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2015-11-02

北京观察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关村中心北京

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改革,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文 本刊记者郭隆

2013年中央提出,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既是对中关村实现跨越发展的期望,更是对其带领中国转型到以创新驱动和技术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的战略要求。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既是北京责任所在,也是内在发展要求。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京考察时,对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北京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全球高端创新中心及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这一要求,就是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为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市委关于《北京市政协2015年协商工作计划》要求,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与各民主党派市委联合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赴广东、上海调研考察,充分发挥专家智力优势,广泛听取和汇集各方建议。

北京市政协常委视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市场化理念

“北京应以全球化、开放性思维,进一步完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内涵,用好既有资源和软件优势,走高端发展之路。”调研组认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应当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强调“提升”与“改革”,即全面提升首都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高精尖”产业创新体系。全面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各级政府部门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服务的能力。二是着眼“核心”与“聚集”,要成为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交易核心区,聚集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进一步发挥中央创新资源作用,协同京津冀区域资源,建设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研发核心技术的主要策源地。三是注重“国际”与“高端”,要加强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世界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地位。

“在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首要和最困难的任务是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委员们认为,与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相比,北京市在体制机制方面仍然存在制约自主创新的深层次问题。

聚焦时尚的青年创业团队

“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归根到底要由市场说了算,所以要在发展理念上进行变革和革新。”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指出,北京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是光靠中科院、靠大学、靠几个部门机构就能构建起的,根源还是在资源的市场性配置,一定要建立市场化的发展理念,用市场眼光看到市场发展和市场需求,进一步让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活力。马一德认为,深圳和上海的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鉴。深圳市突出建立“三化一平台”即“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和大众创新平台”;上海市提出“政府任务是建设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正在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市政协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原副秘书长王力丁同样强调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他指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根本的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政府的这只手就要收回来,要找准定位,不缺位、不越位,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总的来讲,要以改革精神建立服务创新的体制机制。”调研组建议: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协调作用,从体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分离、科技体制分割问题。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规划、法规和标准上,此外的领域应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促进政策集成化、法制化。建立跨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在区县层级推广石景山区及海淀区将科技园区与政府各相关组成部门整合的作法,提高部门协同和服务资源整合水平。除基础科学研究和公益性、前沿性技术研发等经费外,其余财政资源及专项安排等主要由市场机制配置。

“龙头”中关村

中关村,距离硅谷最近的地方。

2013年中央提出,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既是对中关村实现跨越发展的期望,更是对其带领中国转型到以创新驱动和技术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的战略要求。

“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提法是有渊源的,就是中关村作为当年创新创业精神发源地、30年来所形成的IT产业创业根基以及全国最顶端智力密集区的优势,这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实基础。”作为中关村发展的见证人,近30年来,马一德始终在思考中关村的崛起、转型与裂变。

“当下,中国正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市场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马一德分析说,北京,尤其是中关村作为中国最顶端的智力密集区,同时又是创新创业思想活跃,技术和产业能够向全国范围辐射的区域,一定要提升定位,在京津冀大局中做好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和布局。“具体来说,中关村的发展方向是要成为技术研发中心,专利和创新技术的交易中心、许可中心,要培养一批知识密集型企业,一批有辐射作用的高科技企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形成由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才能带动北京市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业群,进而引领全国实现高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这才是真正的中关村。”马一德的表述句句透出激情。

针对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调研组提出:设立涵盖“一区十六园”的“中关村科技创新特区”,或将海淀、昌平、石景山三个分园(或行政区)合并设立“中关村科技创新特区”。进一步发挥“1+6”、“新4条”、“京校10条”、“京科9条”以及市级层面和中关村管委会的各项促进创新创业政策的效能,将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扩大到全市层面,引导企业注重标准、专利、品牌等发展战略,占据产业链发展前端,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整体发展。

此外,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平台,实施“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多点培育建设创新型孵化器,形成一批线上线下结合、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加快核心区“一城三街”建设,打造功能更加齐备的创业社区。

瞄准“高精尖”

推进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向“高精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首都功能疏解为重新布局和部署首都的产业结构,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机遇。

“高端化、服务化、集约化、低碳化是产业转型的要求”,调研组指出,调整首都产业结构要走“高精尖”发展之路,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进一步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发展、产品(服务)生产乃至营销等各个创新环节联结起来建成完全的创新链条。发展原创性新兴产业,发展“互联网+”经济模式,充分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市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刘玉芳将目光聚焦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上,她指出,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转化要经过技术研发设计、中间试验(生产性实验验证)、批量化生产三个阶段,中间试验是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关键一环,而提升中间试验的水平,关键是拥有一批中试基地。“中试基地的任务就是对科研成果进行中间试验,不断研制出新产品的配方及生产工艺和样品,是基础研究的后续部分。中试基地的任务决定了中试基地在科研和生产中的桥梁与纽带地位。中试基地的成果不再是基础研究的抽象理论,它有具体的工艺和样品,而这些工艺又是新产品的前提。”

对此,刘玉芳建议,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作用,根据不同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生产企业联合建设中试基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兴建中试基地,并从后期生产和推广中获得回报。建立大型公共科学分析仪器服务实验室,转变传统的科技分析仪器的财政支持方式,将公共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专项支持中试基地,提升中试基地的水平和能力。建立科技服务交易平台,依托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构建科技创新要素的交流交易系统,实现科技研发设计、中试基地、生产企业的无障碍沟通。

“除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外,应看到大数据能够实现巨大商业价值,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发展质量。” 就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晖认为,培育发展大数据符合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她分析说,北京科技资源集中,研发实力丰厚,政府机构及大公司云集,有很强的数据生产能力,北京培育大数据具有原发优势。北京在海量数据存储、挖掘、云计算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与国外大数据技术热点保持一致,发展大数据遇到的关键技术相对容易突破。罗晖建议,下一步,北京要完善大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继续鼓励大数据通用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开放政府等公共部门数据,统筹谋划大数据应用,培育相关产业,开展“数据驱动型创新”,把北京打造成智慧的创新中心。

对接资源 激励人才

北京作为首都,汇聚着众多的中央驻京单位和随之带来的创新资源。对于北京而言,国家创新系统与地方创新系统的互动和资源整合具有尤为重要的全局性意义。

市政协委员、中国电子进出口北京公司党委书记金小军指出,北京虽然有“京科九条”、“京校十条”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政策,但受科技部、国资委等国家部委相关规章、规定的影响,大量中央在京单位未能充分享受这些政策,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她建议,要着力打破央地间、部门间的条块分割,加强创新资源整合与精细化服务。

“北京要把中央驻京单位当作‘家人’,而不是当作‘客人’,要制定一个好的战略来发挥好中央驻京单位在创新资源上的优势,有具体的政策来对接和联动创新,实现全面融合、多方共赢。”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副院长马扬认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所要勾画与实施的,应该是一种面向全国、依托所有在京创新资源的创新服务战略,能够“把珍珠穿成项链”、消除“碎片化”问题与障碍,使中央在京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由空间上聚集到功能上聚变的跃迁,由此引导、带动全国的创新发展事业。

调研组指出,要进一步打通与在京资源对接与整合的渠道。把中央在京创新资源和市属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推进,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上形成合力。利用区域科技计划整合地方与中央科技资源,制订若干大型研发计划,以市场化和竞争式的方式吸引中央资源参加。其次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有关部门共建和共享科技基础条件设施和平台,鼓励以企业为主导、以企业为网络中心建立各种类型的研究开发联盟。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广纳贤才,建设人才战略高地,是北京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的捷径。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引进制度。”马一德谈到,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政府实施中央的“千人计划”、北京市的“海聚工程”、中关村的“高聚工程”等,应该看到市场才是科技创新需求的指引者,所以要努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海外人才引进格局,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引进人才的投入,利用市场机制开拓海外人才引进渠道。“现代科技创新更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和团队协同,这是我们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注重的。”马一德强调说。

调研组认为,要建立新型创新型人才管理体系。对于引进的海外人才,要在户籍、出入境、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高端海外人才给予政策配套支持。完善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确保实施对重要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期权激励。重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使用,要把有思想,有能力,懂科技,能创新和全力支持创新人才选拔的人用在关键岗位上。

猜你喜欢

中关村中心北京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我的梦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图数解说中关村