:风寒证加风池(双侧);风热证加曲池(双侧),人中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双侧)。操作采用注射法,用一次性埋线针(扬州市龙虎医疗器械厂生产,产品标准:YZB/苏杨0071-2011)将特制的羊肠线注射入穴位。第1疗程内,以四肢穴位为主,手法主要为泻法,面部取穴为牵正、翳风、下关为主,并且埋线不易过深,当患者感觉局部酸麻胀感将羊肠线植入即可;第2疗程,面部取穴可透刺,主要以牵正向颧髎方向透刺1.5 cm,阳白向太阳方向透刺1.5 cm,下关向地仓、颊车方向分别透刺1.5cm,不提插,不捻转,穴位处有酸胀感将准备的羊肠线植入即可取针;四肢穴位埋线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术毕,无菌胶布外固定,共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标准根据患者面部症状、体征及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5]。1)痊愈:面部肌肉功能正常,H-B分级为Ⅰ级;2)显效:额纹较治疗前有所变浅,双眼闭眼对称但患侧闭合力稍差,鼻唇沟患侧较健侧稍浅,人中沟偏离正中线1 mm以内,口角对称不完美,H-B分级为Ⅱ级;3)有效:额纹数目比健侧少1/2,不能随意自主闭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人中沟偏离正中线1~2 mm,口角明显不对称。H-B分级为Ⅲ级;4)无效:额纹数目明显比健侧少于1/2,患侧眼完全不能闭目,面部静止闭眼时可以看到白睛,人中沟偏离正中线2 mm以上,口角明显歪斜不对称,H-B分级为Ⅳ~Ⅵ级。

1.5观察项目[6]瞬目反射观察采用美国Medtronic Function公司Medtronic keypoint workstation 5.09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主要由本院肌电图室完成,分别于就诊当天、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瞬目反射检查,记录R1波和R2波的检出情况。R1波的潜伏期正常范围为(10.0±0.6)ms,R2潜伏期正常范围为(29.1±1.7)ms,异常情况表现为:各均值超过正常值2.5 ms,各波绝对值正常,而双侧差大于参照2.5 ms。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患者瞬目反射治疗前后R1、R2比较见表3。治疗后,两组R1、R2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1、R2波分布例数比较(n)

2.3两组治疗前后患侧瞬目反射R1、R2潜伏期比较见表4。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瞬目反射R1、R2潜伏期比较(ms,±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瞬目反射R1、R2潜伏期比较(ms,±s)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时间R1R2治疗组治疗前13.85±0.3438.97±1.34(n=45)治疗后11.02±0.68▲32.64±1.06▲对照组治疗前13.36±0.2138.10±1.04(n=45)治疗后12.03±0.0734.21±1.08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尚未确切阐明,目前比较认可的激发因素可能主要由风寒、嗜神经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引起局部茎乳孔内微血管痉挛、面神经受炎症刺激发生水肿和脱髓鞘改变[7-8]。损伤程度的严重性与面神经受压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早期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十分重要。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压迫是治疗的主要目标。

本病属于中医学“面瘫”“口僻”“口眼歪斜”等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为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筋脉,留滞脉络以致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发病。根据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在表,浅而疾之”的治疗原则,早期应给予针刺或埋线刺激经络,鼓舞气血生长、祛除邪气,从而达到尽早治疗疾病的目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瞬目反射作为Bell麻痹的辅助诊断与治疗领域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最为广泛[9]。该反射是脑干反射的一种,对三叉神经、面神经和脑干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0]。R1早成分反射波和R2晚成分反射波是刺激框上神经由眼轮匝肌诱发的两个反射波,脑干三叉神经核和面神经核在同侧受刺激时R1在同侧出现,而R2在刺激一侧或双侧均可出现。因此,在临床中瞬目反射常作为诊断面神经麻痹的敏感指标,能够客观评价面神经损害的严重程度,了解病情的恢复和愈合过程。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在于鼠神经生长因子作为被最早发现的神经营养类物质,能够促进合成代谢,增强神经递质活性,对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及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1]。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从中医理论来看主要是运用针灸早期既病防变的理论指导,从现代医学来看,主要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针灸接入治疗不仅能够削减病因,更能够减缓面神经局部炎症物质的消散和水肿的吸收,改善面部微循环,减轻局部组织缺血状态。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针灸治疗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更能够早期解决病理因素,使面神经局部水肿得以吸收,从而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理论与现代医学向相结合的一种医疗技术,主要通过针具与羊肠线在穴位内产生刺激通过经络系统传入体内,达到舒畅气血、调和阴阳、脏腑刺激、扶正祛邪的目的[12]。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的理论指导,将羊肠线埋入穴位,通过羊肠线的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柔和的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来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由于羊肠线特殊的组织结构,对局部组织的炎性水肿具有一定程度的吸收。最重要的是羊肠线在穴位内要经过软化、液化、吸收的过程,这对穴位会产生持久有力的刺激,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中远期治疗效果不明显主要在于大多数患者没有坚持持久的治疗过程,而穴位埋线的这一特殊性,既提高了针刺治疗的高效性,又具有治疗的持久性。同时也弥补了毫针治疗刺激时间短、疗效持久性差、疾病愈合后不容易维持稳定和患者就诊次数多等特点。

两组患者瞬目发射R1、R2治疗后相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也可以看出瞬目发射一般显示波形消失或延迟,经过规范化治疗后,波形可逐渐恢复,由此可见,瞬目反射可以有效评价面神经麻痹患者恢复过程及其预后。

综上所述,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穴位埋线辨证施治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急性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而瞬目反射作为一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检查,能够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预后客观指标。在本研究过程中,笔者推测,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穴位埋线协同治疗有效的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稳态,扩张局部血管痉挛,改善面神经及三叉神经血液微循环循,加快组织代谢,促进炎性物质吸收,从而有利于面部功能的恢复。同时在埋线过程中应掌握好埋线深度,必须将羊肠线埋入肌层和面神经分行部位穴位,这样才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1]石春辉,刘兴琼.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574-598.

[2]冉传生,胡万生,孙建兵,等.穴位埋线联合隔姜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5):1-4.

[3]訾英,刘欣伟,李哲,等.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骨质疏松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1):8233-8237.

[4]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8-120.

[5]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6]谢辉,刘兆平,张文彩.急性期浅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361-363.

[7]李归宿,刘秀峰,吴盛各,等.面神经传导检测对早期判断急性面神经炎神经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6):2404-2405.

[8]谢丹丹,李晓松,刘元元.瞬目反射在Bell麻痹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5(6):1045-1047.

[9]戴晓蓉,王继华,陈杰,等.影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相关指标[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1):20-23.

[10]杨松柏,梅志刚,蔡三金,等.针刺人迎穴为主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周围性面瘫: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2,32(1):21-25.

[11]WATANABE S,MATSUO H,KOBAYASHI Y,et al.Transient degradation of myelin basic protein in the rat hippocampus following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J].Neurosci Res,2010,68(3):232-240.

[12]郑德泉,吴欣宇,洪春永,等.透穴埋线悬吊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11):2261-2263.

R246

A

1004-745X(2015)11-2017-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1.047

2015-06-02)

猜你喜欢

特发性面神经急性期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特发性腹痛一例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